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间我因工作调动,回到济南,依然从事文化宣传工作,由于工作越发忙碌,和乔老也难以频繁见面。而且,随着年龄增长,也逐渐陷入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琐事之中,慢慢地,我与乔老的联系少了些。但每逢进京,我都想办法抽出时间去看望乔老,与乔老聊天使我心情舒畅,并往往能从乔老处收获诸多为人处世之道。
近几年我经常能从报纸和电视等媒体上看到关于乔老 艺术成就的报道以及艺术界大师们对其成就的赞誉,我由衷地为乔老感到高兴。乔老的界内地位恰如王鲁江先生所评价,他是一代宗师,是中国漆画的一面旗帜,因为他的创作,漆画成为了 当代艺术的“重要一脉”。
火红八月,乔老本人从京郊来到泉城济南,出席了此次 展览,并在女儿的帮助下 圆满地回答了展览活动现场记者们的提问,采访内容也随后公开发表。乔老的发言体现出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对文化艺术事业的关心和期待,我相信有志之后学能从中得到有益启迪。作为乔老的忘年好友,我全力支持并陪同他参与交流活动。在一次氛围热烈的晚宴上,乔老兴致昂扬地用他沧桑厚重的手,写下“布衣亦尊”四个字。看到他身体康健,握笔有力,我发自内心地高兴。
精工奇造化 艺苑出奇葩
曾在临清一中、济南七中求学的乔先生也有着非常浓厚的“山东情节”。在山东 美术馆举办个人漆画展览,是乔十光的愿望,更是他的一次回乡汇报。对于山东来说,从事漆画创作的美术从业者比较少,这里也鲜少举办如此规模的漆画展览,观众对于漆画艺术也缺乏一定的认知。此次展览,无疑是在齐鲁大地掀起一波艺术新思潮,向广大观众展现漆画的传统底蕴与当代风貌。
尽管漆画历史悠久,但对于其现代化、当代性转换来说,发展时间尚不足百年。而乔十光先生,就是致力于将现代漆画推上艺术舞台的人,是当之无愧的漆画艺术创始者,还是漆画教学的实践者、传播者。他以实践家的执着、治学者的专注全情投入研究,为丰富中国当代绘画、发展漆艺拓展了新的空间。
当我再次走进山东美术馆,近距离欣赏乔老在六十多年的艺术生命历程中创作出的上百幅佳作时,发现其中有多幅画作我在早些年就有幸拜读,竟生出了与旧友重逢之感,欣喜又感动。这些作品敏锐捕捉到生活的价值,流露出对生命的激赏和对美学的追求,这些都碰撞着我的心灵。
在沉浸展览的同时,我注意到先生对于蛋壳镶嵌、泼漆、金银彩绘等一系列漆画技法语言的新层次发掘,先生潜心探索表现人物的技法,还创造了“铝箔粉罩漆研磨法”。乔先生深深扎根于民间,多次深入到传统漆艺发展地区考察调研,多方搜集不同地区漆艺的工艺特点。几十年来,创作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烟火气的绘画作品。特别是当我观赏到雄奇壮观的《甘孜寺印象》,庄严肃穆,佛光闪烁,很自然地唤起了人们心中的真善美意识。
《甘孜寺印象》作者:乔十光规格:240×120cm
当然,乔先生的每幅画作都是经过呕心沥血、苦思冥想,才能达到如此的神韵、才会如此感人心魄。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言:“乔十光的画追求饱满、厚实,画面洋溢着浓重的生活气息,多半是乡土气息。他的造型基本功是扎实的,他在刻画形象或组织画面中同时赋予装饰风格,自然形态被整理、归纳入简约、整齐的艺术秩序中。他的作品无论大小,都源于生活,是从他一笔一画、一丝不苟的写生稿开始,逐步概括、提炼、演化而来”。
乔十光先生的 大漆画独树一帜,不愧为现代大漆画艺术的创始人。先生对艺术的理解能力和表现手法已登峰造极,其中蕴含着画家的学识、襟怀和情感。古今中外大画家都是这样穷其一生精力的创作流派的。乔十光先生有着自己的哲学理念和艺术观点。
在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里,乔老和漆画走到一起,在该领域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还记得乔老在名为《我和漆》的诗作写道:“我和漆画还要一起走下去,一个明天接着一个明天,一片土地连着一片土地……”因此,我由衷地祝愿乔老身体健康,艺术生命长青。也祝贺乔先生这次巡展取得圆满的成功,为他向艺术届、文化界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表示最崇高的敬意。(文/于怀峰)
附乔十光先生部分漆画作品:
《甪直人家》 规格:90×90cm
《挑担的傣女》 规格:60×45cm
《福州民居》规格:40×60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