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漆镶嵌包括了“金漆”与“镶嵌”两种工艺。每一个类别又各自包含不同品种。金漆包括了用描绘手法的描金、贴金和用刻刀刻填手法的雕填、刻漆等;镶嵌则包含了玉石镶嵌、螺钿镶嵌、百宝镶嵌等。凡是涉及金漆和镶嵌以及两者结合的都是金漆镶嵌,它几乎囊括了三分之二的
漆艺品种。
北京是六朝古都,
漆器十分发达。北京金漆镶嵌发展明清传统工艺,形成了古朴典雅、端庄华贵、富丽堂皇、品类繁多的风格,独树一帜。2008年6月,北京金漆镶嵌髹饰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从工艺到市场
———找寻发展的现实土壤
金漆镶嵌像其他传统手工技艺一样,既要保留自己审美的特质,也要获得发展。而只有找到现实的市场需求,才能获得发展的动力。
漆器,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不陌生的。但没有走进北京金漆镶嵌有限公司的厂房之前,记者从来想不到漆器的工艺是那么精细!偌大的厂房里,没有机器的声音,涂漆的师傅像绘画一样一遍一遍把漆涂在木胎上,
彩绘的师傅像绣花一样按照图纸的设计在漆胎上描画,镶嵌的师傅像雕刻一样把各种图案镶嵌在合适的位置,似乎少一点不足,多一点有余。
“几十年来,我们都是这样做的,”北京金漆镶嵌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同友说,“北京金漆镶嵌的工艺从明清以来就是这样一笔一笔画出来,一刀一刀雕进去,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的。”
精美的漆器制品背后是精细的手工工艺。北京金漆镶嵌的技艺集中体现为一个“精”和一个“细”字。
在做工上讲究的是精挑细选。制木胎要选用上好木材,经烘制定型处理后才制成木胎。一般选用红白松木,因为松木木性较为稳定,不易开裂走形。但松木质地较软,花纹也不够美观大气,于是,需要经过多道工艺处理,使之不再显露木纹,可谓“扬长避短”。在木胎之上,还要披麻或裱糊布、纸,刮灰,以起到平整、加固、托漆的作用。再施以中国天然
大漆或合成大漆,才制成漆胎。这样的漆胎具有不变形、不脱落、防潮防腐、耐酸耐碱、经久耐用等特点。
在工艺上追求的是精雕细刻。镶嵌、彩绘、雕填、刻灰、断纹等是金漆镶嵌主要的工艺技法,每个技法都离不开一个“细”字。比如镶嵌,是以各种天然软硬质的玉石和螺钿、牛角等为原料,以搜、磨、堆、铲、嵌等手法制成浮雕,镶嵌于漆胎质上,它讲究的是一个细致;彩绘也叫描漆或描华,一般以黑、红、紫、黄等各色漆胎为画面,以各种色漆和金银粉为颜料,以特制的画笔为工具,它体现出的是一个细腻;雕填是在彩绘之后的漆胎上,按纹样轮廓,用特制的勾刀勾勒出浅细的纹路,这是“雕”,打金胶之后再戗之以金银粉或填彩漆,就是“填”。运用雕填工艺对花瓣树叶、鸟羽兽毛等细微部位的刻画,行话称之为“撕筋”,它讲究的是细如毛发,宛若游丝;刻灰又名刻漆,是在漆层和灰腻子层雕刻,
髹漆之后在漆胎上敷以图案,雕刻出和谐匀称的凹陷纹路,然后施粉、搭彩、固色。这道工艺突出的是精细;断纹即在漆地之上制作出均匀细密的裂纹,它要求裂而不糠、仿旧而不脏,既不能整齐划一,又不能杂乱无章,这就始终离不开一个仔细。
金漆镶嵌作为一种髹饰技艺,无论是工艺本身,还是固化为漆器,都体现很高的审美价值。但作为传统
手工艺,仅仅靠审美和装饰,它是难以发展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艺专业委员会会长、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乔十光先生在评价这门技艺时说,北京金漆镶嵌有限公司的领导“充分认识了漆艺与人民物质生活的联系”,“北京金漆镶嵌紧紧地抓住了漆艺家具的生产,因为家具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漆艺家具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北京金漆镶嵌有限公司之于北京金漆镶嵌这门传统技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个公司直接继承了这项技艺,而这项技艺又成为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公司的前身是1956年公私合营中由16家漆器作坊联合而成的北京金漆镶嵌厂。陈同友和现在的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柏德元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入厂的学徒工。在5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这个厂有过出口创汇的优秀业绩,也有过濒临破产的困境,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们终于走到今天,而且由一个厂发展为今天的包括设在河北大厂的生产基地、设在北京市内的几个连锁店在内的现代化公司,柏德元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坚持了创新,而且在创新中寻找现实的市场需求。”
