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四川省,贵州省)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
漆器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何时?《韩非子·十过篇》中记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而财之,削踞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官,为食器,诸候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漆器,墨染其外,朱画其内。”
贵州|交汇融合,自成体系
贵州自明朝起才设立了独立的省级行政管理单位,在此之前一直无具体行政划分。水西位于今贵州西部,地处川、黔、滇交界之处,两汉时期没有行政划分,长期属于彝族人的领地。
现今贵州鸭池河以西的广大彝族地区自宋代末年被称为“水西”,属于彝族土司政权管辖地区。明朝洪武年间,彝族女政治家奢香,为了促进汉文化与彝文化的交融,带领彝族人把凉山漆器工艺和大方漆艺有机结合,使大方漆器有了进一步发展,大方漆器艺人们在革器的基础上发展提高,自创了皮胎漆器,此后由贵州大方产的生漆被研制成“朱漆”上贡,取得“皇家认证”,得到当时官方的支持。
制作工艺繁琐
漆器制作从生漆收割、胎坯挑选、胎体制作到图文的绘制及漆物的过程中,一共有50多道工序,82道环节,耗时费力,繁琐而奢侈。
依照传统的彝族制漆做法,从原木的砍伐、皮胎制作、
大漆的收集、生漆的晾晒、漆色的形成以及漆物、打磨、推光等程序的制作过程少则十月,多则三五年。但漆器手艺人却始终坚持对漆器近乎极致的追求。
上品彝族漆器的主体以皮质与木头为主,皮质要以优质的牛羊皮或其它兽皮,木质则要以杜鹃木、桦槁树等优质木材作为原材料,经过深埋之后做成胚胎,将胚胎进行干燥——粗胚——干燥——细胚——干磨——吃青——补灰三次——水磨三次——验收——打底——细磨——小补——塞孔——磨孔——点敏——磨敏——验收——清洗——吹尘——盖面——阴干——磨花——除尘——盖面——阴干——验收——磨花——圈地——阴干——验收——清洁等五十多道工序,直到此时也只是原材料的初成,而接下来的制漆工序更是繁琐。
采集环境恶劣
每一个成功的漆器都离不开生漆的采集,而天然漆的采集则更加费时费力。天刚黑就需要匠人们出门采漆,需要在漆黑的崇山峻岭中搜寻到每一棵优良的漆树,在每颗漆树上刻上大约十个V字型刀口,V字刀口要四刀成型,多出一刀便流不出一滴漆液,这种技术不仅是对匠人们手艺的要求,更是对匠人心理上的挑战。
优秀的采漆匠人在天亮之前可以割到大约60颗漆树,一晚上的忙碌能采漆约八两,正是“百里千刀一斤漆”的现实回放。采漆的难度不仅是体现在工匠们手艺与心理的挑战上,还体现在环境的险恶中。匠人们必须在月色下劳作,而能产生优良生漆的漆树一般都生长在地势险恶的深山丛林之中,采漆人的身后就是万丈深渊,稍有不慎,轻则受伤,重则命丧黄泉。
贵州大方的彝族髹饰技艺从诞生发展至今,带着特有的民族文化符号一路走过了最鼎盛繁荣的时刻,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险困境。600年来,这份技艺中所蕴含的内容已不只是彝族人民的历史与生活方式的重现,更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被匠人们呕心沥血制作出来的物品不仅可以观赏及日常生活使用,还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川|彝族漆器的根
据传,彝族漆器起源于凉山州喜德县依洛乡的彝家村寨——阿普如哈,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彝族漆器这一民间手工技艺在四川喜德已有了一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史,到了近现代,主要由居住在这里的吉伍家族传承。
