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犀皮漆艺是传统髹(念xiū)饰漆艺在临海的遗存,它以红、黑、黄三种原色互换犀皮的表面装饰,以填漆作为 髹漆装饰的一种漆艺技法。髹饰是古代在艺术品上采用的一种传统 工艺,用漆漆物,谓“髹”。髹,今通作髤,或作髤。“饰”寓纹饰之意。其高超的技艺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是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换种说法,所谓的 漆器其实就是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 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明《髹饰录》曾有记载:“犀皮亦作西皮或犀毗,纹有园花、片云、松鳞诸斑,近有红面者共光滑为美”。它脱离了对自然物的依赖和模仿,成为一种拥有动感图饰的独立的漆器髹饰技艺。
但这种独特的漆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濒临失传。直到罗献兵的爷爷去世前,把一本无皮书交到了他的手里。临海市古城东门后街,罗家从太祖辈起,就世代居住于此,与漆艺打了200多年的交道。
上世纪80年代初,罗献兵在祖传菠萝漆、斑纹漆漆艺工艺的基础上,结合明代漆艺名著《髹饰录》记载的传统工艺,展开研究和制作,使得犀皮漆艺再现于世。2005年,罗献兵受艺于国际著名漆艺专家何豪亮教授,在何教授的鼓励和倾囊相授下,他再次集中全部资金和精力投入罗氏犀皮漆艺的传承和创新中,足迹踏遍全国各地。
漆器的制作制成,是个工艺非常繁复的过程,将近九个 工序,在这个工序里面,又要不断地重复。木胎漆器大概需要八九个月的时间,接近一年了,莢竹漆器就要将近一年半的时间,一件器皿的做成啊就要两年左右的时间了。
在别的工艺里面, 打磨好像是一件很粗糙的工序,但在磨漆器里面,打磨是一道关键的工序,他就像我们绘画一样,他的任何漆器表面的图示的美感,都在磨的功夫上面。
经过起纹、设色、套色、打磨等九道大工序,再对细微之处的反复琢磨,一件唯美大气、独具匠心的漆艺作品才算完成。
如今漆器已经从人们日常的生活中被取代掉,其日常使用价值远远不如收藏价值更令人心动。然而正如每一件艺术品都离不开艺术家的名声,漆器也是如此。
在小众圈子里通过作品得到认可,并将作品让大众熟知,才能进一步提高漆器的收藏价值。毕竟能够消费得起收藏品的人,除了因为器物之美,更多的反而是一种炫耀。
从市场化角度来看,临海犀皮漆艺只能走精品化路线,与其他艺术IP联动,打造出浓烈的个人风格,并且结合一些主旋律主题或许能进一步提升创作者的知名度。至于这条路能够吸引多少年轻人,取决于作品的艺术形态和主题。
台州非遗文化传承档案—临海篇
非遗文化:临海犀皮漆艺
非遗级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分类:实物观赏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