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对
彝族漆器的发源地――喜德县的
漆器现状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彝族漆器发展的特点,及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了整个彝族漆器的发展前景,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喜德;彝族漆器;现状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5―0066―0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化,信息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得到了极大的便利的同时,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手工
技艺却因各种原因,面临着失传或即将失传的严峻局面。发源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的彝族漆器,千百年来一直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发展到今天,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也面临着非常艰难的局面。如何很好的保护和发展彝族漆器
工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喜德县的彝族漆器
1.喜德漆器的起源。彝族漆器历史悠久,在很多古老的彝文文献中都有关于漆器的记载。据彝文文献《克哲》记载,漆器的发明者是一个叫做阿火且且的彝族先民。彝族漆器在彝族聚居区都普遍存在。而凉山州喜德县则是彝族漆器的发源地。喜德彝族漆器起源于喜德县依洛乡阿普如哈村的吉伍家族,发展至今已传到了第十九代人,有1 700多年的历史。喜德漆器的主要特点是细腻精巧。
2.喜德漆器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在古代时,由于工艺的复杂和取材的不易,喜德漆器属于珍贵的物品,多见于宫廷和贵族家庭中,一般彝族人民很少能够拥有。有些制作精美的漆器甚至被当做传家宝,时代相传。制作漆器的工艺也是在漆器匠人家族内部时代相袭,有着“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家规。解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漆器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逐渐普及,成为大众化的生活用品。彝族漆器的制作和销售得到了极大地促进。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的逐渐富足刺激了对于漆器的消费。而漆器制作工艺也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大量的应用一些车床等现代机械工具,这极大地提高了漆器的制作效率。彝族漆器出现了供销两旺,甚至供不应求的发展态势。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政府加大了对于彝族漆器工艺的保护和发展力度,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先后将喜德漆器申报为州级,国家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积极地申报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各种媒体积极宣传喜德漆器,在凉山日报,凉山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开设有关彝族漆器的专栏,并通过网络进行宣传;投入大量资金扶持漆器生产和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政府开始对彝族漆器工艺发展进行资金扶持,并逐步加大投资力度,以鼓励和支持漆器艺人对传统漆器进行技术革新。帮助喜德漆器世家的第十六代传人吉五伍且建立了喜德第一家漆器制作厂。并多次组织漆器艺人参加各种展销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活动。在多方的努力下,喜德的彝族漆器制作日益兴盛。过去喜德县的彝族漆器主要分布在依洛乡依洛村阿普如哈组,现在喜德县境内米市镇、红莫镇、尼波镇、光明镇、拉克乡、冕山镇、等地民间彝族漆器制作工艺制作户已达40多户,其中形成规模并建厂生产彝族漆器的有3个厂家。喜德也在2004年被凉山州政府公布为“彝族漆器之乡”。
3.喜德漆器发展面临的困境。但是,在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喜德漆器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直接反应了整个彝族漆器工艺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第一,漆器技艺是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留存下来的。一般制作漆器的工匠都是从自己的祖辈那里学习到的这门技艺,一般都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家规。因此,漆器的传人有限,而真正技艺精湛的艺人更是少之又少。随着一些身怀绝技的老艺人的过世,一些漆器工艺师弃艺从农,一些传统的技艺也随之失传。而新一代的年轻人大多进校学习或外出打工,传统的漆器工艺即将后继无人。第二,由于彝族漆器的原材料要求极为严格,而制作漆器的原木杜鹃树、桦树等木材资源,着色用的天然漆料资源都日渐稀少,这极大地局限了漆器的生产与发展。而且,现在有些彝族漆器的制作也或多或少的会用到一些化工原料(如聚氨酯漆等),这些化工原料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了人们对于部分漆器有偏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漆器的市场销售。