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幅用0.08毫米细的银丝制作的马龙
夺冠银丝画,在微博上大火。而它的作者,就是来自四川成都的非遗继承人,王晓璐。
作为马龙粉丝的她,用成都的银花丝把马龙比心的画面记录下来,引来不少网友点赞。她说:“马龙打球厉害,唱歌也很有趣,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为他加油。”
非遗
技艺与当下时事的结合,这种新
花样让大家看到了非
遗传承的另一种表现,它可以跟随时代的变化,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银花丝最早属于宫廷技艺,但它不应该只存在于博物馆中,正如王晓璐所希望的,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看到银花丝,家家户户都能买得起、用得上。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非遗传承人王晓璐,是如何将成都银花丝带入千家万户的。
银花丝是成都独具特色的传统金银工艺品,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与蜀绣、竹编、
漆器合称成都的“四大名旦”。
银花丝工艺极其复杂,花费时间特别长,光是工艺制作过程中使用的相关工具就达到了1000多种,对匠人的毅力要求也极高,四川大熊猫、花瓶、花鸟也常常成为银花丝的创作题材。
马龙比心那幅银丝画的创作者王晓璐,不仅有非遗传承人的身份,也是著名的国家非遗技艺银花丝传承人道安的女儿。妈妈从18岁就开始学习银花丝了,从事制作技艺更是已有40年之久。
根据她们的介绍,成都银花丝是以素银为主,银子的本色为主,不镀金,不烧珐琅不镶宝。而且这是一门非常繁琐而复杂的技艺,涉及到物理、化学、冶金、机械加工多个方面,基本是0.08毫米,接近头发丝那么细,一年能拉60000多米,可绕足球场150多圈。
银花丝的制作工序繁多,这里给大家介绍关键的几个步骤。第一步是“拉丝”。首先要配丝,从几十种丝号中挑选想要的。随后把银条拉成头发丝那么细,随后用手来铰合,反反复复地铰合是对技艺的考验,同时也体现着非遗传承人的耐心。
成丝之后,需要在平面上进行下一步的制作,“平填花丝”。在一个耐高温的石棉板平面上,进行图案的掐花,难点主要是在于图案的变化性。因为银花丝是没有颜色的,图案的表现,全靠线条的疏密变化。
填充完过后,就是难度最大的工艺,“高温
焊接”。火候的把控至关重要,稍微大了过后,可能整件作品就报废了;而火小了的话,每一个焊接点又很难焊接上。每一个小细节都需要实时在线地精准把控。
曾经的银花丝工艺都是用在制作盘子和摆件上,算是奢侈品,普通人很少买得起。王晓璐就自己尝试做了一些首饰,加入了珐琅工艺,颜色选择以淡雅为主,能够做到与银花丝的颜色完美结合。
对于她的做法,母亲与其他制作银花丝的前辈们不不认可,结果在成都的一次大型展会上,她的作品广受市场欢迎,光是第一天就全部售罄,让大家刮目相看。
女儿在创作上的坚持,也让母亲对银花丝工艺更有信心,有了市场,传承变得更加得扎实稳固。银花丝不同于机械化的产品,这些非遗技艺,有匠人的温度在里面。
王晓璐把做银花丝的自己比作蜘蛛,吐银丝织银网,她准备通过网店,把银花丝带入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项非遗技艺。
非遗文化是大众的文化,它来自于生活,自然能够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的技艺需要保留,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在变化,“玩出新花样,就是最好的传承。”让我们一起学习非遗文化,在保护非遗传承的路上,同舟共济。
注: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