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在成都金沙做分享时,望着台下一双双好奇的眼睛,70后「王厂长」突然感慨莫名,他没来由地讲了一句,“我发现,此前40年的经历,冥冥中都是在为接这活做准备”。
「人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这,或许也是王岳峰对自己40多年人生经历的喟叹。
1974年,汉初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家族墓葬在长沙东郊浏阳河西岸完成发掘,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保存最好的是大量丝织品和500多件华丽精致的各种
漆器。
这就是被誉为20世纪全球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马王堆汉墓,众多出土文物被湖南省博物馆珍藏,并面向市民开放参观。
熙熙攘攘的参观者里,有不少满眼好奇的孩童,小王岳峰正是其中之一。
那时候,他还看不懂那些用抢眼红黑色涂饰的
漆器,以为和青铜器陶瓷器差不多;也看不懂那些漆器餐具上「君幸食」、「君幸酒」的意思;更别提漆器上表明产地为成都的「草」烙印……
由于家里人就在湖南省博物馆工作,小王岳峰那时真就住在博物馆里,和小伙伴一起天天逛馆,围着那些产自成都的红黑漆器看热闹,仿佛那里面有着某种魔力。
彼时的孩童不曾想到,其中真有命运牵引的魔力。未来齿轮的转动,已自马王堆开启。
由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量漆器,皆产于成都,这也让始创于1954年(当时叫工艺美术社)的成都漆器工艺厂受到重视,得到了资金和政策扶持,新厂房也于1975年在市中心蜀华街72号建成投用,与宽窄巷子就隔了一条蜀都大道。
随后成都漆器厂迎来了一段黄金岁月。外宾参观、出口创汇、火热赶工,鼎盛时厂里有三百多人,但岁月没写下一路静好的剧本,世纪之交前夕,漆器厂连遇危机,诉讼、停产、骨干转行……「人亡艺绝」似乎就在旦夕间。
一无资金二无市场的绝境下,临危受命的新厂长李杨平为漆器厂的生存四处奔波,陆陆续续带回了一些订单,让漆器厂保住了活下去的火种,直到等来了2012年的一次变革契机。
这次上门寻求合作的是成都一家民营企业集团,参观了解漆器厂后,大受感动,原计划的普通合作,也直接升级成了安置改制和兼并购,民企还为新计划派定了一位负责人——王岳峰。
兜兜转转之后,王岳峰又回到了小时候就曾热情关注过的漆器面前。
只不过这一次,不在湖南,而在成都。他的履历单上,也先后增添了服务业、制造业、咨询业(包括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企业
文化、营销、供应链)等从业经历。这些经历,成为了他在随后三年磕磕绊绊的改制以及迄今的漆器文化推广中的攻坚“弹药”,或是有感于此,他才会在金沙的分享活动中,说出那一句真心慨叹。
2014年,漆器厂迎来了三件大事,让这座刚满60年的老厂,变回了初生牛犊。
赶巧的是,这三件事分别发生在年初、年中和年尾,就像漆器的制作工序,不疾不徐又环环相扣。
这一年年初,漆器厂的改制终于完成,厂名中的「市」字摘掉了,彻底变为民企,以单薄灵活的身板去独面市场,王岳峰正式出任新厂长,老厂长李杨平返聘为厂里的生产技术总监。
王岳峰说自己不是漆器手艺人,所以他为成都漆器厂里留住了李杨平和尹利萍这两位1975年就进厂的大师,这样他心里会踏实。他还记得李杨平说起过刚进成都漆器厂时,厂里还没加上玻璃顶盖,阳光从顶上直射进来,会把院子里的漆器照得闪闪发光。
改制成功后,成都漆器厂未来该怎么走?王岳峰决定走出去寻找答案。这一年年中,他和国家级
漆艺传承人尹利萍,去了漆器业兴盛的日本考察。
一顿眼花缭乱的考察下来,两人都有些震惊——这里漆器元素渗入日常生活、制作工艺兼具传承与创新、全民乐意消费……两人很快有了共识,答案或许就是:让成都漆器「飞入寻常百姓家」。
方向初定,回到成都后,王岳峰一时却找不到合适的破题思路。
这几年和厂里的漆艺大师相处下来,王岳峰对漆器的了解更加透彻,他知道成都漆器之美,不仅在于至少72道的繁复工序,还在于「三雕一刻」的蜀中独门技艺,集艳丽沉郁于一身。
上图:雕银丝光/图CraftPlus
中图:雕花填彩/图CraftPlus
下图:雕漆/图CraftPlus
正常情况下,一个漆器手艺人出师,要3-5年,哪怕是只学其中一两道工序,至少也得半年。要把成都漆艺推向大众,就必须做减法,让杯碗茶具首饰等漆器真正进入日常生活,还得想办法让毫无基础的普通人在短暂接触后就能喜欢上漆器,让漆器文化融入大众,可这,该如何才能办到?
