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的“干漆夹苎”技艺1999年初秋,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尊木雕“千手观世音”像,仪态端庄的观世音,着娴静的神情,那一只只典雅的纤手,如同有了生命一般的鲜活。这是一位来自
天台山的工艺美术大师汤春甫的作品。它的制作技艺是流传在天台山的古老的“干漆夹苎”。“干漆夹苎”工艺是天台民间工匠早已应用的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最早见之于文字的是在东晋时期。当时,一位名叫戴逵的人。他与他儿子远道而来的使命,是为天台山周边一带的寺院雕刻
佛像。如何使佛像不开裂,不变形?戴氏父子作了一次次的尝试,终究未能如愿。一天的午后,在田间小道上赶路的戴氏父子,跑进一座祠堂避雨。只见几位工匠正在用生漆将苎麻包裹在梁柱上,二人甚为惊奇,问:这是做甚?答曰:能牢固永久,不开裂,不变形。戴逵从工匠手中接过一小块苎布,心中也如雨过天晴。不久,中国第一尊木雕的“干漆夹苎”佛像,在戴氏父子两人的手中诞生了,也就是从那时起,这门技艺开始走进了庄严的佛教殿堂。在中国这个悠久而绚烂的手工技艺的大家庭中,“干漆夹苎”似乎格外的孤傲与冷峻。它虽然出自那些粗糙的工匠之手,可工序之繁琐,配料之讲究,都堪称手工技艺之最。如是大户人家的礼节,细说起来颇有些琐碎,不像木匠、漆匠、泥水匠那么的简约明清,而且它的每一道形的特点。
“干漆夹苎”,以繁多精致的工序,以凝聚众多工匠的才智与汗水,使其能综使它始终凌驾于别的手工技艺。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工匠不苎”工艺逐步走向成熟。最能体现干漆夹苎成就的是用该工艺制成的木雕佛像,既保持了木雕的纹路细腻、线流畅,又使佛像造型更具有神韵。唐宋期间,在与我们海相望的东瀛岛国,有两件苎”息息相关。一件是公元763东渡到日本的鉴真大师在弥留之际,他的随从弟子情为他的师父制作了一尊写真的彩色坐像,从此日本便有了第一尊“干漆夹苎”的作品日本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日本美术史》第44、45一件是公元984天台民间工匠张延皎、张延裘兄弟俩用“干漆夹苎”制成的一尊“伏填王释迦瑞像”由日僧带回日本,现仍供奉于清凉寺。当今天的人们凝视这两尊雕像它们竟然神采奕奕,青春依旧,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技艺,使它们变得如此经久不衰?不可想象,没有“干漆夹苎”的出现,中国的木雕佛像
艺术便没有今天这般的光彩照人。当如今的我们伫立在那仪态纷呈、栩栩如生的佛像前,若时光会倒流,仿佛能感触到古代工匠那激动的脉搏,们不得不折服“干漆夹苎”这种穿越时空的魅力。但由于“干漆夹苎”工艺一直只限于民间工匠师承相没有形成文字,历史上也未能形成较大的制作规模。
到了解放初期,由于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民间的“干漆夹苎”工艺的工匠纷纷改行,只有极少数民间工匠或寺院僧人还精通此法。随后而来的,便是相当漫长的蜷缩和黯使得这门工艺处于冷落状况。直到上世纪60年代,得以传承此法的汤春甫组织工对散落在民间的、濒临失传的“干漆夹苎”工艺进行挖掘、整理,将香樟、原始生漆、苎麻、古瓦粉、火山灰、防火泥、桐油、野生麻、野生桐树脂、铁石粉、朱砂、五彩石粉、13种天然原料,用传统的方法加以提炼,并总结出选料、提炼、验选、烘干、雕塑、保香、修造、检验、夹苎、漆苎、披灰、上漆、灰漆、砂光、漆干、打磨、保养、干漆金、验金、罩金、彩绘、干漆、保养、检验、清理、成品等一系列有序的48道工艺流程,使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特别是贴金、砑金、漆金程序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体现了天台山佛教城造像艺术的高超技能,人叹为观止。他们用该法制作的作品既继承了传统,又有了创新和发展,为东亚和欧美等49个国家及地区的国宝馆和宗教部门收藏,成为了当代佛教造像艺术的典范。2006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手工技艺保护项31文化遗产都是工匠凭着经验,用手的掂量来完成的。它的用几许,也是源自工匠的心知肚明,如果稍有不慎,呈现出它最佳的风韵。“干漆夹苎”工艺是用原始生、苎麻等材料通过层层包粘,进行反复打磨,涂上朱砂各种辅助材料,再贴上金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