穿过市区北门街一条幽深的小巷子
来到一间弥漫着淡淡漆香的房子
里面摆放着形形色色的漆艺工具和瓶罐
他拿着工具在盘子上反复涂刷髹色
鲜红的色漆随着他手的温度
着落在盘子上
形成了一道
抽象的图案
就这样一笔一刷
他用了半个世纪与漆艺为伴
今年5月,他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录,是我市首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就是——傅以周。
父亲靠做漆皮箱养活全家
“滴漆入土,千年不坏”,说的就是
漆器。据《阳江县志》记载,晚清时,阳江县的漆皮箱、漆皮枕已驰名中外。当时,县城西门街(现南恩路西段)有漆器店20多户,出现“老义和”“广泰成”等著名漆器店。1958年阳江国营漆器厂成立之后,漆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新高峰。
漆皮箱
漆皮枕
了解傅以周,就要先从他的父亲傅乃彬说起。
傅乃彬是阳江漆艺名师,从小喜爱绘画,师从民国初年阳江著名的漆器大师郑文光。虽然现在人们都说他父亲是漆器大师,但在傅以周看来,父亲就是个称职、虔诚、执着的
手艺人。
傅以周回忆,解放前,父亲曾在皮箱铺当学徒,多年的积累让他有了一定的彩绘功底,手艺逐渐成熟后,他开始在一些老板的作坊里打工。为了养家糊口,甚至还同时给好几个作坊打工。傅以周共有7个兄弟姐妹,父亲靠着一双巧手,一个一个漆皮箱,一只只木屐做个不停,就这样养活了9口人。
进入国营阳江县漆器厂后,父亲每天下班都带着工具回家,继续研究漆器,还常常请漆工、木工等朋友一起来家里琢磨。那时,家里的漆器随处可见,处处弥漫着
大漆的味道。
“
傅以周回忆,父亲经常将厂里不要的材料或是半成品带回家,童年时玩得最多的,就是这些形形色色的漆器。“其实小时候,我并不那么喜欢漆艺,觉得又臭又脏。而父亲却丝毫不在乎。”对漆艺,童年的傅以周又爱又恨。
爱上漆器只因一句夸奖话
除父亲外,傅以周的哥哥姐姐们大都在国营漆器厂从事漆艺工作。13岁那年,有一天傅以周看到父亲在做一件漆器的脱胎工序,觉得十分有趣,他试着拿一个石膏模型模仿父亲摆弄了一下。没想到,父亲说了一句“还可以”。在傅以周的印象中,父亲是极少夸他的,这句不经意的话,顿时让他的心热了起来,成为他学习漆艺的动力。
此后,傅以周一有时间就跑到漆器厂去,有时在漆器厂师傅身边学,有时缠着闲下来的父亲指点一二。父亲对他要求十分严格,一整套工序,要一遍遍学习、练习,仅基础就学了好几年。
虽然过程艰辛,但几年下来,傅以周积累了不少经验,手艺越来越扎实。父亲一些漆艺界朋友来到家中,也会拿着他的作品点评几句。当听到“这小子做的东西还可以”时,傅以周总是欣喜若狂,这样的夸奖也成为了他坚持学艺的动力。
傅以周
创作时用的材料和工具
不过,由于经常做漆器帮补家计,傅以周日渐发现,自己的兴趣变成了强制性的工作,不停地重复,没有创新,他为此感觉烦闷、压抑。“漆艺发展空间太窄,出路在哪里?”他脑海不时浮现放弃漆艺工作的想法。
正当傅以周迷茫之际,原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主任蔡克振有一天到访,闲聊间问他是否愿意跟他到广州美术学院学习,傅以周欣然答应了。
做漆器既是手艺更是艺术
1979年,傅以周来到广州美院,一边当助教,一边学习,全方位地汲取着艺术的养分。经过几年学习,他认识到,漆工艺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可以成为一门艺术。“传统的手艺与艺术相融合,漆艺创作不再是单纯的模仿和复制,这让我的漆艺创作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
傅以周与他的作品
