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漆器工艺利用天然
大漆为主要涂料制作
漆器工艺品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福州漆器是以麻布、木料、兽皮、竹子、陶瓷、合成材料等为坯胎,经过上漆灰、打磨、
髹漆、研磨、纹饰等数十道工序制作而成的。以天然漆制作的产品轻巧耐用、造型美观、漆面光滑如镜、装饰华丽典雅,具有耐酸、耐碱、耐热、耐水、耐腐蚀、电绝缘等特点。其中以麻布脱制的脱胎漆器最为著称。一、脱胎漆器福州脱胎漆器是渊源于中国二千多年的传统
漆艺,在汉唐“夹賛胎”技法的基础上创造而成的具有独特地方风格的品种。福州脱胎漆器创始人
沈绍安,祖居福州城内杨桥头河沿10号。早年开设作坊制售漆器产品。清乾隆年间,沈绍安在衙门修理匾额时,见其表层髹漆已斑驳不堪,而漆灰和夏布裱成的坯骨依然很牢固,由此钻研自宋以来已经失传的“夹賛胎”技法。遂请人塑造几尊泥神像,外用很细的夏布或丝绸涂上生漆逐层裱在泥像上,入荫房干固后,再从底部打一个小孔泡入水中,泥像溶化后,余下的布胎质地坚固、轻巧异常、造型清晰,故而称之“脱胎”。脱胎漆器初期主要制作茶箱、烟箱、妆奁、首饰盒、提盒、观音佛像等。由于价格昂贵,销售对象仅限于富裕人家。沈绍安创制脱胎漆器后,又发展金银彩髹(绘)技术。
把金银箔研成粉,调漆后再掺入彩色漆,便可根据需要调出一系列明快的浅色彩。彩髹技法分厚料与薄料二种;厚料以髹刷上漆,磨研而成,稳重深沉;薄料技艺为沈绍安所创造,并以手掌薄拍漆色上彩,具有明亮华丽的效果。沈绍安漆艺传到第五代沈正镐、沈正恂兄弟时,为沈家“黄金时代”。鸦片战争之后,福州辟为五口通商口岸,脱胎漆器也由内销逐渐转向外销。为适应市场需要,开始模仿西式造型,先后生产烟具、茶具、咖啡具、手提杖、花瓶及日用餐具等。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沈正镐选送《莲花盘》、《茶叶箱》脱胎漆器参加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获头等金牌与得奖执照。光绪三十年,在福州创立福建省工艺传习所,设漆器制造科,招收40名学员,从日本聘请教师,培养造就李芝卿等一批漆艺专业人才。光绪三十一年,闽浙总督许应骙以沈正镐、沈正恂所制脱胎漆器进贡慈禧太后,得西太后赏识,御赐沈氏两兄弟商部四等勋章、五品顶戴官衔,并鼓励出口。从此,市场畅销,先后有40多家漆器店铺纷纷开业,改变沈家独营的状况,漆器成为福州一大工艺行业,从业人员发展至120多人,店铺大的资金有1000多元(银元),小的仅100多元,,年产值3万元左右,开始制造博古围屏、花鸟雕刻围屏、大花瓶等大型产品及西式文具、书夹、灯罩、套盘、五味具等。
清宣统二年(1910年),沈氏兄弟以镐记、恂记为牌号,选送脱胎漆器《桃盘》、《福禄寿禧人物》及瓶、盒等数十件产品,参加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获一等商勋、四品顶戴荣誉官衔。同年,沈正恂《古铜色荷叶瓶》参加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获头等金牌和执照奖。从而声誉大震,国内外销路畅通,福州脱胎漆器开始大宗出口,出口值31541元,成为福建省最大漆器产地,有“建漆”之称。民国4年(1915年),在美国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福建省漆制器获大奖章,为大会最高奖级。但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爆发,漆器出口值骤降为7558元,行业生产也落入低谷。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国9年,出口值又猛升至44063元,为历史最高峰。当时沈正镐、沈正恂继承祖传漆艺,又研制出天蓝色、葱绿、苹果绿、古铜色等彩漆,使漆器表面装饰更加丰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