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林波 陈琦钿 冯艳丹
■统筹:新快报记者 辛捷恺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摄影: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摄像:新快报记者 王 飞
匠心
匠名:陈其积
匠龄:生于1938年8月,24岁开始创作漆画,至今54年
常言道,
阳江有三宝:小刀、豆豉和
漆器。阳江漆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作为日用品、礼器和艺术品一直存活在生活中,穿越几百年依然惊艳。晚清时候,阳江县的漆皮箱、漆皮枕和漆屏风已驰名中外。如今,阳江漆器制作
技艺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年近八旬的阳江漆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其积,擅长贴、嵌、镶、罩染、雕填、莳绘、磨显等多种技艺,而且热衷于漆皮箱的创作。他在非遗文化的守望中,不断追求技术与艺术的创新,还大力推广阳江漆艺,扶掖众多新人。
匠史
独特地理位置成就阳江漆艺
据史料记载,阳江漆艺始于明末清初,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阳江漆艺的兴起,与阳江处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补给港和中转港的地理位置很有关系。自古以来,阳江的造船业十分发达,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阳江还有造船厂40多家。由于船体要做防腐处理,最早是在船体涂上一层桐油,而阳江盛产桐油,带动了当地相关行业的发展。到了后来,涂料精益求精,在桐油的基础上进步为
油漆。阳江漆艺也不断发展。
阳江漆器色彩绚丽、造型奇巧、技艺精湛、防潮耐用,既可做成生活用品,又可作工艺品鉴赏。上世纪初,“广泰成”生产的皮雕“万寿金花漆盒”造型精巧玲珑,曾在南洋赛会上获得金质奖章。1962年,田汉参观阳江的漆器工艺厂时曾题诗:“静女心如发,名师手有神,阳江朱漆好,留得岭南春”。
办工作室宛如“漆画沙龙”
今年78岁的阳江漆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陈其积,曾在阳江国营漆器厂设计组工作,后来师从中国现代漆画开拓者蔡克振,从此迷上了漆画。退休后的陈其积,在2005年初,将一间旧仓库改装为漆画工作室,取名为“漆墨苑”。
“漆墨苑”条件虽简陋,但魅力独特,吸引了一批热爱漆画的年轻人前来学习。“漆墨苑”给这些年轻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正统漆画技术的机会,一时间这里宛如阳江人的“漆画沙龙”。如今,陈其积的学生遍布阳江,他们的漆画作品在画展上获得好评,有的自主创业,开办了以阳江漆画为业的各类机构。
与一般的工作室里安静的氛围不同,陈其积的漆画工作室里颇为热闹。陈其积和七八个年轻人各自在创作,有的在画
花瓶,有的在描屏风;有的作品快完成了,有的则刚开笔。其间,师生们不时停下来讨论:“这条线可以弯一点,效果更飘逸一些。”“这个位置上可以多画一条金鱼,让它回头看,更饱满些,也会更生动。”
匠交 扫二维码看视频 领略岭南大匠风采
匠心
“漆画要用独特的漆语言来表达,除了美术,还是要靠制作,要反复地磨出来,这是漆画独有的特性。尽管做漆艺画比较辛苦,但我乐在其中。漆艺流传到今天,沉积了复杂的物质性、功能性和文化属性,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传承与创新的空间,如《一代宗师》这部电影所说的,我们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正是漆艺修行的方向。”——陈其积
匠事
杉木为胎贴牛皮再
髹漆制成漆皮箱
传说,有一个外国商人购得一批阳江漆皮箱,内装贵重物品,乘船回国。船在海上沉没。过了些日子,这个商人偶然在海边拾获自己的一只皮箱。抹干后,外表光滑如故。他以为那只皮箱在海里漂浸了多日,里面的东西肯定被海水浸坏了,但揭开一看,不由得惊诧不已,原来箱里一点水渍也没有。这件事传开后,阳江漆器便驰名中外了。
陈其积除了创作漆画外,还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漆皮箱的制作上。他做的漆皮箱,以杉木为胎,内外各贴一层牛皮,经加固烫平,再在表面髹漆而成。陈其积介绍:“皮胎漆器最具阳江漆艺传统特色,它色泽光滑可爱、古雅美观、防潮防蛀。但是现在很少人做了,我希望能创作更多的作品,宏扬传统文化。”
