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红:雕漆品种之一,又名“雕红漆”或“红雕漆”。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明黄成《髹饰录·坤集·雕镂第十·剔红》中写道:“剔红,即雕红漆也。……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其法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 雕刻花纹。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华美富丽。根据漆色的不同,有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红器最多见。
盏托:放置茶盏的承托物,是与盏配套使用的一种茶具,在 宋代较为流行。瓷质盏托始见于东晋,宋代汝窑、定窑、钧窑、景德镇窑等窑均有烧制。托口沿除圆形还有花瓣形。
黄漆素地:明早期果园厂 漆器的一种雕饰做法,常见于 花卉题材的作品中。即以黄漆为底色,不刻锦纹,素地上压朱漆花纹,与山水人物题材的雕漆作品刻锦纹地的做法完全不同。这种黄漆素地的效果极佳,一方面可以突出表面的花纹,另一方面可以使漆地平滑整齐。
雕漆: 髹漆工艺之一,亦称刻漆。其工艺技法是在胎体上层层髹漆,少则几十层,多则百层以上,然后在漆上雕刻花纹。其胎以木质居多,漆色有红、黄、绿、酱等。
剔犀:雕漆品种之一。其工艺是用二色或三色漆在器物上有规律地逐层髹涂,至一定厚度,再雕刻花纹,刀刻花纹的侧面露出不同色漆的纹理。此种工艺的纹饰多为如意云纹或蔓草纹。剔犀是雕漆中最早出现的品种之一。
花卉: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 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上述就是关于明永乐剔红云凤纹盏托的详细介绍,使用“鉴宝档案”网站的顶部搜索功能可以查询到更多类似文物、藏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