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1655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3-10-6 02:03:14 | 查看: 538| 回复: 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3年10月,香港苏富比“藝海觀濤:坂本五郎珍藏中國藝術”专场拍卖会上,明星拍品“唐干漆夹苎佛头像”,拍出了4000万港币(含佣金)的天价。此佛头高50厘米,法相庄严,凝神若思,是存世的中国早期干漆夹苎佛像之最大者(单计头像)。它的相关资料中,苏富比介绍道“以此繁複漆藝製成之唐代造像,絕無僅有,傳世或止七尊,多有缺殘”,这不免引起了我的兴趣,想具体了解一下流落海外的唐代干漆夹苎佛像。

【坂本五郎藏唐代大佛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苏富比提到的七尊唐代佛像,其中四尊,来自于河北正定县隆兴寺(又称大佛寺)。(注:正定县是今上龙兴之所。正定有“隆兴”寺,岂非天意!)据《五至十四世纪的中国雕塑》(Osvald Sirén喜仁龙, 1925)一书介绍,这四尊佛像,初为日本著名古董商Yamanaka&Co. (山中商会)所得,除一尊留在日本外,其余三尊,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入藏美国三个博物馆。

【图下为山中商会留在日本的一尊(这是唯一的照片,翻拍自《五至十四世纪的中国雕塑》一书。此佛像已不知下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西雅图美术馆 -弥勒佛

弥勒佛,在佛教经典中被认为是释迦摩尼佛的继承者,为未来佛。博物馆断代为唐,但李雪曼根据佛像发饰,认为是北宋或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苏富比的资料说明中,还提及一私人收藏的唐代菩萨头像,同样硕大壮观,在尺寸上(51厘米)乃至风格上与坂本五郎的佛首一致,或同出一批工匠之手,甚至属于一组造像群。经过多番努力,作者终于在《British Museum Book of Chinese Art》(Jessica Rawson 1996)一书中,找到了它的身影。此造像保存极好,纤毫毕现,确是唐代干漆夹苎佛像之精品。可惜存于私人之手,我辈不能亲见。书中只录图片,所在地信息全无。

【私人收藏(所在地未知) - 菩萨造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巴尔的摩沃尔特斯美术馆-阿弥陀佛

此佛像号称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干漆佛像,博物馆断代为公元590年的隋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阿弥陀佛

作为干漆夹苎佛像的代表,此佛像广泛见诸于各大图册,是大都会东亚馆的镇馆之宝。断代公元7世纪上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释迦摩尼佛

此佛像久存库房,2010年起,在弗利尔的中国早期佛教造像馆内展出。博物馆断代隋朝或初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克利夫兰美术馆- Apsara(飞天)

飞天,在苏富比的资料中,称为曼舞天女。此佛教造像,源自印度教的神祗,是天庭的舞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克利夫兰美术馆- 菩萨坐像,1933年首次被出版时的形象。注意她的左手和头饰,为后世所加,现在全部去除。】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83年拍卖时的形象。注意她所坐的三层莲台,也被去除。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据李雪曼描述,这个断代为唐代晚期的菩萨坐像,在后世被多次装饰、修复、改造。利夫兰美术馆于1983年获得后,通过剥离表层的颜料,重现了它唐代时的形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British Museum Book of Chinese Art》一书中说到,在唐代,干漆夹苎佛像颇为流行。可惜到今天存世的佛像,竟只有个位数,且似乎无一尊留在国内。悲夫!

————————————————

【卜居·百工居肆】民间传统艺术,手工技艺之发现,传承,守护,永续

————

(二十一)

【干漆夹苎法技艺】

《方志》“夹纻者,脱空像漆布为之。”

“夹苎”制作工艺,源于战国,兴于西汉,魏晋时期走向成熟。魏晋、 隋唐时期、寺庙大佛,多用“夹苎”。作为佛教造像的重要方式,—直延续了近千年,在唐晚期两度灭佛以后,绝大多数漆艺佛像都被毁坏殆尽,佛教造像的夹苎技术也逐渐衰败,几近失传。

