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美国西雅图。
一名戴眼镜的中年男人,正叼着烟斗,吸了一口缓缓吐出。然后拿起一把锋利的刀,穿过那团朦胧的烟雾,走向了一名不到一米高的“小男孩”。接下来发生的事,使在场人震惊不已,还登上当年的《时代》杂志。
而这一切,仅仅因为好奇..........
富勒与一尊明代木胎善财童子
01
富勒与金童
一桩事先张扬的解剖手术
中年男人名叫富勒,是西雅图艺术
博物馆馆长,小男孩是一尊明代木胎善财童子。作为
观音的侍童,他原本周身贴金,长得乖巧可爱,肚子圆圆的,充满了活力,所以人们都亲切地叫他快乐小家伙“金童”。
明代木胎善财童子
富勒每次抱起金童,都感觉到它肚子里有东西,一直嘎嘎作响。富勒想知道是什么,他好奇心膨胀得厉害。
好奇会变成欲望,催生出行动。富勒决定进行一场解剖手术。
到了那天,博物馆的地下室有许多人围观。富勒将金童面朝下放在手术台上,他拿起一把手术刀,像一个娴熟的外科医生,沿着金童后背小心地切割着。几百年的木头依旧具有韧性,刀锋并不能游刃有余,由表到里先后划过700年前的漆层、金层、彩绘层.......
“解剖”手术过程
半个小时后,富勒打开了金童的后背。他拿起一把钳子,轻轻伸进金童体内,一点点掏出了“五脏”:像肠道的丝线、布条,像心脏的镜子,像胃一样的丝绸袋.......之后富勒把金童的“五脏”放在外面,同时用粘合材料修复好金童的后背,使之看起来跟原来一样。手术最终才算完成。
“解剖”明代木胎善财童子的发现
今天,关于西雅图艺术博物馆藏的童子像,我们知道更为具体的信息。
富勒当年用刀沿着藏洞打开后盖时,切口显示了造像有几层装饰。最先的打底层、红漆层、贴金层,之后又涂高岭土打底、上漆、贴金、彩绘。可见,造像经过了起码两次重妆贴金。同时,为了使盖子更好密封,每次重妆都会用纸隔开。
明代木胎善财童子(局部)
而藏洞里的装藏有写着藏文的经书印在了圆纸上。另有一团棉花,五色布条,捻成股的丝线,一面铜镜,一根木头,一条饰链,一个丝绸袋,里面装有五谷、五金等物。
写着藏文的经书
工匠对造像结构包含了一定程度的人体想象,比如以装藏模拟“五脏”。富勒的解剖手术只是揭示了一部分。欣赏一尊造像,除了从题材、工艺、开脸、风格等方面入手外,还可以尝试从另外两个角度补充理解:造像结构的“五脏”,即装藏系统,以及造像中的“关节”,即榫卯连接。
02
关节
一凹一凸的榫卯
木造像按照体量大小、立姿、跏趺与半跏趺坐、衣饰繁简等情况,构造会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小体量可由一块木头
雕刻完成,而大体量的造像主体为整木雕刻,手、足、帛带、宝冠、裙摆、持物等为单独雕刻。
独立部件往往容易丢失缺损,比如我们常能看到
菩萨的手、飘带等。比较少见的,还有一些菩萨的头冠,也因为独立成件,因加固不牢,也会在流传过程中丢失。
两尊金代坐佛像,头冠独立成件,现已缺失。
木雕在部件组合上,会用榫卯连接。榫卯在一凹一凸中完成连接,“凸”称之榫,又叫榫头,指结构中凸出来的那部分;“凹”谓之卯,又叫“榫槽”,是结构中凹进去的那部分。
传统木构建筑中使用的榫卯技巧繁多,木雕所用的榫卯相对没有那么复杂。但原理是一样的,像拼凑积木一样,好玩简单,又精妙非常。比如木造像中手臂和身体连接,其余一些小关节如手掌和小臂,也会使用到。如下图许多缺失手臂后,只留下了榫槽。
缺失手臂后,只留下了榫槽的造像。
当然,也有留下了榫头的,比如这尊克利夫兰的立姿菩萨像。
克利夫兰的立姿菩萨像
除了榫卯连接之外,同时还用销钉、木钉、手锻钉、U形钉、现代钉子等钉子进行连接加固。这些钉子在X光的透视下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大都会博物馆坐姿菩萨右臂的钉子和修复区域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木雕千手观音像,使用X扫描显示了先前的修复位置以及使用钉子。
