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胎 漆器
传承人:陈天赣
简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天赣,1951年生人,从小就喜欢绘画,小时候的愿望是当一位画家,后来被分配到漆艺相关专业,接触到漆艺后慢慢被这门艺术吸引,一做就是几十年。做漆艺很辛苦,陈天赣原本也有很多转业机会,但是出于对漆艺的喜欢,他始终坚持用心专研这一门手艺。为了让更多学生认识到漆艺行业的前景,留住人才,陈天赣一直担当着传承漆艺的重任,广收学生,向他们悉心传授漆艺技巧,希望能将福州脱胎漆器做到中国漆艺的一流水平。
海派 旗袍盘扣
传承人:刘秋雁
简介:自小热爱旗袍的刘秋雁,到上海后放下了学生时代学习的油画专业,长期从事旗袍文化和盘扣 手工技艺研究。海派旗袍盘扣使用铜丝制作框架造型,并用真丝等材料进行镶嵌。相比传统盘扣,刘秋雁对盘扣的表达方式别具特色。
如今,穿旗袍的人越来越少,盘扣也越来越少,刘秋雁选择通过制作盘扣相关的胸针、项链等衍生品来传承这种技艺。
金陵刻经
传承人:马萌青
简介:1963年出生的马萌青,3岁因药物导致失聪,凭自身努力学习唇语,能够与朋友之间进行顺畅交流。18岁时,一个偶然机会使马萌青接触到刻经——与佛结缘,便一生相随。马萌青刻经缓慢而细致、安静且严谨,昏黄的灯光下,一笔一笔雕琢。幼时的经历给了马萌青一个安静的世界,凭着内心的热爱,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技艺传承给学生,无声地守护着这门传统而古老的技艺。
走进南京的金陵刻经处,每一道工序几乎都是全手工完成,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传承人,这里完整地保存了雕版水印和线装函套等传统工艺,从刻板补版,到刷墨印刷,再到装订,旧旧的雕版、带着香气的墨汁宣纸、棕榈叶制成的刷子……都是古老而有年代感的手作产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月变迁,然而不变的是传承永续的技艺。
广东端砚
传承人:程文
简介:广东肇庆以前为端州区,以砚台闻名。端州制砚,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程文今年66岁,祖祖辈辈都以制砚为生,他已是第二十八代传人。端砚的质地较为细腻,品种较多,比起其他三大名砚,其在造型与雕法上都较为丰富,有平雕、浅浮雕、高浮雕、立体雕等雕法。由于品种丰富、色彩较多,除了砚台,端砚也发展出其他造型的摆件,用于观赏与收藏。
程文最初学做端砚,是为生计,做得久了,他便爱上这门技艺。无论从端砚的造型还是质地来看,都能让程文尽情展现端砚特有的美。从学做端砚至今,程文都采用最传统的方式,全手工一点点雕琢,虽有机器能够替代,但手工制作能让作品更精致与细腻。
钩针编结技艺
传承人:金龙华
简介:钩针编结技艺市级传承人金龙华,自幼随长辈学习钩针编结,如今已从事钩针编结六十余载。
钩针编结技艺源自欧洲,19世纪末随传教士进入徐家汇的天主教堂,初见于神父服饰、桌布、手套等物品,绣女在学习技艺后传入上海农村。该技艺只需一只篮子、一把椅子、一根针便可进行,然而其背后却有着50多种针法、八个大类的组合,且对原料和针法颇为讲究。学习这项技艺对脊柱和眼睛有一定伤害,但熟练之后可用手法代替眼力。
钩针编结的创作素材皆源自生活,贴近生活。近年来,除了实用价值外,传承人也在探索其艺术性的新形态,如制作艺术画和艺术装置等。
御窑 金砖
传承人:金梅泉
简介:1949年出生的金梅泉,18岁从艺。金梅泉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做金砖,小时候生活比较辛苦,白天劳作、晚上制砖。虽然当时金砖制作是作为一门副业,但金梅泉对这门古老的传统技艺甚是喜欢,多一门手艺让金梅泉感觉很开心。自从接触了御窑金砖,金梅泉便再也没有离开过它。后来,金梅泉从父亲手里接下传承的接力棒,更是下决心要把这门技艺一直传承下去。
“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是为金砖。御窑金砖指皇宫建筑中专门为皇帝使用的、铺设重要大殿的地砖。一块金砖的形成需要经过练泥、揉搓制坯、晾干、烧窑、窨水、出窑等多个步骤。每一步骤都十分讲究,需根据温度及湿度,在特定的节气做特定步骤。金梅泉是金砖技艺第五代传人,在金砖制作方面一直沿袭着手工制作古法,每一步的制作时机及工艺的把握都极为严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