从传承到发展
———坚持“移步不换形”
北京金漆镶嵌有限公司找到现实的市场动力,大胆从传统工艺中寻找现代元素,创造出现代美感与古典风韵相映成趣的系列家具,既有明清风韵,又有时代气息,很受市场欢迎。这样的创新使企业走上一条宽阔的发展之路,同时,金漆镶嵌这项传统技艺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传统工艺的创新必须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并不是越新越好,更不是脱胎换骨。创新和继承,都要把握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的原则,借用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一句话来说,叫作“移步不换形”。
和所有传统技艺一样,金漆镶嵌也绕不开传承和发展这个话题。柏德元的回答是一句话:传承就是发展。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如何统一在北京金漆镶嵌这项技艺的发展实践中的呢?
技艺发展的基础和起点首先是传承,这是北京金漆镶嵌公司最深刻的一点体会。去年,该公司下力气做了一件很大的事情,就是仿制了58件古代的漆器。柏德元说,“我们就是要通过仿制来探求古代的工艺,创新我们的技术。”
58件漆器包括了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的制品,许多都是只有图片,连样品也难以见到。工艺师们在仿制这些漆器的过程中也进行了很多技术创新。柏德元说,原来我们做漆器主要是在木质的漆胎上进行镶嵌,但这件明代的工艺品要求在藤胎上镶嵌。藤胎镶嵌过去在南方是有过的,但大家都没有见过。怎么办?工艺师们结合在木胎上镶嵌的经验,研究如何用藤胎做漆器。经过一番周折,这件工艺品还真是做了出来。柏德元说:“如果没有这种仿制,我们恐怕想不到藤胎的镶嵌问题。”
有了这样的体会,柏德元和北京金漆镶嵌公司提出了一个更大的计划:征集存放在世界各国博物馆中的中国漆器资料,把它们重新仿制出来。他特别强调:去年的58件套古代漆器是仿制为主,复制为辅,今后要改为复制为主,仿制为辅。今年他们又投入了50件古代产品的复制中。“我们要通过仿制产品,提高北京金漆镶嵌在工艺上的水平,同时,让更多的人从精美的产品中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这是柏德元最重要的想法。
从传统工艺中提炼技艺的元素,在现代产品中找到结合的载体,这是北京金漆镶嵌发展的重要途径。1956年金漆厂初创时,品种单调,只生产一些彩绘、镶嵌类的首饰盒、挂屏等小件产品。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陆续恢复、挖掘和创造了很多传统品种和新品种,胎型也由以小件为主逐步发展到以大件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北京金漆镶嵌公司发挥企业的优势,进行工艺的综合运用,发展出了立体镶嵌、现代漆画、器皿装饰、彩绘填雕等复杂技艺。近几年在柏德元创意和组织下,开发出两种新工艺,一是“彩绘淡彩”,即大胆借鉴国画的技法,形成了水墨丹青、淡雅飘香的新风格。二是“金髹写意”,即打破传统漆艺工笔风格的一统天下,既有工笔之风,又有写意之法,形成了粗犷、浑厚、葱茏、大气的新风格。以这两类工艺设计制作的屏风、壁饰等新产品很受市场欢迎。
柏德元说,创新必须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并不是越新越好,更不是脱胎换骨。具体到金漆镶嵌,创新主要在造型、功能、纹样、题材和艺术风格方面,而基本特征不能变,骨子里的东西不能变。原则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还是传统。失去传统,也就失去了自我。借用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一句话来说,叫作“移步不换形”。
无论是技艺的传承,还是企业的发展,人都是主体。所以,培养新人始终是金漆镶嵌技艺传承中的大问题。柏德元介绍,除了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技校定向培养也成为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全厂现有职工300多人,其中有20多个是这几年从技校和工艺美术类学校毕业的。今后培养人还得走两条路,还得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