“夹苎造像”工艺史载东晋时期就已经被应用在佛教造像上,据说是大约公元300年由东晋著名的画家,雕塑家戴逵发明。延至北魏隋朝,到唐代佛教造像技术方面,唐代在上承北朝,隋代遗风的同时,继续吸收外来艺术,形成新的艺术风格,使佛教造像艺术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后世称干漆夹纻为“脱胎”或“脱沙”即脱胎漆器(脱胎漆器是清乾隆年间福州人沈绍安通过对旧匾额的分析,了解了失传已久的古代"夹纻"技法的基本材料成分,经过不断尝试,将"夹纻"技法还原,并在手法、材料上有所创新的一种新型漆工艺,它的原理与传统的"夹纻"技术息息相关)……

“干漆夹苎”技艺是中国传统漆工艺的一个有代表性的重要品类,具有很高的技术工艺要求,“夹苎”指的是一种:先以泥(陶泥或粘土)塑型,然后在外面包裹以生漆糊批刮的7至15层的苎麻布塑型,干后挖去内里的泥型,以前也叫“脱沙”之术,至唐时 也叫“搏换”技艺。这样的形制能制造出比较大型轻便,适合运输的塑体。如早在汉代景帝时有佛教宣教用的“行象”(抬着佛象游街以招睐信徒,集资建庙)。就是用这种技艺,因为轻便9尺高的佛象1至2人就能负动行走如屦平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兴盛,使夹苎工艺在佛教造像上得到广泛运用。当时兴建寺庙塑造佛像几乎是一个社会化的工程, 人们崇佛信佛,以此为大事。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 按佛教规矩,要辇舆出寺, 行像供养。寺庙佛像的塑造一般都是以泥质材料为主,不易搬动也不需搬动, 而用作行像供养的佛像平时是供养在寺庙内,而行像供养时则要抬着佛像围城巡绕, 举行佛事活动。这就要求所抬佛像既要高大又要体轻, 使用夹苎方法制作空心佛像无疑成为最好的选择和方式。夹苎佛像的产生来源于宗教活动和仪式的需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鉴真雕像(木雕彩绘)江户时代唐招提寺重建戒坛仿制鉴真大师干漆造像】

唐代的夹苎造像技法由鉴真和尚传入日本, 在日本被称为“ 脱活干漆” 。日本所谓的“ 脱活”, 指的就是夹纻成胎技术,“ 干漆”则是指在木胎上堆漆技法。夹苎技法在日本被称 “干漆造”。鉴真大师圆寂后,其弟子用夹苎工艺为他塑造了一尊如真人大小的坐像,鉴真坐像被日本奉为国宝, 是唐代夹纻工艺东传的实证。奈良时代造了很多优秀夹苎佛像一直保留至今。保存在诸如奈良法隆寺、唐招提寺、兴福寺、东大寺等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不空绢索观世音】

夹苎法自宋以后技法逐渐衰落,洛阳白马寺的大雄宝殿内供奉的十八罗汉像为国内仅存的元代夹苎乾漆造像。而洛阳的民俗博物馆中的三世佛夹苎像,则是明代的作品,采用夹苎贴金工艺,造型优美,工艺考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白马寺的大雄宝殿罗汉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夹纻释迦摩尼说法像 明中早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干漆夹苎大佛像 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脱胎漆雕无量寿佛像 清】

明清两朝的“夹苎造像”不如前代盛行,直到清代乾嘉年间, 福州漆艺家沈绍安研创的福州脱胎漆器的出现, 才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福州脱胎漆器一贯以薄、轻、巧取胜, 因此在取材、选料方面十分注意。特别是在脱胎工艺中使用绢绸、细经夏布等材料, 使得胎体能做得很薄很轻, 再经过髹涂, 能够使体积与重量在人们的视觉上形成极大反差, “ 举之一羽轻, 视之九鼎兀” 。福州脱胎漆器早期仅为脱胎佛像、寿星等,以后发展到花果、动物和各式器皿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沈绍安款 脱胎漆器老寿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沈绍安款 金漆人物四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沈正镐款 提篮观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注:

本文参考

漆语工作室.李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05:31 , Processed in 0.06202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