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2406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3-9-19 00:00:52 | 查看: 602| 回复: 0
前言

喜欢收藏的朋友可以点点关注,小编会经常更新和古玩艺术品收藏、投资和鉴定相关的知识和建议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交流学习,希望能让各位藏友的收藏之路更加顺利平坦!

正篇开始,篇幅有点长希望大家能看完

高古瓷器是一个与明清瓷器相对的概念,通常指的是元代以前的陶瓷器,北方也俗称"老窑瓷"。

现在高古陶瓷赝品极多,如何辨别呢,制假者无法仿造的"土斑"是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任何土壤中都含有各种矿物质和有机质,矿物质含钠、钾、钙、铁、镁、铅等元素的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磷酸盐等。有机质是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有机化合物,有碳、氢、氧、氮和少量硫元素组成的天然络合剂。

高古陶瓷受土壤中这些化学元素和侵蚀以及地温的影响,釉面产生开裂和腐蚀。开裂、腐蚀的胎体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随着时间逐渐粘积在胎体上,从而形成了"土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高古瓷是指唐以前的瓷器,但仍有不同的看法分歧:一种看法认为瓷器在我国东汉时期就已经具备了,高古瓷器存在的各种条件,瓷器的产生年代应定在东汉。因此高古瓷器;是指包括东汉在内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唐宋元各朝代所制作烧成的各种瓷器;另一种意见认为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还没有真正达到科学意义上的瓷器标准,是处于半瓷半陶的性质。到隋代才有了真正瓷器出现。因此高古瓷应不包括东汉、魏、晋、南北朝在内,而是仅指隋唐五代唐宋时期的制作烧成的瓷器。另外还有一种顺应市场需要而生发的内涵更少的观点认为,高古瓷就是宋元瓷器。因为近两年来宋元瓷器更频繁地亮相在国际国内的艺术品拍卖会上,相对于明清瓷器而言,元宋唐瓷器时代早,高于明清之上,且存世稀少,所以称之为高古瓷。但不管哪一种观点,大家都一致地认同高古瓷至少是明清以前各朝代烧制的瓷器,并以此术语统称之,从而与明清瓷器在各个方面区别开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是最主要的特定依据。任何土壤中都含有各种矿物质和有机质,矿物质含钠、钾、钙、铁、镁、铅等元素的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磷酸盐等。有机质是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有机化合物,有碳、氢、氧、氮和少量硫元素组成的天然络合剂。高古陶瓷受土壤中这些化学元素和侵蚀以及地温的影响,釉面产生开裂和腐蚀。开裂、腐蚀的胎体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随着时间逐渐粘积在胎体上,会形成“土斑”。土斑有两种,一种称“蚕卵斑”,成颗粒状,像桑蚕产下的卵子一粒粒聚结在一起,大面积在陶瓷器表面形成。这种土斑粘积度极强,用手指剥除不掉。蚕卵斑形成与土壤中矿物质成份比例高有关,比较容易在低温度陶器上产生。另一种称“蚯蚓屎斑”,成条形曲线状,形状尤如蚯蚓的屎,细而弯曲,小面积地粘积在陶瓷表面。有“蚯蚓屎斑”的器物,在出土前周围土壤所含有机质比矿物质成份比例高,器物本身釉面抗蚀程度强。高温釉器物及在黑杂土中的器物,都会产生这种土斑。有些器物上既有“蚕卵斑”又有“蚯蚓屎斑”,有这种现象的器物大多数是陪葬物。收藏者对这种土斑不应该人为清除,它不影响器物的外表美观,同时又是出土物的有力见证。市场上出现人造土斑,一是选择器物某个部位用硫酸把腐蚀,然后涂上胶再撒上泥土。这种人造土斑是块状形,不自然,剥釉处与有釉之间没有过度层次。二是把仿制好的瓷器用硫酸腐蚀釉面,然后埋入泥土中,过一段时间再取出现。这种人造土斑粘贴性差,用手一抹泥灰就掉落,一冲就能洗清。人造土斑与自然形成的“蚕卵斑”和“蚯蚓屎斑”相差很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老古玩里有三句话叫做:货好勿忧,货正勿愁,货招手让人来。意思是说,只有你有好东西、真东西,就会不愁卖。因此,在投资高古瓷(民间俗称元朝以前产的陶瓷即为高古瓷)的时候有一个标准,就是一定要选择“名窑口、典型器”来收藏。比如说,唐代的名窑口是南青北白,南方以越窑的青瓷见长,北方以邢窑的白瓷取胜。那么收藏唐代瓷器时,就要重点考虑这两个窑口的典型器物。而投资宋代的瓷器,就最好选择五大名窑的东西,宋代的五大名窑分别是汝窑、官窑、哥窑、定窑和钧窑。就拿定窑来说,定窑又有粉定和土定之分,粉定是正宗的定窑,土定则是各地模仿烧造的产品,粉定的窑址在今天的河北曲阳,对于粉定的瓷器,投资者即使收藏不到带“官”字的,也要收藏一些胎白、釉好、图案漂亮的,这些瓷器极具升值潜力。相比之下土定的投资价值就要逊色一些。 另外宋代建窑、龙泉窑等八大窑系的瓷器也符合“名窑口、典型器”的收藏标准,这些瓷窑的瓷器也都大有历史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容易保值和升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鉴定方法