不过,由于制作工艺复杂,工序繁多,使得漆皮箱造价不菲。“一个普通的漆皮箱,制作起来耗时耗力耗神,要卖到几万块钱。”陈其积说,普通的消费者买不起,制作出来的漆皮箱只有少部分收藏家购买。一件艺术品,如果走不进大众的视野,注定它的寿命是短暂的。因此,陈其积正准备与弟子们合作,制作小而美的漆皮箱,让漆皮箱走进寻常人家,从而更好地推广阳江漆艺。
曾有名学生要自立门户,找到陈其积征求意见。陈其积爽快地说,好啊,这是好事,阳江漆画又多了一个平台。为了支持学生,他将自己的画放到这位学生的画坊展览。学生创业初期,要做体验推广课,陈其积还亲自来传授。后来,学生生意好了,有一次接到一张大订单,忙不过来,陈其积主动说,“来吧,我帮你做一些”。
从陈其积身边走出的漆艺人不少。正在陈其积漆画工作室画画的阿家说,他在读大学时就跟陈老师学习漆画,现在已经与另一个同学组建了一家文化公司。如今,公司做得不错,他闲时也会来这里跟老师继续学,与同行多交流。“我觉得,漆艺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推广它也需要更多人的帮助,只要有心学漆艺,我都无限欢迎。”陈其积说。
匠技
漆制花瓶光如陶瓷
一个黝黑如夜、光泽如瓷的花瓶映入记者眼帘。“在陶瓷上画漆画,需要注意什么?”记者一句外行的提问,立即收获了现场的阵阵欢笑。“这可是用布和漆做成的,并不是陶瓷。”陈其积笑着说,像这种简单的花瓶,最少要做四五层。第一层,先把布蒙在胎上,上一层油漆,等油漆干后,再蒙一层布,如此反复四五次。
接着从花瓶的顶部剪开一条缝到底,把胎取出来,最后再把剪的缝隙,用石灰和油漆黏合。“别小看这个花瓶,你往里面倒水,可是滴水不漏的。”陈其积说,漆器顾名思义,就是从头到尾都是由布和漆构成,完成了花瓶的制作之后,再开始在上面作画,并最终打磨推光,整个作品才算完成。
仅髹漆就要一二百道
陈其积在50余年的漆艺生涯中,熟练地掌握了阳江漆艺各种传统技法,作品彰显漆艺之美,极富漆画之韵。陈其积介绍道,制成一幅漆画,要经过一套十分复杂的工序,从构思设计到画图上板,然后涂漆上色,镶嵌造型和彩绘,再到打磨推光,最后还要清理画面等。阳江漆器的颜色丰富多彩,从原来的黑色、朱色增加到多种颜色,还有彩绘、罩金、银、拍花、印花和利用镶嵌彩画、螺钿、贝壳、描金堆漆、包铜等技术,使产品更加丰富多彩。
这些阳江漆器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首先要在阳江漆器素胎(有木胎、皮胎、瓷胎等)上略为加工,然后髹漆数十道。假如是制作大型漆器,则髹漆次数就需要更多了,有的甚至达到一二百道。当漆器达到理想的厚度后要趁漆半干未干时,再进行雕刻,所以有时做一件作品至少要花上一两年的时间,极费工时。
○对话
匠品
《游园惊梦》漆器瓶:这件作品漆底黑亮,空明如镜,手绘的金鱼灵动飘逸,如精灵般穿梭在水中,入木三分。陈其积在漆画界以画鱼和红树林等著称,人称“金鱼积”。代表作漆画《银龙鱼》也获广东省首届漆画展银奖、首届全国漆画展优秀奖、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另外,他的《故乡晨曲》、《热带鱼》、《鹭声》等作品都深受好评。
新快报:为什么选择从事漆画行业?
陈其积:漆画有200多种技法,具有极其丰富的创作空间,使漆画家容易形成个人风格,而个人风格是画家的终极追求。漆画的材料美、工艺美又是其他画种难以比拟的,而且造假难度大、成本高,保证了漆画的保真度与稀有性。
新快报:漆画创作要注意哪些?
陈其积:漆画需要静心才能有更好创作,所以田汉曾作诗“静女心如发,名师手有神”,画漆画工序繁琐,如不静思,根本进入不了状态。当然,还要有耐性、有毅力才行,你看,这里要一点点地描,然后要一点点地打磨。
新快报:有人称你为阳江漆画的“守望者”,你怎么看?
陈其积:这不太准确,其实说我是“推广者”更合适,阳江漆画有历史传统,有名气,关键是要一支既善于继承传统,又要富有创新精神的创作队伍。所以,我愿意多带学生,希望有更多人从业,希望他们的水平超过我。
新快报:怎样欣赏漆画呢?
陈其积:可以静静地看,与画作、造型对话;可以前后左右地看,体会光线与空间变化所带来的差异美和神奇的可塑性;可以轻轻触摸,感受色彩的温度……
○记者体验
黏糊糊的漆料不听话
有点美术功底的记者早早坐上了创作台,跃跃欲试。在旁指导的陈其积,把调好的集中
颜料放在记者面前,并递上了一支油画笔。刚下笔时,记者就知道错了,这颜料黏糊糊的,一点不像平时接触到的水彩颜料。原来,这些并不是油漆本身的颜色,而是用清漆作为原料,再根据陈其积多年调配漆料的经验,加入各种不同比例的颜料调配而成。
所以,这些看上去光鲜亮丽的颜色,根本不好把控。着力太大,画面一下成为“浆糊”,着力太小,又呈现不出颜料本色的光泽。“有时一条活灵活现的鱼,要画上好几层颜色,可不是你想象的一步到位。”陈其积说,一般一条鱼,要从底色开始画起,并根据颜色的不同搭配,逐层上色调整,是一个既考验耐心又考验美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