自从开始带学生上课,傅以周才明白为什么当初父亲对他那么严。“父亲仅仅是从事一门手艺,却永远保持着纯真的热爱和高度的专注,这是那代人最可贵的地方,也是我认为的工匠精神。”傅以周说。
现代
技法让漆艺焕发生机
在广美的10年,傅以周感受到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碰撞,也见证了漆艺市场的日渐低迷。
1988年,傅以周决定辞去学校的职务返乡。回到家乡后,傅以周担任了多间私营漆器工艺厂的设计与监制,平日里经常培训、辅导各厂的漆艺技工,并设计、研发漆器产品。由于经营不善及社会环境变化等原因,阳江国营漆器厂和许多国企一样转制了。受到物美价廉的塑料等制品冲击,漆器市场迅速萎缩。1996年,阳江漆器厂基本停产。
2000年,虽然阳江漆器行业光景已大不如前,但傅以周却克服困难,成立了个人漆艺工作室,继续潜心研究漆艺创作。多年来,傅以周不断学习传统漆艺的各种技法,寻求漆艺不同题材的表现手段和形式,思考传统漆艺与现代漆艺的交汇融合以及传统漆艺如何面对当代与未来的发展。
傅以周在个人工作室创作
傅以周的创作,技法使用单纯,尤以变涂(彰髹)的运用最为炉火纯青。傅以周家庭传统的漆艺创作以写实为主,而傅以周的创作则逐渐从写实向抽象过渡。他将各种材质与传统漆艺技法有机融合,并创造性地巧妙运用,既淋漓地展现了漆之原始材质美,又通过不拘的抽象画面诠释着漆画语言的独特性,在作品中展现自己的艺术追求和艺术格调。
省漆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岭南漆画学会会长苏星曾评价傅以周的作品说,“把现代观念和传统工艺相结合,看第一眼,或许不明白,但越看越喜欢,这是另一种艺术审美,令人耳目一新”。
变涂,从起纹开始,创作者根据自己的思路涂上不同颜色的色层,再经过厚薄、推光、
打磨等技法巧妙处理,用每个不同的图层和色块凸显自己的构思,每一个步骤都要严格把控、拿捏得当。又因漆艺创作过程中漆的质量、干燥程度、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变涂创作具有不稳定性,对创作者的艺术造诣和工艺水平要求高,要创作一幅好作品,实属不易。而傅以周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艺术家,在他看来,他创作的作品中成功率只有50%。即便如此,他却说,越是难的东西越想钻研,变涂做出来的图案不会重复,感觉这辈子都没办法穷尽其中的奥妙。
在身边人看来,傅以周对待工艺的要求非常严苛而没有丝毫放松,但他向来举止温和,言行有度——打磨一件心爱的漆画的同时,也在打磨自己的性情。“你今天做不了最好,没关系的,还有明天。明天做不了最好,还有后天……”虽然已经在漆艺领域耕耘了50年,但傅以周依然认为,漆艺创作还有很大空间留待他探索。
傅以周正是通过自己的手,用执着和坚持,让阳江漆艺焕发出新的生命。
傅以周作品欣赏
►漆画《战衣》
2007年获“第二届全国漆画作品展”优秀奖
此画取用中国文化原素,以秦代战衣、唐代战衣、清代战衣、现代战衣,组合为两个形象;画面用炭粉堆起,加强视觉冲击力;用漆的传统色黑和红为底色;画板的形制象征中国门神的文化内涵。
►漆画《爻·漆黑》
入选2001年中国(厦门)漆画展
作品用漆艺“变涂”的技法,研磨出色彩纹饰;有选择的推光,呈现半亚光、亚光的器质;用漆的本质语言,塑造一件多维的器物,意象性地表达中国式思维,寻求漆艺术的更多可能性。
►《漆红•漆黑脱胎瓶》
作品在阳江传统脱胎技艺基础上,创造性地采用无缝缝接方法,使之达到脱胎薄度之极限;表面处理使用阳江传统“髹涂”技艺,饰以漆艺传统独有的朱、黑二色;器物成型后质轻如翼,手感如缎,朱漆艳丽厚重,黑漆沉稳神秘,充分表现了阳江漆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