这个问题困扰了王岳峰好几个月,直到2014年底的一次意外「接待」后,他才有了答案。
彼时成都一个叫做爱思青年的公益组织,主动找上门来,想带一群对传统
手工艺感兴趣的年轻人来参观,王岳峰直觉到这可能是一个推广的好机会,两边一拍即合。成都漆器厂建厂60年后第一次面向公众打开厂门,可没人会想到,「开了这次门,一发不可收拾」。
热情的年轻人参观后立马变成漆器粉丝,临走前还恋恋不舍地四处拍照。看到出乎意料的粉丝效应,王岳峰趁热打铁,次年陆续做了16场公众开放日。不成想,参观者的热情太高,已不再满足只是看看而已,还想动手体验一把,于是2015年漆器厂又推出了DIY项目。
迄今这依然是成都漆器厂最受欢迎的公益项目——厂里的师傅会先把一个长约15厘米的漆器书签做至半成品,留下磨显、丝光、晕彩的工序给参观者来亲身制作体验,大概90分钟后,访客手中就会诞生一件精美的漆器手工艺品,还能带回家使用。
就这样,成都漆器厂生产的不再只是漆器产品,还有一波波的漆器文化大众粉丝。
很快,打开厂门和收获粉丝,已不能让王岳峰满足了,他开始琢磨,和外面的偌大世界一起嗨玩,把漆器文化推广到自己能碰触到的每一个领域。
第一个和他一起玩的,是BMW。
在2016年,「跨界」和「破圈」这两个词还躺在生僻词词典上沉睡,成都漆器就和宝马先玩上了,宝马从全国请来了80余家媒体和嘉宾,一口气在漆器厂开了两场活动。宝马的客户现场领略了成都漆器之美,漆器厂也借着活动收获了一波国内热度,皆大欢喜。
王岳峰在和宝马的跨界活动中做漆艺分享 王岳峰在和宝马的跨界活动中做漆艺分享
这次跨界,推开了又一扇无形的「门」,也让王岳峰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漆艺不是「无物不髹」吗?漆原本就是天然黏合剂,漆艺文化为啥就不能去跨界破圈去融合其他资源呢?
一试就中。从此他又是「一发不可收拾」。和国窖1573组CP、与劳斯莱斯携手举办非遗品鉴活动、跟李子柒团队合作打造神秘漆器礼物、为在纳斯达克敲钟上市的企业特制赠礼、和旅行社一起定制传统文化深度游……
无界不跨、有圈必破,王岳峰把漆器文化推广玩出了百花齐放。
他会与知名品牌合作,推出带有高级定制漆器的特别版。水井坊曾联手漆器厂推出过一款高定酒,华美的包装盒里,配有两只仿商代酒器「觚」的漆器酒杯,造型上大下小,弧度优雅,小巧精美,而且还是漆器中少见的瓷胎!一个酒杯制作周期至少在50天以上,这两只酒杯的价值同样不菲。
尹利萍大师在制作水井坊炫金流彩杯
他会配合非遗新生专项基金的公益项目,把新潮的设计师引入到漆器圈里,让成都漆器这颗3000多年的老树,开出新时代的灵感之花。他说自己刚收到一个惊喜——一位设计师将漆器与声光电结合,做出了极具想象力和颠覆性的漆器创意作品。
他还会出现在一次次不同的分享会上,或是带着到厂访客一边参观车间一边现场讲解,或是在某次活动的尾声,携手知名餐厅为访客们精心准备一出漆器晚宴,餐桌上的杯碗碟盘和食盒,都是美轮美奂的漆器,客人们品尝美食时,他已悄然完成了「漆器日常用也挺好」的无声布道。
以创新带来人气、关注和实际效益,再以此反哺漆器厂,从而保障漆艺传承,这就是王岳峰琢磨出的成都漆器守艺之道。你看他玩得很嗨,其实背后正是这样一个创新底层逻辑。
几乎每一家来漆器厂采访的媒体,都会问王岳峰一个和漆器毫无关系的问题:
为什么你这里的年轻人这么多?
