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脱胎
漆器,中国传统工艺"三宝"其一。
其因“轻若浮云”闻名,制作方法先用泥土或
石膏制成内胎,然后经过若干道工序后做成
成品。
福州脱胎漆器“色彩瑰丽,光亮如镜”。
脱胎漆器
在
青铜的凝重逐渐褪去,瓷器的光芒尚未来临之际,华夏历史上,漆曾一度风光。它是“买椟还珠”的“椟”,胜过贵重的珍珠;它是“曲水流觞”的“觞”,承载佳酿,助风情添雅致;它还是“举案齐眉”的“案”,托举着佳肴、素手和情感的温度。战国和两汉的出土墓葬中,无论是湖北曾侯乙墓还是湖南马王堆墓,漆器的丰富和瑰丽都令人屏息凝望。
东方黑宝石的不朽传说
鸦片战争后,一个英国商人携带一只高1米的脱胎大花瓶乘船回国,不幸遇到大风浪,大船沉没,人遇救,花瓶却随船沉入海底。
3年后,此人不惜重金委托打捞公司从当年的沉船中寻回这只大花瓶。当花瓶浮出水面时,在场的人震惊了,海水的腐蚀性竟然对它们不起任何作用,尽管在水底沉睡两年,却依旧灿烂如新,光彩照人。
于是福州脱胎漆器的美名传遍英伦,誉满全欧洲。
视之九鼎兀,举之一羽轻
1959年的国庆节,中外宾客欢聚人民大会堂,在宴会厅门口,周总理信步走到一对两米多高的古铜色狮子面前,指着它们对外宾说:“我可以用双手把它举起来!”
奥秘在哪?周总理笑着说:“非我力能举鼎,这不是铜铸的狮子,而是福州脱胎漆器仿紫铜大对狮。”一时间,在场的外国友人无不惊叹,盛赞中国工艺的高超。福州脱胎漆器也因此名声鹊起。
当时陪同的郭沫若先生还写下了“视之九鼎兀,举之一羽轻”的诗句,赞誉这种神奇的漆器制作工艺。
脱胎瓷器之沈家传奇
在福州,沈家老铺无人不晓,脱胎漆器的首创者沈绍安更是赋予了传奇色彩。
乾隆三十二年,沈绍安出生在福州双抛桥河墘小花巷,一户破落的官宦门第。他自幼聪明伶俐,喜欢研究油漆工艺。青年时,在双抛桥附近一条僻静的小巷里,开设一家油漆店。
沈绍安30多岁那年,有一次他应召到县衙修复匾额,发现该匾的金字表面虽褪色,但里层由夏布裱褙的底坯却依然坚固。他请教行家,才知道,这种贮加灰烷裱,又称“夹苎”技法,早在我国南北朝时已有生产,后来长期失传。
为了拾回失落的绝技,沈绍安四处虚心走访求教,苦心钻研,多次试验,终于想出取粘土捏塑各种器物模型,外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敷漆分层上裱,待漆干后浸入水中,去模、擦干就是“脱胎”。再精细加工,髹以彩漆,就成“脱胎漆器”。沈绍安由此成为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
沈绍安进贡朝廷的脱胎菊瓣形朱漆盖碗,通高10厘米、口径10.8厘米,壁薄如纸,厚不及一毫米。乾隆帝见后,龙颜大悦,亲自在盖内、碗心题刻隶书填金诗一首:"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轻。啜茗合陶句,哀露掇其英。"乾隆帝的诗,生动地描述了沈绍安脱胎漆器的特点,足见当时沈绍安首创的脱胎漆器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件漆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内。
故事就说到这里,关于脱胎漆器的趣事有很多,主要都是突出了脱胎漆器的两大特点:一是不易腐蚀结实耐用;二是虽看似沉重实则非常轻巧。而这其中的奥秘自然与脱胎漆器独特的制作工艺是分不开的。
脱胎漆器是以生漆为修饰的器物。生漆又称“国漆”、“
大漆”,是从漆树上采割下来的液体,目前所知唯一靠生物(漆酶)催化干燥的漆。有着非同一般的特性,干燥后形成一层保护膜,坚硬且抗酸碱,兼具防水耐热的特点,粘着力也很强。这也正是脱胎漆器不易褪色,耐酸耐碱耐高温腐蚀的原因所在。
“漆”字是中国象形字,表示在漆树上用刀割出八字形后有液体流出之意。
生漆是天然漆,获有涂料之王的美称,漆树需要生长十年才可以进行采集,一年采割时间满打满算也就90天时间吧,伏天割漆效果最好,一颗漆树整个生命周期只能割出10公斤生漆,3000颗漆树采集一公斤生漆,并有着严格割漆制度和方法,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漆树死亡,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漆农通常半夜进山,几秒钟就要换一次蚌壳,因此现在市面上的生漆价格极为昂贵。
