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髹饰 技艺
(楚式 漆器髹饰技艺)
楚式漆器技艺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达到了极高水平,是中外专家公认的中国漆器 工艺的高峰,二千多年来一直在荆沙地区不断传承。目前仅荆州城区就有漆器作坊近10家。
01
历史渊源
早在新石器时代,漆工艺就已经产生;夏朝时期,漆器已经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主要用于盛放食品、存储衣物及维护木制器具等多种用途。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漆器的制作工艺才开始朝着美学方向精进发展。以楚国为首的“楚式漆器”被世界公认为“漆器工艺的高峰”,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因而被广泛熟知。
楚式漆器的发展离不开地域性的物质支持,《荆州府志·物产》记载“荆州府皆商人淘采之地”,由此可见,楚地丰富的漆树资源及其他物产资源,是漆工艺发展传承的地域性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仅为贵族所特有,精美的漆器成为贵族权利的象征。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当下楚式漆器已经成为百姓的日常生活的普遍用具。1927年《东方杂志》记载“沙市多漆工,故漆器为沙市特产一大宗也”,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开始在民间广泛传承,而不再是贵族的专属。
02
工艺特征
应用范围
楚式漆器髹饰工艺主要应用在 实用工艺品、艺术工艺品及房屋装饰这三个方面。
首先,以楚式漆器中的“金漆盆盘”为例,其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实用漆器,是属于实用性的生活类工艺品。“金漆盆盘”做工考究,木料高质,契合人民日常生活中物品的使用价值,但在外形审美度上较艺术工艺品低。“金漆盆盘”应用范围较广,包括盆、盘、盒、屏及大型家具五类,例如脚盆、果盘、首饰盒、屏风及圆桌等。实用工艺品因其日常使用次数频繁,为延长家具的使用寿命,在髹饰漆覆盖在木料之前,木头需经过长达两年以上的完全干燥、磨光刮灰后,才会上漆描金。
其次,以荆州挑担围鼓中的挑鼓架及背鼓架为例,其作为用于艺术、音乐等方面的工艺品,自身也具有相当的艺术特性,因此属于艺术工艺漆品。艺术漆品多以双面 雕刻或镂空等手法进行结构修缮,再进行 髹漆,因而成品精美,视觉层次感丰富,审美艺术性较强。
最后,日常的实用工艺品及艺术工艺品,当其审美价值契合房屋主体风格时,皆可用做房屋装饰类漆器。但针对文房、卧室、会客厅等不同场所,漆器的装饰工艺都需以房屋主体功能进行类别划分。楚式漆器作为漆工艺的代表,其产生时代正处于百家争鸣之时,文房漆器的装饰价值因时代需求而应用较广。髹漆彩绘榫卯木雕类装饰品及鸳鸯凤鸟造型的砚盒、纸镇,皆为兼具实用功能及装饰功能的文房漆器物品。
色彩装饰
楚式漆器髹饰工艺在器物的装饰上多以古代漆器纹饰为主,在色彩的装饰运用上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色彩描绘图案纹饰。基本沿用古代楚国漆器以红黑二色为主,以黑漆为地,在黑底上用红色彩绘纹饰的风格特点,部分作品也会采用黑底上用红色、金色相结合的方式如蝉型砚、虎坐飞鸟或黑底上饰金的方式如鸳鸯豆、鸳鸯盒等。在黑底上彩绘黄色、蓝色等也是常见的方式。
(2)色彩描绘与贴金银箔相结合的方式。先在器物上进行彩绘,局部采用贴箔的方式,贴箔的题材多以四大神兽为主,运用此方法较多的是漆圆盘,便于观赏。
03
工艺流程
漆器髹饰技艺工序繁复,需要雕刻胚胎、打磨、彩绘等10余道工序,制作一件漆器,有时耗时1年。楚式漆器的制作工艺与国内其它地区的传统漆艺有诸多相同点,但作为特色鲜明的地方漆艺品种,楚式漆艺也有很多独到之处。
楚式漆器制作过程可大体分为:选材→制胎→雕刻→调漆→髹漆→彩绘
选材
制胎
雕刻
调漆
髹漆
彩绘
根据制作漆器的工序,有雕工、漆工、画工三大工种。楚式漆器最大的特色,是红黑分明、榫卯结构、三分雕七分绘。这点明了调漆、雕刻和绘画的重要性。
04
传承保护
2011年5月23日,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