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第二脱胎 漆器厂作为曾经闻名全国的 漆器重点企业,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传承延续了沈绍安兰记漆器店的风格和品质,见证了福州漆器行业的兴衰沉浮。
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漆瓶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扶持整个福州漆器行业发展,当地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首先是组建公私合营企业。1951年,沈绍安兰记漆器店在政府帮助下,接到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大单订货,但苦于生产技术力量薄弱,便主动向政府申请实行公私合营。1952年1月,公私合营沈绍安兰记脱胎漆器公司宣告成立,当时政府投入10多万元,沈家以资产和现金3.2万元入股,沈幼兰担任公司副经理, 职工30多人。此后,仓山窑花井、西湖、井弄等漆器生产合作小组 并入公私合营脱胎漆器公司。1956年,公私合营脱胎漆器公司转为公私合营沈绍安兰记脱胎漆器厂。1958年10月,福州第三、第四脱胎漆器生产合作社并入公私合营沈绍安兰记脱胎漆器厂,成立地方国营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注册“地球牌”商标。1958年11月,福州漆器原坯厂并入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后,资产总额74万元,职工536人。1962年,福州脱胎漆器实验厂和台江车木生产合作社相继并入。至此,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的组建宣告完成,职工人数达到历史最高的1164人。
上个世纪50、60年代,“地球牌”脱胎漆器,选料考究,制作精良,装饰新颖,品种繁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产品畅销世界各地。1961年2月,朱德、徐特立、谢觉哉等视察福州,朱德委员长在参观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后题词:“日新月异,精益求精”。1962年11月,郭沫若参观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题诗:“漆从西蜀来,胎自福州脱。精巧叹加工,玲珑生万物。或细等毫芒,或巨逾丘壑。举之一羽轻,视之九鼎兀。繁花着手春,硕果随意悦。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勿以地为牢,精进不可辍。日新又日新,时空两超越。”
1970年6月,有关方面将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强行关闭,全厂700多位职工被遣散到30多个单位工作,许多老艺人和老技工被迫改行。1972年,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166名老职工联名写信给中央办公厅信访处,要求恢复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1973年,国务院下拨专款105万元重建,厂址在五一北路于山北麓,次年初重新开业。出于形势发展的需要,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在一段时期内开发生产领袖像章、塑像、语录板等献忠题材产品,以及一些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为工农兵服务等内容的漆器漆画,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印锦文具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迎来了加速发展的第二春。1980年,“地球牌” 脱胎漆器获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并被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著名商标”称号。1981年至1990年,“地球牌”脱胎漆器连续在全国同行业评比中获总分第一。1984年,“地球牌”脱胎漆器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著名商标”。1989年,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被评为福建省先进企业,年产值200万元,职工484人。
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成为我国漆艺创新重点企业,产品远销北美、西欧、马来西亚、新加坡、港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1年,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制作的《力士金刚》高3.1米,再创佛象新高度。1993年,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漆器被福建省技术监督局评为质量稳定产品。1994年,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年产值183万元,拥有职工239人。
1996年起,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因厂房征用,被搬迁到比较偏僻的远洋路新建厂房生产,开始辞退分流部分职工。1998年,为了维护和延续福州脱胎漆器的生产,福州工艺美术局提请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实行兼并,但最终因债台高筑,库存积压等问题,使企业都陷入停产、半停产的状态,职工基本下岗。2001年,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开始进入关门走人的境地。2003年,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经报批正式关闭,最终黯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