天然漆成膜后温润含蓄,多用于艺术品,并且有着抗菌的特效,尤其适宜制成生活用具,天然环保并且对人体无害。在日本,漆器就被普遍应用于生活之中,日本食器大多使用漆器。日本料理大多都是生吃,使用漆盘漆碟之类的漆器就会有一定的杀菌消毒作用,有益于健康。
脱胎漆器十分轻巧的原因在于它的胎质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竹胎泥胎,而是利用漆的粘性与布的张力层层粘合重叠而成的胎骨,为布胎。这种
技艺古称夹纻,夹纻胎体在重量上较之于金属胎、木胎、陶瓷都要轻上许多。并且与木胎相比更不容易变形,尤其是在干燥或者是潮湿的地方,更是明显。
脱胎工艺分为阴脱法与阳脱法两种。阴脱法几乎可以做出所有脱胎漆器的形态,而阳脱法只能够做一些简单的瓶罐类造型。
阴脱法
用石膏等材料包裹所要制作的成品或范本,待石膏干燥后拆开,得到两半嵌有成品外形的石膏模套,在模具内粘贴刷有漆泥的麻布,等漆麻布干燥,取下麻布,便得到一个轻质且坚固的胎壳。
制模
阳脱法
在石膏模具外刷一层调制好的漆泥,再将刷满漆泥的麻布贴在石膏胎表面,反复在其上刷上瓦灰和成的漆泥完全干透的麻布胎体竟然变成坚硬的外壳。用硬物敲打麻布外壳,将石膏胎体震碎脱落即可。
帖抹布
刷瓦灰
脱胎
得到轻薄坚硬的胎壳后,再进行多次的上灰、上漆、抛光打磨以及
髹漆研磨等工艺,施以各种装饰纹样,最后就得到轻质,鲜亮,光亮的脱胎漆器。
脱胎漆器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色彩瑰丽,光亮如镜,人们对它产生好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髹饰上的丰富多彩。
其传统髹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广、戗银、薄料漆、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嵌银上彩、台花、螺钿等。
新中国成立后,又发展了宝石闪光、沉花、堆漆浮雕、雕漆、仿彩窑变、变涂、仿青铜等技法,并且把髹漆技艺同玉雕、石雕、牙雕、木雕、角雕艺术结合起来,使漆器的表面装饰琳琅满目。
在没有塑料等轻便材料的古代,想要获得重量轻、体积大、看起来又有质感的物品,脱胎漆器成为了不二之选。这独一无二的特点,也成就了脱胎漆器在现代文物复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后母戊鼎(旧称司母戊鼎)是中国迄今出土的最大青铜鼎,可谓“镇国之宝”。如何复制大鼎,成了摆在专家面前的难题。以青铜复制太重,以木头复制,又无法做出青铜的质感。
反复思量,专家认为只有福州的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最为合适。1961年,作为近代漆器艺术奠基人之一的李芝卿带领团队受命,完成了司母戊大方鼎的复制工作。巨大的体量,对于脱胎漆器而言完全不成问题,复制大鼎表面的饕餮纹样,也能用传统髹饰技法仿制。最终的成品足以以假乱真。
(文章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往期阅读:
中国艺术官网
投稿邮箱:1216629555@qq.com
中艺美术馆丨艺术经纪丨电商运营
丨艺起看丨展览丨拍卖丨微官网 |
中国艺术官网微信矩阵
昵称
微信号
昵称
微信号
中国艺术官网
cnartgw
中国艺术官网
cnarttt
当代雕塑
dddsart
福建漆艺
zdd2763361945
中艺美术馆
fjszymsg
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shzzfwzx
都市达人
citypeo
艺购
cnart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