王岳峰的回答听上去很官方,「年轻人是因为热爱而来,因为更热爱而留下」。
见过装饰组的95后年轻女孩汪依琳,你会发现,这个回答,没有一丁点虚夸。
汪依琳来到漆器厂,已有5年,她与这里的缘分,一半是天然,一半是来自王岳峰「忽悠」。
在大学为准毕业生举办的一个模拟招聘节目上,受邀扮演HR的王岳峰,对汪依琳这个大学生印象太深,「本来已经完了,她却主动请缨表演才艺,现场铺开宣纸,拿起超大头的毛笔,刷刷刷写出一手漂亮毛笔字,再干净利落地盖上印章,当时我就觉得不能错过她。」
王岳峰现场就问「如果我们漆器厂真要招你,你来吗?」现场师生齐声鼓掌起哄,小姑娘点了点头,「我先来看看」。
没成想,来到漆器厂后,汪依琳很快就喜欢上了这里,尤其是对装饰工作这块,从小就喜欢绘画的她,第一次看到居然可以在银片上雕刻作画,眼睛都挪不开了。
就这样,大学毕业后汪依琳正式加入到了漆器厂,她拜了装饰组的「大师姐」为师,这是位88年的年轻师傅,后来经常带着小汪去参加各种培训或比赛,前年在一次全国比赛中小汪就拿下了髹饰组的二等奖。
有人曾问过汪依琳,「五年了,有感觉到枯燥吗,想过转行没?」她的回应是,「不会啊,这是国粹啊,光雕银就很喜欢,做瓷胎贴蛋壳也蛮新鲜,厂里还有大师和那么多作品可以学习,我想努力往上走走」,说到这里她停了一下,「我现在的职称是工艺美术师助理」。如果这时你站在她对面,你就能看到,她的眼眸明亮有光。
经常带人参观漆器厂的媒体负责人司璐瑜,成熟干练,介绍起漆器文化和厂里陈列品时如数家珍,她也是一位90后,在等待同事接受采访的空档,她跑进了装饰车间,从同事手中借过雕刀,握刀如笔,一边在银片上一笔一刻,一边揶揄道,「我手又痒了」。这个不时「手痒」的姑娘,凭着热爱还做了一个叫「成都漆艺」的抖音号,希望帮助漆器小白了解漆器。
厂里还有一位特殊的「年轻人」,他就是被小伙伴喊做「周师兄」的70后周克平,整天乐呵呵的他,心态比谁都年轻。他眼中就没有苦差事,只要做着和漆器相关的事,他就忍不住开心,他会和参观者分享如何辨别天然漆的品质,怎样滤漆制漆,他还会笑着从柜子里拿出不同的毛刷说,「人头发做的好刷子,很坚韧,不信你摸摸」。
如今,漆器厂的30多人里,80后和90后占到了惊人的三分之二。和王岳峰一样,这些年轻人的青葱岁月,也都如胶似漆地黏在了漆器厂里。只有见过了他们眼中的热爱,你才不会对这些依然穿梭在上世纪70年代老厂房的年轻人,投去吃惊的目光。
今年,也是王岳峰把自己「黏」在成都漆器厂的第九个年头。采访结束后,他又将匆匆赶往下一站,或许是另一次分享会。握手告别时,他微笑着说,「今晚是到崇德里」。站在对面你能清楚感受到他满心的快乐。那个「漆」美无比的世界,就是这一切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