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节日
火把节:为 彝族的传统节日,日期为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历时三天。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坝或缓坡上,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斗羊、摔跤、选美等,活动的内容丰富 多彩,热闹非凡。
在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
早上,人们要杀牲祭祖;晚上,要举着火把在庄稼地中转游,意为烧死害虫,祈求庄稼丰收。
彝族年:彝族年是川、滇、黔彝族隆重的传统节日,彝语称“库施”。各地过年时间不一,一般在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选吉日过年。
#饮食文化
彝族人民凭借彝乡多彩的自然环境、丰厚的自然资源,用勤劳的智慧,创造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传承着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书写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在四川凉山彝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则俚语:
一桶酒不 出名,一碗酒能出名;
一头猪不出名,一坨肉有了名;
一背菜不闻名,一碗汤传美名。
的确不错,凉山彝族的酒香、肉香、汤味美。
#民族 服饰
彝族服饰在彝族文化宝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彝族服饰以厚实、艳丽、多彩而著称,是彝族文化的缩影。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分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它既有历史传承性,又是随社会发展而不断演进变化的一种特质文化。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彝族世居深山峡谷,与世隔绝。其分支多,服饰种类也多,显著的服饰标志是男子头部的“英雄结”和斗篷“查尔瓦”。
女子穿无领上衣,配裤子,通常系围裙和腰带。高寒地区的人们常在衣外穿羊皮褂,少女戴鲜艳的头帕或缀有银泡的鸡形冠,成年男女缠包头。男子穿对襟上衣和宽肥的长裤,外套坎肩。
#文化艺术
毕摩文化
毕摩具有多重身份,从 宗教职能来看他是祭司,是彝族原始宗教礼仪的主持者,是沟通“人与神”的中介。在古代彝族 “君、臣、师”的社会结构中,毕摩担任着“师”的职责。毕摩通晓彝族文字,是彝族知识分子、经史学者,又是彝族文化的代表者、传承者。
一个具有权威的毕摩,须具备宗教、经籍、历史、地理、历法及星占、医学病理、艺术、宗教仪式、民间口传文学等各方的知识。历史上,毕摩规范了彝族文字,规范了部分民间习俗,编撰了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毕摩是彝语的音译,“毕”意为念经诅咒,“摩”意为有知识的长者。毕摩阶层实行严格的世袭制度,并限于男性,是彝族传统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影响着彝族的整体文化系统。
漆绘艺术
彝族的漆绘艺术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使用的漆料为过滤后的土漆,再用锅烟、石黄、朱砂调制成黑、黄、红三色,漆绘的图案也都是与生活有关的日、月、山、水、树叶、花草、火镰等,广泛绘制在餐具、酒具、兵器和毕摩神具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