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第三届中国·
福州海峡版权(创意)产业精品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版博会)在福州海峡会展中心1号馆正式拉开序幕。此次版博会的精品展示区共展出来自海峡两岸的1700余件作品,而刘友泽的《福寿鱼》脱胎
漆器作品便是其中一个珍品。
技:历经时间洗礼的“宝贝”
穿行到福州柳河路一个大院的深处,更新阁工艺厂便隐于此,这是刘友泽的脱胎
漆器厂房,在这里记者再次见到了《福寿鱼》作品。
“福和寿是中国传统吉祥的两个字,用双鱼来做造型是有年年有余的寓意。”双鱼环绕福、寿二字,精细的髹饰技法将鱼勾勒得形象生动,整个作品造型独特。《福寿鱼》是刘友泽在基于福州脱胎漆器传统工艺上的一个造型创新,就在前不久的2014年“深圳·金凤凰”工艺品创新设计奖中荣获金奖。
在更新阁的作品
陈列厅,与《福寿鱼》同样精细的脱胎漆器珍品不在少数。琳琅满目的漆器在陈列架上摆放整齐有秩,成排的脱胎漆器从
大漆内里透出的漆韵和光泽通过灯光的折射显得更加透亮耀人。这里陈列着近千种的漆器,品种从精致的花瓶、屏风到日常生活用器果盒、碗筷等,但似乎也找不到两样款式相同的作品。
“更新阁可以说是福州唯一一家‘店’、‘厂’结合的脱胎漆器企业,也是存在最久的一家。”1991年,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结束生产后,福州脱胎漆器艺术失去了大本营,许多
手艺人都转了业。同为工友的刘友泽夫妇不愿就此放弃老本行,便合力开办起了更新阁,到现在,更新阁虽已搬了好几处厂址,最终确定在了这个深巷当中,因为这里最适合脱胎漆器生产的环境条件。远离喧嚣而显得安静,周围的大榕树和不知名的植物让这里的温度和湿度调得恰到好处。
跟陈列厅相比,更新阁的厂房并没有刻意的装修,更多的是保持着古朴简单的福州老式建筑的风格。这里的工人并不多,手上都做着极细致的活儿,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
技艺精细、工序繁多。
脱胎漆器,顾名思义,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为粘剂,然后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在反复多遍地将颗粒粗细不同的瓦灰漆泥刷在麻布上后,完全干透的麻布胎体竟然变成坚硬的外壳,待阴干后,工匠用硬物敲打麻布外壳,里面附着的石膏胎体被震碎脱落,留下漆布雏形,脱胎后得到的麻布胎轻盈坚硬,较塑料而言,不怕水浸、不变形、不褪色、坚固、耐温、耐酸碱腐蚀。再经过上灰底、打磨、
髹漆研磨,最后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成品了。
“一个脱胎漆器作品的制作需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的工序,工期一般都要几个月以上,光是阴干的步骤就要耗费许多时间。所以一般一个作品出来,都是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宝贝。”刘友泽对自己每一件作品都充满感情。
执:老骥伏枥 知难而进
“马的性格就是充满毅力,总感觉有股精神在。其他人遇事总是知难而退,而属马的人越是难的事情,越是全神贯注。这是说不出的执着,就像我做脱胎漆器这门手艺一样,学到老做到老。”属马的刘友泽已过花甲,他对自己的评价更多的是归结为属马人的天性。“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于脱胎漆器的执着,撑着他度过了福州脱胎漆器行业最困难的时期。
追溯历史,福州脱胎漆器在300年的发展历程中,曾光鲜,也曾沉落。
从清代乾隆年间漆艺工人沈绍安创造脱胎漆器,家传族承,不断在技艺上研究和创新。到1898年,沈氏第五代沈正恂、沈正镐将漆器送展巴黎世博会,一举获得金奖。从建国后政府将原先家族传承式的私家作坊集大成到成立福州市第一、第二脱胎漆器厂,福州脱胎漆器的产品享誉海内外。
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福州“一脱”、“二脱”相继倒闭,福州脱胎漆器的生产受到重创。
从工厂中走出来的手艺人们要么转了业,要么在小作坊打零工。刘友泽夫妇则开办起了更新阁。最开始时候,市场的不景气和资金的局限,刘友泽的漆器生意并没有一下红火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寿山石等目前火热的收藏品,脱胎漆器的市场可以说还是处在复苏的黎明阶段。随着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一些收藏家对脱胎漆器的看好,福州脱胎漆器的声名虽不及当年响亮,但也重新被重视。
更新阁工厂经常接到一些公司和单位的纪念品等订单,“把脱胎漆器作为纪念品送给外宾,才是最能代表福州的。”在福州三坊七巷,刘友泽自费开了一个脱胎漆器门店,“店租、电费等一些费用加起来,这个店一个月就要花6万块,并不是这个店生意有多好,其实很多都是我自己贴钱硬着头皮去做的,就是想要让这个行业传承下去,在福州游客最密集的三坊七巷留一个福州脱胎漆器对外的‘窗口’。但是,真正能够做到重视起来,还是需要政府的支持。”
现在,刘友泽的三坊七巷店是女儿在管理,“我能坚持到现在,继续在做这门手艺,好在我的家人很支持我。”
“手艺还是人的技艺,没有人,那么技艺就传承不下去。”面对目前传统技艺普遍的传承难问题,福州脱胎漆器并不是一个例外。
在刘友泽的脱胎漆器工厂里,工人大部分是刘友泽以前在“二脱”的工友,都是老手艺人重拾技艺。也有一两个是刘友泽收的徒弟。“以前一段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些工人来当学徒,但是到现在算下来,能坚持下来还在这个行业做的徒弟只有两个。”
做了大半辈子漆艺的刘友泽对这门手艺的“苦”深有感触:“现在很少的年轻人在做,不像其他手艺活轻轻松松,做漆器要一遍遍的上漆,打磨,大冬天的手要泡在水里磨,整天穿着大围裙,手上弄得脏兮兮。一个作品做下来至少需要几个月,但工资却不高。”
按以往经验,刘友泽的徒弟大部分都是收山区的工人,“城里人都不愿意干,只能是福州远一点的五区八县的人会来,他们肯吃苦。”脱胎漆器的制作工艺繁多复杂,真正学习下来至少需要几年时间,然后出一个作品就需要数月至数年时间,时间的耗费加上脱胎漆器目前市场的不景气,现在的年轻人对这个行业并不看好。
现在福州有一些工艺美术院校有开设了一些漆艺相关课程,但刘友泽也表示担心:“现在学校开设这些专业,但是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会转去做其他行业,真正能留在这个行业做的学生少之又少。”
相较于一些对作品极度保密的大师,每个到刘友泽工厂和店里的人,刘友泽都很乐意让他们拍照,“到这里,完全可以拍照。虽然行业是有竞争,但是一个作品里面有很多奥秘,再加上漆器的制作很受环境、天气的影响,因为每天的天气、湿度这些都在变化。我不怕学生学,他们能学我就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