原始瓷器自商周时期发端,经过秦汉时期的发展,到东汉,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既有艺术装饰而有具有实用价值的原始瓷器,成为浙江、江苏等地主产区的外销产品。

东汉原始瓷器,胎质坚硬致密,器物大半部上釉,只是近底处无釉;由于改刷釉法为浸釉法,釉层增厚,胎釉结合的状况大为改进,脱釉现象少见。器型比较规整,多用快轮拉坯成器身,再粘接器底而成。器身为素面,有简单的弦纹和水波纹。

到东汉晚期,由专烧原始瓷器的原始瓷窑烧制出成熟青瓷和黑瓷——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种刚从原始瓷器演变而来的青瓷,无论在造型和装饰风格等方面,都与原始瓷器有相似之处,但它已经是脱胎换骨了——通过原料粉碎和成型工具的改革,胎釉配制方法的改进,窑炉结构的进步,烧成温度的提高等技术进步,它具有胎质吸水性低、透光性好,胎釉结合紧密,釉层具有较强的光泽度,已达到了真正瓷器的标准。

东汉晚期出现的新兴制瓷业,为魏晋南北朝的瓷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原料

陶器的原料主要是用易熔黏土(经过淘洗或未淘洗的陶土),掺砂或炭末烧制;原料中所含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的成分控制不严,尤其是三氧化二铁的比例较高。 瓷器的原料主要是含熔剂较少的黏土(如高岭土、瓷土),即三氧化二铝含量高,三氧化二铁含量低的黏土,这样烧出的胎质才白。

烧成温度

陶土因含三氧化二铁成分较高,所以烧成温度不能超过摄氏1000度,否则就会造成陶器变形熔融。在1000度以下火候中烧成的陶器,扣之,声音低沉。

瓷土中的三氧化二铁成分较低,三氧化二铝的成分较高,故可承受摄氏1200度以上的高温烧造,这样使得胎质烧结致密,不吸水分,敲击发出清越的金石之声。

釉质

陶器开始不施釉,后来出现釉陶,由于是低温烧造,所采用的是低温釉或铁质釉,烧造出的成品胎釉结合不够好。 瓷器一般都施釉,釉的品种多,胎釉结合紧密、牢固,釉质厚薄均匀。

在上述几个区别中,制胎原料是最重要的方面,烧成温度和施釉是次于原料的另两个方面。

可以肯定地说,瓷器生产是基于陶器生产而又高于陶器制造的一个门类。其工艺价值、审美价值都在陶器品类之上(唐三彩、明清紫砂陶等特种工艺陶除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三国时期的瓷器

三国的制瓷业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都相继建造瓷窑,分别烧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尤其是江南的浙江地区,窑场广布,瓷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三国时期的南方青瓷瓷器(主要是江南地区)普遍采用龙窑烧造,龙窑具有容积大,热效率高,燃料省,造价低等优点,使当时的瓷器产量、质量都有提高。

瓷器的成型采用了轮制拉坯技术,并辅以拍、印、堆、雕和模制等技术,使器物不仅造型规整而且美观。

瓷器的瓷胎原料都用当地瓷土,胎色呈浅灰色,与东汉晚期相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釉料使用石灰釉,釉色呈淡青色,透明度较高,富有光泽。施釉用浸釉法。釉层厚而均匀;烧成温度掌控得当,无流釉或剥落现象。

瓷器的器型在造型和装饰上承袭了汉代特征,常见的器型有碗、盘、洗、碟、钵、盆、罐、耳杯、格、香薰、虎子、水盂、水注、唾壶、盘口壶、鸡头壶、羊形器等,还有房屋、谷仓、灶、鸡笼、狗圈等随葬冥器。

瓷器纹饰较多吸取了汉代陶器、铜器、漆器的图案花纹,有弦纹、水波纹、铺首及兽足。

三国时期的瓷器罐、壶类等琢器器体不断加高,上腹收小,下腹和底相应扩大,重心向下。碗等圆器都是拉坯成型,胎壁厚薄一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最后小编想说,不要抱着捡漏的心态,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去收藏高古瓷,收藏的水深,瓷器收藏水更深,高古瓷器的水深不见底,我们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勇气和精神,才能少走冤枉路,多看,多问,多学,少买,请记住这收藏的金句名言!

文章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697626737322552577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13:35 , Processed in 0.07065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