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雕、软木画、脱胎 漆器合称为“榕城三绝”,此次,我们将走进晋安传统文化另一绝——脱胎 漆器。
福州三宝——脱胎漆器、油纸伞和角梳均是福州地区传统工艺技术,作为三宝之一的脱胎漆器因其拥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为晋安文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郭沫若生前曾作诗倍加赞誉
“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
让福州脱胎漆器闪耀着迷人的 光彩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陶瓷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
接下来,一起开始晋安脱胎漆器的文化传说之旅!
脱胎漆器是继承中国古代汉族优秀漆文化发展起来的。它品类之多在全国漆器行业首屈一指,大的如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漆画大屏风、彩绘大花瓶、脱胎仿古铜大狮等,小的如烟具、茶具、餐碗、盘、碟、罐等,共有18类1200多个花色品种。
它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别致,装饰 技法丰富多样,色彩明丽和谐,可谓集众美于一体,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其早期多为佛像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后逐渐向自然形、仿生形等方面发展,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历史溯源
福州"脱胎漆器"是清代乾隆年间福州府侯官县(今福州市)漆艺人沈绍安通过对旧匾额的分析,了解了失传已久的汉代"夹纻"技法的基本材料成分,经过不断尝试,将"夹纻"技法还原,并在手法、材料上有所创新的一种新型漆工艺,它的原理与传统的"夹纻"技术息息相关。
"夹纻"制作技术,源于战国,兴于西汉,魏晋时期走向成熟。寺庙大佛,多用"夹贮"法塑造,首先竖立木柱支架,竹篦绷扎、细麻、稻草、泥土及漆灰糊封,涂上漆泥,塑出骨肉、糙漆、磨光、漆彩漆、贴金饰,开光点睛,完成后,把像内木架等重物酌量拆除,减轻重量,以供当年庙会出巡时需要。
福州脱胎漆器的最大优点是,光亮美观、不怕水浸、不变形、不褪色、坚固、耐温、耐酸碱腐蚀;最大特点是,轻。
作为脱胎技艺同 髹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晋安脱胎漆器的制作颇为不易,从选料、塑胎、髹饰至 成品,每件成品都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工艺非常复杂,制作和阴干等十分费时,故一器之成往往需要数月,成品还需密闭在阴室里很久。
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有两种:
一是脱胎,就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 大漆为粘剂,然后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成品了;
二是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们以硬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与脱胎基本相同。
在历史上,福州脱胎漆器曾被收藏为宫廷珍品,新中国成立后又被列为珍贵的国家礼品赠送外宾,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青睐,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各省市,而且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各方人士曾用"珍贵的黑宝石"、"东方难得的珍品"、"髹饰之光"、"人间国宝"等词句来形容福州脱胎漆器的精美。
也正因为有了脱胎漆器这样传统艺术珍品的存在,晋安文化才能如此丰富,闪耀着迷人的光彩。(转载:晋安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