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博物馆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德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等教育基地于一身,平日通过“
文物在我身边”品牌开展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免费的文博志愿者培训、免费的道德讲堂、免费的馆校主题互动、免费的文物鉴赏等系列活动,成为广大观众了解福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实物图书馆”、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乡史、乡情教育的“立体教科书”、校外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场所。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来袭,在各场馆、校暂时关闭的情况下。我馆特推出“微识堂”以语音讲解的形式给学生带来别样的“第二课堂”,让学生足不出户也能畅游历史海洋。
来咯~
☟☟☟“微识堂”开讲啦!☟☟☟
第一讲
南宋剔犀葵形漆盒
漆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战国至汉代是中国
漆器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是漆器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品种繁多,数量可观,而且以艺术品居多。今天我们将看到的这件文物,是出土于1986年福州市北郊茶园村的一座宋墓中,现藏于福州市博物馆,被誉为国宝级的南宋“剔犀三层漆盒”(下图),这也是目前经考证有确切纪年的出土文物中年代最早的雕漆器。
这件“南宋剔犀如意云纹三层六出葵形盒”(以下简称“南宋剔犀葵形漆盒”),是剔犀工艺的上乘之作。
这个漆器呈六边葵形,三层一盖,子母口,浅圈足;整体高13.9厘米,最宽直径是10.5厘米,盖高2.8厘米。其胎体为木胎,除了盒内髹黑色推光漆外,盖面、盒身通体雕漆,器外表
髹漆至少十层以上,呈棕褐色。漆盖面外围雕刻出八个如意云纹;盖外壁饰灵芝形图案,规则均匀分布。
剔面层次匀称,刀工娴熟、刀口流畅,线条丰腴圆润。盖面、盒身采用剔犀手法,坚密的漆质、朴素的造型与华美的雕饰充分融合,让这个漆盒具有古朴淳厚之美,又不缺乏秀丽莹润的姿态。这件国宝级文物的出土,给研究宋代雕漆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体现出宋代雕漆作为中国雕漆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独特的魅力。
宋代,是古代漆艺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尤其是雕漆技艺的使用,让漆器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宋代的漆器主要被作为闺中时尚用品、上好的茶具及日常器皿、佛经经函等。这件“南宋剔犀葵形漆盒”,是宋代上层妇女闺楼中所备的梳妆盒。一般存放梳妆用具,包含香料、铜镜、梳子等。从这件精美的“南宋剔犀葵形漆盒”在福州的出土,可见福州漆艺的辉煌。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
闽越人凭借着濒海而居的独特区域优势,发展海上经济贸易,构成了福州漆器传承发展的独特地理环境。宋代福州已是“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重要贸易港口城市。据记载,福州当时向东南亚诸国占城、渤泥国、婆国等出口的商品中,漆器也是主要的贸易物品。
北宋“靖康之难”后,不少北宋人逃往海外,也把宋代雕漆器及漆工艺带到了日本。中国的漆器深受日本人喜爱。
中国的漆艺不但在日本落地生根,也传播至欧洲等地区。中国文明对世界的贡献闪烁其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一带一路”商业贸易之外的意义所在也得以彰显。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知 识 链 接
宋代雕漆
在宋代,雕漆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工艺门类。其工艺分为剔犀、剔黑、剔红三种,其中剔犀独具特色——在成形的胎体上用两到三种颜色(多以红黑为主)的
大漆,有规律地交错髹涂,最后形成厚厚的堆漆,然后在漆上用刀侧雕纹样。因刀口的断面处呈现宛转的纹理,与犀牛角横断面层层环绕的肌理效果相似,故得名“剔犀”。剔犀色层相间,线条回旋生动,所以又称为“云雕”,日本则称之为“屈轮”。
宋代雕漆主要以日用器物为主。造型一是为了经济实用,出现了分段套式,如分上、中、下三层;二是讲究美观,胎体轻薄,比例匀称,除以往的方、圆形器外,起棱分瓣成为这一时期漆器的明显特征,有莲瓣式、八角形式等。其纹样以如意纹、云纹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