从远古简陋的彝族人民木质生活用具的最初形态到彝人发明和使用的脚踏式木胚制作简单机械,再到工作效率较高的制作木胚现代车床,从最初不上色的原木用品到髹了土漆的黑色用品再到用了土漆、银朱和石黄等珍贵天然原料进行人工彩绘的精美彝族漆器,其制作工艺技术及
艺术水平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彝族漆器之乡——喜德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东经102°12′——102°43′,北纬27°53′,北距成都市483公里,南距州府西昌78公里,右邻雅攀高速公路24公里,境内有10个火车站,成昆铁路纵贯县境83公里。
全县幅员面积2206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169个村和3个社区。这里是国务院指定的现代彝语标准音所在地。县城座落在海拔1843米的洪积坡地上,全县年均气温14.1°C ,最低海拔1600米,最高海拔4500.4米,冬暖干燥、夏凉湿润、日照丰富。喜德彝族漆器主要分布在喜德县依洛乡、米市镇、红莫镇、尼波镇、光明镇、拉克乡、冕山镇等地,目前,全县范围内共有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掌握者50余人,但技艺精湛者毕竟是少数。
皮木为底,漆光似幻
彝族漆器主要分皮质品和木质品,主要以木质漆器为主。其中,皮质品以牛皮、羊皮和兽皮作为主要原料;木质品一般选用杜鹃树、桦槁树等优质木材作为原材料。彝族漆器的原木需要深埋之后才能制作胚胎,对已制成的胚胎要经过磨砂、加水细磨、打底色、上土漆等程序之后方可进入彩绘流程。
传统的彝族漆器制作流程主要包括“选伐原木——干燥——粗胚——干燥——细胚——干磨——吃青——补灰三道——水磨三道——验收——打底——细磨——小补——塞孔——磨孔——点敏——磨敏——验收——清洗——吹尘——盖面——阴干——磨花——除尘——盖面——阴干——验收——磨花——圈地——阴干——验收——清洁——包装”等四十多道工序。
三色,可用不可混
传统彝族漆器只有黑、红、黄三种颜色,分别用土漆、石黄、银朱三种天然颜料漆绘而成,以黑漆为底色,加绘黄色和红色的花纹组成图案,三种颜料只能间隔使用,而不准调配使用。
图腾上器,漆载文化
彝族漆器的花纹较多,常见的有月牙纹、虫纹、窗格纹、火镰纹、指甲纹、水波纹、四瓣花纹、瓜籽纹、菜籽纹、链条纹、古钱币纹、网纹、蕨芨纹、鸡冠纹、龙鬃纹、牛目纹、鱼刺纹和央莫斯若纹等。
凉山彝族漆器纹饰图案所反映的内容归结为自然现象、动物图案、植物图案、生产或生活用具、其他图案等五大类。虽然漆器上的纹饰图案貌似林林总总,但比较而言,纹饰中的主体形象是日月、山川、河流、鹰、羊和蕨。因此本文认为,凉山彝族漆器纹饰中所投射的形象可以归结为图腾崇拜(totemism)在器物上的表达。
作为一种初民文化,图腾和其他文化的产生一样,有其特定的思想基础与社会发展机制。彝族先民敬慕太阳、月亮的永恒不灭,每天东升西落,给世界带来光和热;他们敬仰高山大河,惊叹他们的雄伟、壮阔和永无休止地奔腾、澎湃,孕育出世间无数的生命,让世界充满勃勃生机;他们崇拜树木、森林和山岩,能长久地巍然挺立。随着图腾的内容被不断丰富,其本身也就逐渐被用来作为一种符号标识,这种符号标识在初民认同的情况下,慢慢成为威信、资格和地位的象征。
除了对于自然界的崇拜,彝人还认为,自己的祖先源出于或得救于某种动物或植物,因而会对这些已成为本族图腾的物种加以信奉和崇拜,并给予特殊爱护、进而形成相关禁忌。
喜德县凉山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制作出的漆器产品做工精致、造型多样、美观大方,无毒、无异味、耐酸碱、耐高温、不变形。目前这一珍贵的少数民族民间手工艺已逐彝族漆器渐衰亡,濒临灭绝,急需抢救和保护。
作品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