唐代干漆夹纻佛头部使用的固定钉子
自在坐造像的构造
我们可以看到在游戏坐、自在坐的木雕中,往往手足会另外雕刻,再组合上去,比如大都会博物馆这尊辽代水月观音像。
大都会博物馆 辽代水月观音像
这是它的构件简图,红色长条显示,菩萨的头和躯体为一块大木头雕刻,双腿另为单独木块。手臂、手、脚和冠是单雕的小木块。绿色长条是榫卯结构,用于连接大臂与躯体。蓝色长条表示有稍钉连接,在双手和腿部可见到。紫色表面修复区域,可见此尊观音头冠、右臂、左小臂、右腿与身体的连接处都进行了修复,其中右手手指精致写实,弧度明显有现代的风格。
大都会博物馆 辽代水月观音像构件简图
与此同时,在X光和其他技术的检测之中。我们还得知了它的头冠的修复情况和内部构造。这尊造像高118厘米,是用柳树雕刻。
造像木头样本的显微照片
多数情况下,面对保存完好的造像,我们很少特意打开藏洞,只有靠X光进行识别。这尊水月观音通过X光可以看到身体和头部都有藏洞,其中还可以清晰看到,用于固定头冠的钉子。而身体的藏洞,也露出明显刻意的刀凿痕迹,推测是放置铜镜。
图片黑色的区域为藏洞位置,因为密度较低,X光显示为黑色。
藏洞中的圆形凹陷可能装有铜镜
镜子会出现在庙宇的藻井中央、屋顶房梁等地方,以镜照出妖邪,以神力驱散之。镜面反射外界图像,当铜镜成为造像的“内心”时,也映照着观者的“内心”,当铜镜照见朝拜者真实的内心和前世今生的业,就迫使朝拜者必须真诚地面对眼前的佛。这种互动性无疑充满想象力。
另一尊菩萨的藏洞中装有铜镜的木板
坐姿的还有如大都会博物馆这尊自在坐的宋代菩萨,从外表上看,并不能看到缺损和修复,以及结构。但通过X光分析,就可以得到其部件构造和重修情况。
大都会博物馆 自在坐宋代菩萨
通过构造简图能看到菩萨的左腿和躯体为主要的两个大部件,发髻、手足等小部件是单独雕刻,并通过榫卯结构和钉子连接起来。双手和腿部裙摆是后来修复的,使用了许多钉子。从裙摆线条的流畅度可以看出修复自然和谐。
从博物馆所藏的造像中能看出,重妆修复是木造像生命历程中常见的行为。造像在千百年的流传中,基本都会经历妆修。出于仪式、传承、展览和收藏等的需求,寺庙、信众、收藏机构等都可能进行保护性的重妆修复。高水准的修复不仅不破坏其艺术性,还能让其继续流传,为更多人欣赏。
大都会博物馆 自在坐宋代菩萨构造简图
同样为自在坐的,大英博物馆这尊自在观音无需X光,也能更清楚地看到祂是由多个木块组合而成。
大英博物馆自在观音像
最明显的是右手与右腿的缝隙,能看出是单独雕刻的木块,通过榫卯结合。而右腿部缺失了一块,还能看到几个钉眼。
大英博物馆自在观音像(局部)
在博物馆的记录里,此尊菩萨后来有经过四肢的修复和重妆。
全跏趺坐造像的构造
在一些全跏趺坐姿的雕像里,头部、躯干、盘腿是整块雕刻。但有时盘腿的膝盖是单独雕刻。如这尊大都会博物馆释迦牟尼佛。
大都会博物馆 释迦牟尼佛
佛祖头与大部分躯干是整木雕刻,手(手腕)单独雕刻,用木榫连接固定,但目前缺失了,只留下了榫槽。
大都会博物馆 释迦牟尼佛(局部)
从X光自上往下显示,其膝盖是单独雕刻,并通过榫卯进行连接。类似的还有大都会博物馆这尊菩萨,大部分是整木雕刻,只有右臂外侧和膝盖是单独雕刻(也可能是缺损后重修补回的),并通过榫卯连接主体。
大都会博物馆 释迦牟尼佛X光
同时,整体结构上,还明显看到藏洞。藏洞刀凿随意。在一些说法中,早期藏洞的出现可能出于技术的考虑。木头会因为热胀冷缩开裂,为防止这种情况,人们就开凿了藏洞。
大都会博物馆 释迦牟尼佛藏洞
立姿造像的构造
再来看立姿的造像,有一些小的立姿菩萨直接整木雕刻了。比如大都会博物馆的五代菩萨立像,高65.4厘米。此尊菩萨大部分由一整块木头雕刻,从头至底座。只有缺失的左手小臂是单独雕刻,并用榫卯结合一起,无钉子加固。另单独雕刻的还有头冠饰物。
大都会博物馆 五代菩萨立像
立姿造像如果体量巨大,有可能会躯体分为两块进行雕刻拼接。比如这尊布鲁克林博物馆菩萨像,高143cm,从腰部一条很深的痕迹看出,躯体的雕刻分为两个大块。
布鲁克林博物馆 菩萨像
X光片验证了菩萨是由多块泡桐木雕刻而成,主块是菩萨的头和躯体,双臂,以及下身。