第三,在漆器制作过程中虽然用到了一些现代的车床,但是这些车床只能制作一些简单的漆器胚胎,一些型状比较复杂的胚胎,如鸽型酒壶、木钵等仍然要依靠传统的脚踏机械。第四,传统的家庭生产和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彝族漆器的生产急需要实现产业化的转变。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大部分的漆器生产仍然依靠家庭和手工作坊的生产。虽然近年来在政府的鼓励和帮助下一些漆器艺人开始建厂生产,但是目前漆器厂的规模多是十几个,或几十个人的“大型手工作坊”而已,离实现产业化还有很大的距离。第五,政府虽然在扶持漆器工艺上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由于有关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且人员不足,导致对于漆器发展的推动工作成效并不尽如人意。
二、从喜德漆器看彝族漆器的发展
喜德漆器发展面临的问题,同样也是整个彝族漆器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如何有针对性的解决彝族漆器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将彝族漆器真正的发扬光大,是值得思考的重大问题。喜德县政府采取的一些措施值得借鉴:如定期对漆器制作进行调研;举办彝族漆器学术研讨会;定期举办展销会;编撰有关彝族漆器的专业书籍;建立彝族漆器博物馆等等。但是真正的发展彝族漆器工艺,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上,要切实有效的将具体的工作落到实处。以下是有关彝族漆器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一,建立专业的彝族漆器研发队伍,重点解决原材料,技术革新,及制作工艺机械改进等工作。首先,要保护发展漆器工艺,保障原材料的来源至关重要。要加大对既有杜鹃树,桦树,漆树等资源的保护,同时开展人工种植,逐步扩大这些树种的种植面积,解决原材料短缺的问题。其次,在原有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加大制作技术的革新力度。在保留“三色文化”的基础上,对漆器的花纹,图案和造型进行创新,开发漆器新品种。再次,研制适合制作复杂造型的木胎的高精度车床,逐步完全取代传统的脚踏机械,提高漆器制作的效率,使漆器的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
第二,建立专门的彝族漆器经纪公司,配合政府有关工作,搞好彝族漆器的宣传,推广等工作。并对参与工作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在彝族漆器方面的专业化水平。首先,要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媒介传播途径,不仅要加大在各主流媒体上对彝族漆器的介绍和宣传力度,而且要有效的利用网络的便利、快速和传播面广等特点,建立专门的彝族漆器宣传网站,最大限度的提高人们对彝族漆器的了解。其次,成分利用现在非常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积极的申请政府的资金支持,寻求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对彝族漆器保护发展的各种支持。再次,将彝族漆器的发展与旅游文化挂钩,将彝族漆器作成一个旅游品牌。这不仅要使彝族漆器制品占领彝族地区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市场,也要将彝族漆器制作流程本身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旅游项目。在彝族漆器制作的集中地,如喜德、昭觉等建立彝族漆器制作园区,并于当地的民族风情向结合,打造成品牌的旅游景点,将外面的游客吸引进来。
第三,建立规范完整的传承人培养机制。要在凉山州逐步建立专门的彝族漆器工艺培训学校,将传承彝族漆器制作工艺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要做到教材专业化和教学专业化。聘请吉吾伍且等技艺高超的老艺人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并直接参与到教学工作中去。使学员能够学到正宗的漆器制作工艺,保证培养出的传承人的专业质量;另外,还要尽量保障培训学校学员毕业后的就业。只有保障了就业,才可能保障培训学校的生源,才能真正实现漆器工艺的后继有人。
总之,彝族漆器工艺要想得到长久的保护和发展,绝不是申请几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号,搞几次展览就能解决问题的。我们要深层次的分析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把工作做到实处。一个重点是,在政府部门的带领下建立专门的专业的彝族漆器保护和发展队伍,包括专业的技术研发队伍、宣传队伍和市场营销队伍;另一个重点工作就是要做好彝族漆器制作工艺传承人的培养,形成规范化专业化的办学模式,使彝族漆器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巴莫姊妹彝学小组.黑红黄三原色:凉山彝族的漆器艺术[EB/OL].中国彝族人网,2004,(1).
[2]何维明.浅谈彝族古代漆器工艺[EB/OL].彝族人网,2005.
[3]马布都.浅析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N].凉山日报,2009
-03-04.
[4]马学良,等.彝族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5]舒晴.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产业化挑战[N].中国改革报,2006-03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