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东京中央八周年 拍卖 元剔犀 如意云纹盒
昨晚,一度为万众瞩目的东京中央八周年拍卖会的七彩芳华——重要 漆器专场注定是藏家厮杀的战场,其中很多漆器都被大家抢疯了。然而小编最关注的是一件 元代剔犀如意云纹盒,据传600万日元落锤,因小编无缘去现场,至于他的成交价现在还是个迷。这件一件来源显赫,京都大德寺三位主持大师的传承之物,没去现场看,肠子都悔青了!京都大德寺旧藏,那不是一休所在的寺院吗?一休禅师,您可知晓它的存在?
京都大德寺
一休大师
漆器起源于中国,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有漆器出土。漆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其作用堪比“四大发明”。
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漆碗
然剔犀并非简单的漆器。所谓“剔犀”,则是漆器雕刻的一种技法。在胎骨上有规律地交替涂抹100至200层黑红两色的 大漆,再用剔刀在漆面雕刻出云钩、剑环、卷草等中国传统图案,刀口的断面显露出规则流畅的黑红漆层,与犀牛角横断面层层环绕的肌理效果极其相似,故得名“剔犀”。
2018年东京中央八周年拍卖 元剔犀如意云纹盒局部
那么剔犀工艺是何时出现的呢?故宫博物院漆器专家夏更起先生在《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元明漆器》导言中引用了一件上海博物院的一件剔犀云纹盒,认为“从其造型、漆色、纹样及银扣等方面看,很具汉代特征”。剔犀工艺可能早在汉代就出现了。
上海博物院藏 剔犀云纹盒
可为何一直到唐代,鲜有剔犀实物出土。可能剔犀工艺耗时又费力,一直到唐代都尚未流行,直至元代趋于顶峰,但也流传于宫廷贵胄等上流社会,民间百姓见之极少。
博物馆藏 元代“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
剔犀漆器存世珍品极少,如今在安徽省博物馆留有一件镇馆国宝,它是出自元代浙江嘉兴府名漆匠张成之手的一件剔犀漆器。
世家藏品 明宣德 银胎堆漆剔犀如意纹杯
高8cm
与广泛流行的剔红相比,剔犀漆器虽属雕漆工艺,但色彩更加古朴,题材更加单一。它不雕山水人物、不雕花鸟虫鱼,仅以线条简练、流畅的云纹、卷草纹、剑纹为主,将乌间朱线的纹理凸显得行云流水,大气磅礴。
往往越是看似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反而更加困难。
一只剔犀漆器历经一年时间基本可以完成,但剔犀的手艺人说其实不是,最终将它完成的会是时间。
在这门技艺中,最宝贵的天分是耐性,最高昂的成本是时间。
世家藏品 清乾隆 剔犀如意云纹高足杯
H:8cm L:8.5cm
高足杯,明清时代又称它为“劝杯”。《醒世姻缘传》第二回说道,“丫头拿了四楪下酒的小菜,暖了一大壶极热的酒,两只银镶雕漆劝杯,两只牙箸,摆在卧房桌上”,所谓“银镶雕漆劝杯”,便是这一类。
此件高足杯,敞口,腹稍浅,下足高大粗壮,内髹黑漆,外为剔犀如意云,从刀口可见朱、黑两种色层交叠形成的规整而纤细的丝缕,即《髹饰录》之所谓“乌间朱线”。外壁周身遍刻如意云纹,刀法精深,纹饰流转自如,回旋生动,整体造型饱满大气,包浆润泽。
欲知详情,可添加小佳微信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