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2406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3-9-22 12:03:41 | 查看: 565| 回复: 0
荆州新闻网消息:收藏一座城市的荣耀,诉说荆州儿女的骄傲。这里《荆州骄傲》第十季“匠人匠心”。楚式漆器,对荆州人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称。熟悉是因为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漆器传承千年,荆州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和楚式漆器的渊源极深。陌生是因为它和现在隔着不可跨越的千年时空,唯有跟踪它的传承人才能重新领略那绽放在千年前的惊艳和灿烂。那么,楚式漆器髹饰的传承人是如何坚守着老祖宗留下的漆器文化呢?

史诗纪录片《楚国八百年》一开篇,就是荆州的“虎座鸟架鼓”。说起虎座鸟架鼓,荆州人都备感骄傲,这件举世闻名的器物,是楚国特有之物,在荆州出土最多。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凤鸟。“朱画其内,墨染其外”。器内涂朱红,明快热烈;外髹黑漆,沉寂凝重,红黑对比,衬托出漆器的典雅和富丽,呈现强烈的装饰效果,器物具有稳健端庄之美。

2010年,一座代表“荆州元素”的“虎座鸟架鼓”,在上海世博会上大放异彩。其实,这座虎座鸟架鼓不是出土文物,却又与其并无二样。虎与凤均为木雕,通身只有红黄金蓝四种颜色,虎的斑纹、凤的羽毛,以及眼睛,嘴巴等部位,笔笔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这座巧夺天工的作品,不是出自2000多年前的古人,而是出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邹德香之手。

荆州楚式漆器制作技艺,作为湖北省的非遗项目之一,在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活动区”惊艳亮相。也就在那一年,邹德香的作品“虎座鸟架鼓”,荣获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银奖。2010年7月和2013年6月,象征和平、幸福、安祥的“虎座鸟架鼓”,分别被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馆和国家图书馆永久性收藏。

2012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在北京开幕,“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展出了20多件代表性作品。同年,邹德香作品“曾侯乙豆”在首届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中荣获金奖;在2013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邹德香和他的“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作为湖北省唯一的代表,参加展出;在今年的亚洲博鳌论坛上,来自荆楚大地的漆器再度令世人惊叹。

当楚式漆器髹饰技艺频繁亮相全国的各种展览,而他的传承人邹德香,却始终保持着匠人之心,安静安定地偏居一隅,专注于手中的锉刀,一刀一刀雕刻着岁月沧桑。

楚式漆器的制作工艺首先是从雕刻开始的,很显然,在对木头的处理方式上,与古代相同。第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将木雕雏形,精雕细琢,成为后期可以上漆的木胎。

木胎雕刻完成后,接下来就是上漆了,也称刮漆。这一阶段,是制作漆器的第二步,也是需要生漆最多的时候。楚国漆器的色彩非常简单,基本色彩只有红、黑二色。然而上漆的工序却极为复杂。首先要用生漆与瓦灰调和,涂抹在木胎上,修补那些坑洼之地,要求表面的光滑与平整。晾干后,接着刷第二道、第三道,直到木胎表面漆黑光滑,不再出现斑点、坑洼为止。

表面被涂过漆的胎体经过反复多次的髹涂后,不仅坚固耐用,多样的装饰使器物色泽华丽。每一次刮漆的晾干时间就延长了一件漆器的制作时间,而刷漆层次的多少,也代表着一件器具的贵贱与使用寿命。

楚国漆器的装饰花纹极为丰富,主要有龙纹、变形凤鸟纹、虎纹、几何纹、卷云纹等等,采用线条相互勾勒交错,构成各种各样的图案。一件漆器是否得到人们喜爱,很大程度上要看这件漆器的装饰——漆画对于一件漆器来说,雕刻是造型精美的基础,而最后阶段的绘画就是点睛之笔了。

在漆具表面绘画显然不同于纸张,画笔要选择坚韧度较强、线条很细的毛笔,而且绘画的颜色,也要经过松节油稀释之后,涂在干燥的器具表面。从手工雕刻,打磨上漆到绘画,一整套流程下来,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件漆器作品就会报废。

楚式漆器精美华贵,源于制作工艺的讲究。而手艺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对完美的追求。正因为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制作,生漆绘制。因此每一件面世的漆器,都是唯一的存世孤品。

漆器是楚文化一个鲜明的符号,楚人对漆木器到了情有独钟的地步。据说楚人生活在一个漆的王国中,“生死不离漆”,几乎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漆”被称为“涂料之王”,是从漆树上割下来的天然液汁。古人将漆液涂在木器或陶器上,形成了最早的漆器,这种工艺被称为髹漆。2000多年来,这一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荆楚传统技艺,一直在荆州地区不断传承。

