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卷第 4 期 20 15 年 8 月 黄 山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H uangs han Univ ers ity V o1.17 .N O .4 Au g.20 15 徽州髹漆技艺的发展历史及传承现状研究 夏 幼平 .樊嘉禄 ( 安徽 医科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2) 摘要 :根据历史文献整理徽 州髹漆技 艺的历史发展脉络 ,通过 田野调查摸清该技艺的传承保 护现状 , 剖析保护工作 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 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髹漆技 艺;民间 工艺;徽州文化 ;非物质文化 遗产 ;《髹饰录》 中图分类 号 :J50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672—447X (2015 )04—0033—05 一、徽 州髹 漆技 艺的 发展历 史 中国的髹漆技艺历史悠久 。在秦汉时期就 已经 达到很高的水平 ,并且在很 多地方都有所发展 。徽 州漆艺起源 较早 ,据南宋罗愿《新安志》卷二记载 : “漆则诸邑皆有之 ,山民夜 剌漆 ,插竹笕其 中 ,凌晓 涓滴取之 ,用 匕刮筒中,磔磔有声 ,其勤至矣。岁旱 则益少 。天时雨 ,汁则又不佳 。
”古代由于交通不发 达 ,手工艺的发 展与原材料 关系密切 ,虽然早期文 献 中没有关于徽州髹漆技艺的明确记载 ,但 是从类 似于这里 的采漆生产记录可 以推知徽州地区 的髹 漆技艺在宋代甚至更早就有发展。 徽州漆艺鼎盛期出现在 明代。明朝廷重视 漆器 生产 ,设有官坊 ,名为“果园厂” ,徽州民间制作的漆 器 中 比较 好 的 作 品 有时 能 达 到 官坊 水 平 。 明万 历 ( 1573—1620)《歙志》卷九对 此有明确记载 :“ 髹器则 余 氏 、汪 氏俱 精 ,有退 光 罩 漆 、胎锡 雕 红 、泥 金 螺 甸 诸种 ,上者欲追果园厂。”明代徽『J、I、I螺甸髹漆技艺已 相 当精巧 ,据方 以智《物理小识 》记 载 :“ 近徽吴 氏 漆 。绢胎鹿 角灰磨者 ,螺甸 用金银粒 、杂 蚌片成花 者 ,皆绝 ,古未有之。”可见 当时吴氏绢胎鹿角灰磨 光漆和螺甸漆工艺水平都有所创新。清代彩漆雕刻 成为徽州漆器 的主要特 色之 一 ,[1169 而此 时期的螺 钿漆器作为朝廷贡品送入皇宫 。康熙年问 ,徽州漆 器艺人以木为胎 ,土漆拌瓷粉 、金刚砂为涂料 ,制成 漆砂砚。民国《歙县志·方技》记载 :“程以藩 ,善制漆 器 .精者有银胎嵌甸红黑退光诸 目。
⋯ ⋯ 缀, l-lH物 无迹可寻 。”清末以后 ,受社会动荡的影响 ,徽州漆 业与其他产业一样一片凋敝 。这些传统工艺也都难 以为继 ,许 多工艺失传 ,包括漆砂砚制作工艺 。据 1983 年 1 月 20 日出版 的《安徽文化报》刊载 的(易 进 、李兵撰写)有关俞金海恢复漆砚和菠萝漆的报道 称 ,据老师傅回忆 ,菠萝漆 工艺早在抗 日战争前期 就 已经失传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政府对此项技艺十分 重视 ,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恢复生产 。20 世纪 5O 年代初 .当地政府将一批民间艺人组织起来成立 了屯溪工艺品社 ,生产漆器、罗盘等工艺品。后屯溪 工艺品社 更名为屯溪工艺品厂 ,主要生产漆器和竹 编这两个 系列产品。1956 年 ,屯溪工艺品厂 的老漆 工甘金元复原螺甸漆器取得成功 ,并选送 12 件作 品参加安徽省工艺品展览会 。1958 年 ,屯溪工艺品 厂生产漆器雕漆画 6O多件 ,由有关部I、] 外销 出口。 1959 年 ,徽帅1漆器 的发展达到历史上一个高峰期 , 俞金海 、饶云卿 、甘金元等老一辈漆器 工艺师带领 他们的徒弟参加了人民大会堂安徽厅 内部装饰 的 设计和创作 ,制作出著名作品“百子图”漆画屏。
2O 收稿 日期 :2015—03—23 基金项 目:安徽省社科规 划项 目(AHSK09—10D 104) 作者简介 :夏幼平 (1983一) ,安徽安庆人 ,安徽 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 学学院硕 士研究生,研 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樊嘉禄( 1964一) ,安徽金寨人 ,安徽广播 电视 大学副校 长,教授 ,博士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非物质 文化遗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