王学兵就是一个北京金漆镶嵌有限公司上过学的“工艺美术大师”。1986年他开始跟着师傅学习金漆镶嵌,1992年来到这个公司还当过带徒弟的师傅。2005年,他到北京工业大学去上学,学的就是设计装潢专业。四年的学业让他对自己手中的技艺有了新的认识。他说:“我最大的体会是思路开阔了,特别是对色彩与工艺的结合有了新的认识。”
在通过学校培养人才的同时,他们继续开展“大师带徒”活动。所谓“大师带徒”,不是培养一般的艺徒,被培养对象已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热爱漆器事业,有发展前途才可以旨在培养新一代大师。目前在岗的6位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除一位年龄偏大,精力有限之外,其余5位各带徒2名。2009年,又有一名中年技术人员被授予“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从手艺到文化
———挖掘前进的强大动力
北京金漆镶嵌首先是手手相传千百年的一种手工活。这手工活里蕴含了历史的积淀,包含着匠人的创造,体现了传统的智慧。要光大这项事业,要发展这项技艺,就需要认识技艺背后的文化。
从工艺上说,金漆镶嵌就是漆器制作的一种方式。但它的每一道技艺又都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镶嵌”涉及人物花鸟、远景山水等绘画技艺和雕刻技法;“彩绘”,即是“彩画”,犹如国画中的工笔重彩,体现出精深的绘画功底;“雕填”则是用特制的勾刀勾勒出浅细的纹路,打金胶后,戗之以金银粉或填彩漆,兼具了绘画与雕刻的要求。从作品题材来看,北京金漆镶嵌产品的题材就更加广泛了,有历史典故、文学名著、民间传说、山水人物、龙凤花鸟、名人字画等,几乎涵盖了各个文化领域。
“金漆镶嵌是文化产品,但我们多少年来却仅仅是把它当做手艺来看待的,”柏德元说,“这项技艺几乎靠手手相传、口口传承,发展了几百年。”2008年申报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让他们开始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这项传统技艺。
陈同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们申报非遗的时候用的是“金漆镶嵌制作技艺”,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这项技艺的名称改为“金漆镶嵌髹饰技艺”。“这一改动,让这项技艺与北京漆艺500多年的历史接续了起来。”陈同友说,漆艺界的人都知道,明朝的时候有一本漆器专著就叫《髹饰录》,“髹”就是指漆,而“饰”即是装饰的意思。古人把漆艺都解释为“髹饰”。他自豪地说,把金漆镶嵌与“髹饰”并列,赋予了这门技艺更多的文化内涵。
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柏德元、陈同友和同事们意识到了一种责任。“首先是保护和传承的责任,其次是发展和创新”,柏德元说,“这么好的技艺不能在我们手里失传。”
他们开始认真整理这门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北京金漆镶嵌》一书就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了。柏德元在“后记”中说:“本书的真正著作者并不是我,而是一代又一代的艺人们。记得我刚学徒时,老师傅们不但手把手地教我学技术,言传身教地教我学做人,而且给我讲了许多老北京、老作坊的往事。几十年后,前辈们的教诲已成为我今天写书的素材,并将使我终生受益。”
从十五岁就开始在原来的北京金漆镶嵌厂学徒的柏德元,从宏大的文化背景中叙述了这项技艺之后,也找到了传承这门技艺的新途径,那就是挖掘技艺背后的文化价值,让文化成为技艺发展的新动力。
他的思路越来越开阔,“文章”越做越大。他们在2008年8月至年底组织策划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金漆镶嵌艺术节”活动。2009年1月至2月,又开展了“2009金漆镶嵌非遗文化庙会”活动。北京金漆镶嵌公司还根据金漆公司生产经营的产品工艺门类多、造型题材广、各有独特历史文化内涵等特点,先后组织策划了中华多宝格文化展、中华屏风文化展等。
文化成为认识北京金漆镶嵌技艺的新视角,也为这项技艺的传承提供了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