楚国人对漆器的使用是引人瞩目的,特别是那些王侯的墓藏,埋藏着精美的漆器。1978年随州境内出土的曾侯乙墓,发现了2000多件漆器,虎座鸟架鼓几乎与同时期出土的编钟一样成为“楚地”的标志。这些已经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的漆器,在拂去尘土之后,色彩依然瑰丽。

荆州地区出土的各类漆器已超过1万5千多件,约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三。春秋战国时期,楚式漆器的造型之美、彩绘之精,是我国漆器制作工艺的巅峰。然而汉代以后,随着瓷器的兴起,漆器制作原料的消耗与匮乏,楚式漆器作为实用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出土文物,鲜见汉代之后的楚式漆器,史料中亦鲜有记载。史学家一度认为,楚式漆器在中国历史上已“断代”,其技艺也已失传。

事实上,2000多年来,楚式漆器制作技艺通过生活用品和艺术品等形式,一直在荆州地区不断传承。近40年来,荆州地区楚墓中漆器陆续出土时,人们常惊讶地发现,2000多年前的“捧盒”、“茶盘”、“茶食盒”等,居然与建国初期本地人生活所用的物件完全一样。清宣统元年,由荆楚匠人制作的“金漆盆盘”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到20世纪40年代,因战乱经济萧条,“金漆盆盘”生产逐渐衰落。2006年前后,荆州市群艺馆经过大量的调查发现,荆州地区尚有漆器作坊近10家,但大多以一般材料、一般油漆,仿制出土器物谋生。不过,他们发现了身怀绝技的邹德香、邹传志父子。

脱胎漆器是楚式漆器一绝,顾名思义是指没有胎底的漆器,这项制作工艺被认为早已灭绝。但邹德香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验,成功恢复楚式漆器的脱胎技术。邹德香说,其制作程序十分复杂,先要用丝绸或麻布裹着漆,细心轻刷一次基本成型,自然晾干后再反复打磨、校准形制。这套程序要重复14次才能最终成器。脱胎漆器质地轻薄,摸着光滑细腻,这一技术缩短了脱胎漆器的周期,把楚式漆器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有个发生在楚国的故事叫“买椟还珠”,楚人的本意是想卖掉珠子,但郑人见到精美的盒子却忘记了珠子,他花钱买下了盒子,却将珠子还给了楚人。有学者从楚人爱好漆器的角度来推论,楚人所盛放珠子的“椟”,应该是一个制作十分精良的漆木盒器盒子。由此可见楚式漆器的造型之美、彩绘之精。荆州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在出土的古墓文物中以漆木器为代表的众多。而工艺大师邹德香的从艺之路,就是从修复漆器开始的。

上世纪50年代,邹德香出生在江陵普济,成年后最初学的是雕工,后来又学习了木工,有了一技之长的邹德香,顺利进入普济镇农具厂工作。

最初接触复制漆器,纯粹是为了学一门手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一次偶然,邹德香被招进荆州博物馆参与修复、复制出土漆木器。虽然拥有多年雕刻与木工的扎实技术,但在最初复制漆器过程中,还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

邹德香在荆州博物馆一干就是20多年,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摸索、学习,邹德香终于熟练掌握了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的精髓,成功复制出《蛇鸟座屏》、《曾侯乙豆》、《鸳鸯豆》为代表的一大批楚式漆木器。

受到父亲的熏陶,邹德香的儿子邹传志从小对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兴趣浓厚,1990年正式随父学艺。2007年,邹氏父子成立了公司,将漆器产品打入市场。

子承父业的邹传志,不仅传统工艺功底扎实,同时又锐意创新。成功设计开发出的“斗牛”、“鸳鸯墨盒”等漆器,受到了社会名流的赞赏和珍藏。由他开发的“九头鸟”、“蝉形砚”文房用品,分别获得第二届、第四届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铜奖、银奖。

而邹德香的小儿子邹传军,也得到了父亲的真传,最近几年,一直受邀为影视剧制作漆器道具。目前,他已参与了《赵匡胤》、《铜雀台》、《三国演义》、《楚汉传奇》、《杨贵妃》等多部影视剧的道具制作。如今,邹氏家族已将这门古老传统神秘独特的技艺,打造成代表荆楚文化艺术的符号。荆州市还特别成立“楚式漆器技艺保护工作小组”对漆器技艺开展研究,开发利用,推广荆楚漆器文化,保护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以迎来中国漆器文化的又一个高峰。

我们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在传承历史文化,保存民风民俗。荆楚先民将自然的馈赠与千年的智慧,都镌刻于历史的锦囊之中。楚文化的历史画卷,也被匠人在指尖传承。传承漆器文化,保留古老技法,添加新元素,注重功能性,让漆器制品适用于现代人的生活之中,让漆器的工艺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在当今社会大放异彩。这种古老的艺术品,需要活跃在现代舞台上,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让漆器古为今用,不仅是匠人的心愿,也是我们的心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09:27 , Processed in 0.05572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