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钿的“钿”为镶嵌装饰之意,镶是贴在表面,嵌是夹在中间。
螺钿相传起源于商代的 漆器,20世纪80年代初,在西周燕国墓地发掘到的西周嵌螺钿漆器,其中有1件漆器,上面的彩绘兽面凤鸟纹采用了螺钿 工艺,这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世界上最早的螺钿漆器之一。
至 唐代,中国的螺钿工艺已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是这一时期的工艺瑰宝。螺钿嵌是用螺壳或海贝磨制成人物花草鸟兽等形象或文字嵌入预先雕成的凹形图案内,另一种衬色钿嵌是在螺钿的薄片底面衬上不同的颜色,透过薄薄的贝壳能显现出各种色彩。
日本正仓院藏唐代“螺钿紫檀琵琶”
日本正仓院藏唐代“螺钿背八角镜”
元朝时,螺钿镶嵌又出现了新的工艺,制作更为精细。明代是中国古代漆器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漆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极大提高,发明了称为百宝嵌的新工艺,涌现出了一大批制漆 名家。
螺钿工艺在清代达到高峰时期。螺钿一般多施于珍贵的硬木 家具上,比如紫檀、黄花梨、红木等,其中以红木居多。在广式家具中尤其重视螺钿工艺,小到凳椅,大到床榻、柜橱,而且多为满钿,使之色彩更显富丽堂皇和奇妙典雅,别有一番民俗情趣,从而成为了广式家具的一大特色。
除家具螺钿工艺外,漆器螺钿也很知名,由于清朝皇室对漆器喜爱和需要,漆器的生产和制作工艺大大提高,其中以 扬州点螺漆器的名声最大。在明末清初时,扬州点螺漆器名家辈出。点螺漆器,大多为杯盘、碟、匣等小件玩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螺钿还被制作成各色工艺品,例如佩件、帽镇、钮襻、朝珠、耳坠、手链、戒面、坠珠等,所用螺材有夜光螺、鲍鱼螺与砗磲壳等。
在中国古董家具中,所使用的螺钿材料主要来源于淡水湖和咸水湖,通常采用的品种有螺壳、海贝、夜光螺、三角蚌、鲍鱼、砗磲壳等。这些蚌贝年龄越长,其效果越佳。因其具有结构精密、轫性较强、色彩缤纷而且多变的特色,其中尤以夜光螺为最,由于它在夜间能发出五光十色的光泽,因此十分讨人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