布鲁克林博物馆 菩萨像X光片
从X光中能看到双臂是用榫卯连接身体主体,并大量使用了钉子进行加固。目前菩萨的双手缺失,从左手的断处也能清楚看到使用了榫卯结构。
布鲁克林博物馆 菩萨像X光片
除此外,还有裙摆一些小部位使用了钉子进行加固,推测那些部位可能也是单独雕刻。
布鲁克林博物馆 菩萨像X光片
同样的案例还见于克利夫兰博物馆的金代立相菩萨。这尊立相菩萨高146.1厘米。
克利夫兰博物馆 金代立相菩萨
其躯干主体便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大木块进行雕刻,在下裙末端进行了分割,可看见清晰的分割痕迹。除此外,右手的手掌残留榫头,比较少见。
正面、背面、侧面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分割处
总言之,基于雕刻的技艺和难度,造像的关节是用榫卯连接身体。但这似乎无意之中和人体的关节遥相呼应。没人见过真正的佛,所有造像都是匠人想象出来的理想之躯。基于相似性和想象力,他们给佛雕刻了完整的身体,单独接上关节,使佛活了起来。
03
五脏
藏洞的神迹
说完造像的构造,接下来就要真正进入它的“内心”了。
造像的内心,藏于洞中。我们称之为藏洞,洞中有装藏,一般是宝石、木材、佛经、舍利等物品。造像装藏之前,有一套神圣仪式。仪式规定不一,但一般都要祈福净化,请僧侣设斋诵经,并书写神咒,写完用香药水涂抹,又以宝末和糖蜜水,于相涂点。完成后,就可以进行驱魔,再将神咒安奉造像体内。这套仪式赋予了造像神力,留下的见证就是藏洞。
造像藏洞
因为在佛像内部,只有打开才知道装藏的是什么。但问题来了,很少有供奉者特地打开,且金铜佛像不如木雕那么轻易打开,比如这尊2018年伦敦佳士得拍卖的明宣德鎏金铜观音(成交价1928750英镑)。就最好借助X光,才能清晰看见里面是否有装藏了。
明宣德鎏金铜观音
X光阴影部分表示为装藏
大部分木雕夹纻的藏洞都较方便开启,且重妆时也会放入铭文等材料。如英国V&A的这尊宋金观音。
V&A博物馆 宋金观音
当它到达博物馆时,人们发现藏洞有个漆盒,里面装着五色布、丝绸、五谷、一面铜镜和两张铭文。其中之一为:“明永乐丁酉年壬寅月庚子日观音堂比丘尼净蒲重修”,显然此尊造像在1417年曾有过重修的记录,并记录放入漆盒之中。
V&A博物馆 宋金观音藏洞
从X光中能看到此尊观音大部分为整木雕刻,个别部位为榫卯连接,如右手掌,但无钉子加固。
V&A博物馆 宋金观音藏洞X光
只有左手底座处有明显的痕迹,是单独雕刻,并用钉子加固。可见,此尊观音自明代重修之后,一直悉心保存,没有缺损,品相非常完好。
V&A博物馆 宋金观音藏洞X光
这些装藏曾经赋予了祂神圣的时刻,并在寺庙中被供奉。观音坐于树干之上,呈自在水月坐,左腿踩莲花台。
V&A博物馆 宋金观音藏洞X光
此尊观音开相庄严,眉间有白毫,璎珞华美,头冠雕琢精细,中间有一尊化佛,难得的是金漆保存完好。白毫、化佛、贴金、莲花,都彰显菩萨作为神圣之像,富有神力。这与它的装藏作用是一致的。
V&A博物馆 宋金观音藏洞(局部)
论赋予造像神力,佛经作用很明显,因为里面记录的就是佛陀的话。比如宾大博物馆的这尊干漆夹纻雪山大士像。
宾大博物馆 干漆夹纻雪山大士像
它的装藏就包含了《金刚经》《心经》在内的五部中文和藏文的佛经。无论这些木像构造如何,在进行装藏经书的仪式后,它的神圣力量变得更加强大。
宾大博物馆 干漆夹纻雪山大士像装藏内容
总言之,造像遗留的藏洞颇有意义,这意味着祂曾经是被“开过光的”,也即是有神力的。藏洞模拟人的内心,并置入佛经、舍利等材料的神圣性,从而赋予造像一种自主的神力,去帮助世人解脱。
无论是榫卯构造还是装藏系统,都展示了造像不仅是被崇拜的对象,还表明它是活生生的身体,在神圣性之外,还具有物质性。物质性带来了人性,拉近与众生的距离。正因榫卯与装藏,具备人形的造像,跨越了神圣与凡俗的鸿沟。
编辑|雨葭
审校 | 周章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