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1837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3-9-21 18:03:43 | 查看: 496| 回复: 0
一项传承了1600多年的传统漆艺装饰技术,从东晋而来,曾光彩照人,也曾黯然失色,历史的沉浮与沉淀,让其积累更为磅礴的力量,这就是传承于浙江省天台县的——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

天台县位于浙江中东部,境内有天台山、大雷山两大山脉,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2%,森林覆盖面积为67.2%,山峰高耸,树木茂密,物产丰富,盛产山漆、苎麻、香樟等天然原材料。自古以来,手工业较为发达。以山漆、苎麻、香樟木为主要原料的干漆夹苎工艺,早在东晋以前就已在民间应用,并流传到周边地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明干漆夹苎造像

据史料记载,东晋时期,戴逵(336-396)父子就在天台山一带将民间流传的“干漆夹苎法”工艺用于寺院的佛像制作,制成木雕“干漆夹苎”佛像。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工匠不断传承、革新,干漆夹苎技艺逐步走向成熟,并且传到天台的周边地区。

唐代中期,僧人思托就将此法传到日本,当时由他制作的鉴真坐像被日本奉为国宝。公元984年(宋代),天台张延皎、张延裘兄弟用此法制成的一尊“伏填王释迦瑞像”由日僧带回日本,仍供奉于清凉寺。相传,明代天台人张文郁(工部左侍郎)奉命督造北京故宫建造时,曾将天台的一批干漆夹苎工艺的工匠请去,为宫殿的藻进、柱、梁等进行外表装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7世纪初唐代干漆夹苎

由于“干漆夹苎”技艺一直只限于民间工匠的师承相传,技艺的传授靠的是师徒的口传身教,没有形成文字,全凭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才能掌握。历史上未能形成较大的制作规模。解放以前,由于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民间的干漆夹苎工匠纷纷改行,使得这门工艺处于几乎失传的状况。解放初,只有极少的民间工匠还熟谙此法。

20世纪80年代,高级工艺美术师汤春甫组织工匠,对散落在民间的、濒临失传的干漆夹苎工艺进行挖掘、整理,将用于该工艺的13种原材料,用传统的方法加以提炼,并总结出48道工艺流程,使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干漆夹苎整个制作过程全是手工操作,在取材和用料上十分的讲究,从型模、上灰、夹苎、披灰到上漆、砂光、上朱、磨光、贴金,均采用苎麻、生漆、古瓦粉、火山灰、桐油、朱砂、五彩石等天然材料。在麻布、漆料层层包粘、反复打磨后再涂以朱砂等辅料,贴上金箔和砑光,经过工艺处理后完成作品。

天台山干漆夹苎工艺能将雕刻、绘画等工艺在一件作品上发挥的淋漓尽致,佛教造像,宫殿、庙宇建筑物的装饰以及民间的寿棺制作等经常会用到干漆夹苎,具有结实稳重、经久不蛀、光泽润亮、不开裂、不变形的特点,还能防水、防火、防蛀、抵御撞击,其防风化时间堪比花岗石,可存数千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灵山梵宫的飞天

最能体现干漆夹苎成就的是用该工艺制成的木雕佛像,既能保持木雕的纹路细腻、线条流畅,又使佛像造型更具有神韵,具有造型优美,神态典雅的特色。在历史上,使用干漆夹苎工艺制作的鉴真坐像、伏填王释迦瑞像、现存天台山万年寺的由谢秀旺1984年所作的观音像及南京博物馆收藏的汤春甫于1991年所作的释迦牟尼像等被皆被视为珍宝。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得到恢复后,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的主要传人汤春甫及其艺徒郑丙瑞、金红初等用该技艺制作的作品,被东南亚和欧美等4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宝馆和宗教部门收藏,并且多次荣获国际和国内工艺美术金奖;其中,1999年制作的“千手观音像”为故宫博物馆收藏。(中华网文化综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07:40 , Processed in 0.06103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