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2131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3-10-8 00:02:54 | 查看: 327| 回复: 0
早就想写一篇文章,纪念我的第二故乡,只是无从下笔。[ur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67]平遥[/url],这座具有28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城,曾是我学习和生活的地方。那条诞生中国最早的金融业、号称中国的华尔街的平遥西大街,那座修筑于明代、经风历雨而不毁的国内现存的最完整的古城墙,曾经洒落我们多少年轻的回忆。前些天,与[ur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95]山西[/url]省经信委产业处的李正锋处长闲聊,得知山西仅有的两名中国[ur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86]工艺[/url][ur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99]美术[/url]大师,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遥推光[ur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12]漆器[/url]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薛生金和他的弟子梁中秀,更让我惊诧异常:平遥推光漆器,山西工艺美术的巅峰!2011年9月,平遥国际摄影节前夕,我与我的好朋友、太原众成达科技有限公司的老总樊斌,专程去平遥,拜访了中国古老技艺——平遥推光漆器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山西漆业第一人薛生金。



“平遥三件宝,漆器牛肉长山药”。这是平遥人所共知的一句古谚。而处于这三件宝之首的漆器,就是名震中外、位列我国四大著名漆器(北京的雕漆、福建的脱胎漆、扬州的镶嵌漆及山西平遥的推光漆)、号称漆器中的高档奢侈品的平遥推光漆器。

平遥的漆器制作,历史悠久。早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平遥就有大量漆树。先民们用漆树的浆汁涂抹食器,形成了原始的漆器工艺。此后,平遥漆器的髹饰技艺经历代发展传承至今。春秋战国时期,平遥的漆器工艺已很高超。在山西省晋中市猫儿岭挖掘的战国墓中出土的漆制木盒,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平遥推光漆器的鼻祖。唐开元年间,平遥的漆器匠人,在传统漆器技艺的基础上,发明了以手掌推光和描金彩绘的漆器工艺,这就是平遥推光漆器。当时,平遥的推光漆器,是宫廷皇室和王公大臣喜欢的宝物。据史籍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带了数百名工匠,有30多名来自平遥,其中包括画匠、刻匠和漆匠。主要的目的,就是制作推光漆器。

平遥的推光漆器,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它有配漆、加工木胎和灰胎、刮灰、髹漆、装饰彩绘五道工序。每道工序,又有几个细分步骤,整个流程的细分步骤有30多个。其中,“堆鼓罩漆”工艺、“描金彩绘”工艺、“镶嵌”工艺、“擦色”工艺是平遥推光漆器最具特色的工艺。制作时,光是刮灰就需要五到六次,而且每次都必须等到前面刮上去的灰完全干透。对于最重要的工序髹漆,更是一丝不苟。每件推光漆器,都要上五至八道漆。每刷一道漆,都要先用水砂纸蘸水打磨,反复推擦,直到手感光滑。上完最后一道漆,还要在干后用最细水砂纸打磨,然后用头发和瓦灰擦拭,再用棉花擦生漆数道,然后用手掌推出光来。推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漆面就越光亮。在以后的使用中,漆面会越擦越亮,适于长期摆放和保存。薛生金大师对记者说,过去最高档的推光漆器,是由艺人指派家中的未婚姑娘用手掌精心推磨而成,因为婚育后的女性平日劳作,手掌已不细润,影响工艺。

平遥推光漆器之所以名贵,除工艺独特外,还在于所用的漆,是漆树分泌出来的天然大漆。这种漆不仅具有化工漆所具有的防潮、防腐等功能,还具有耐高温、耐磨损、耐强酸强碱等独特优点。特别是这种漆不含甲醛,没有化学污染物,手感温润而不刺激皮肤,绿色环保而不污染空气,长期接触也不危害身体。例如,现在装修房屋,因为用的是普通化工漆,必须晾上一段时间才可居住,如果使用天然大漆,就不存在晾的问题。

正因为平遥推光漆器工艺、材料的不同凡响,才使它具有历几百年不变的风韵。以至于我们今天参观晋商大院时,还能看到其间陈列着大量的平遥推光漆器完好如新。

平遥推光漆器的真正迅猛发展,是在晋商称雄的明清两代。那时,晋商把生意做到哪里,就会把令他们自豪的宝贝——平遥推光漆器传到哪里。乾隆年间,平遥有一家名为“鸿锦信”的漆器商铺,光运输漆器产品的运输队就有水旱两支,其中海运大船12艘,陆运骆驼120峰。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而且出口英、俄及东南亚地区。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晋商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平遥推光漆器的发展。清朝末年,平遥城内有推光漆器店铺14家,老艺人王春是当时平遥推光漆器的行业领袖。在王春之下,有能漆善画,开创了全面擦色勾金、分色套版,丰富了色彩的阎道康;有设计、制作都超人一筹的赵学林;有勾金技艺精妙绝仑的马永富。这三人分别被称为漆器行业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民国年间,平遥推光漆艺人乔泉玉,在吸取前人工艺特色的基础上,减少擦色,增加漆色,又将南方玻璃画和唐宋工笔重彩之精华,运用于推光漆器的绘画技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乔派”风格。我们今天介绍的薛生金大师,就是乔泉玉大师的亲传弟子。



薛生金大师生于1937年。他的父亲,曾是平遥老字号“源泰昌”漆店的掌柜,对平遥推光漆器的制作和经营有很深的研究,这使薛大师从小就与推光漆器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他几岁时父亲就已经去世,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推光漆器的喜爱,少不更事的他经常一个人对着推光漆器把玩、欣赏。

1953年,薛生金进入平遥文化布景社学艺。1958年,平遥推光漆器厂成立,他从文化布景社出来,进入推光漆器厂,师从推光漆器大师乔泉玉学习。由于他勤奋好学,悟性很高,又有在布景社画布景练就的基本功,所以没多长时间,便掌握了推光漆器的全部制作技艺,成为平遥推光漆器厂的

技术骨干。后来,他学习临摹历代名家画稿,探索研究传统漆器技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于1964年把已经失传的堆鼓罩漆工艺重新研制成功,还创造了堆鼓青绿金碧山水、三金三彩、三色金、堆鼓描金彩画花鸟、搜金、沥金、沥银、沥螺等独具特色的新工艺,引进了雕填、咆金和玉石镶嵌等工艺,将平遥推光漆器的髹饰技艺由过去的3种增加到20多种。

从进平遥推光漆器厂至今的50多年里,薛生金主持创作了千余幅画稿,研究设计了千余种产品,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1982年,他设计的两套山水屏风,在全国百花奖行业评比中分别荣获单项第一名和第二名;1984年,他设计的《仿汉凤纹四喜柜》,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设计二等奖;1986年,他的漆画《玉宇琼楼》、《台山晨曦》在全国首届漆画展中获优秀奖,他设计的黑漆堆鼓屏风《春苑献翠》获全国第六届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他创作的屏风《琼山初曦》、《万千山楼正曙色》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他领衔设计制作的沥银仿汉代图案家具,获山西省工艺美术旅游产品博览会金奖;1990年6月,他以文成公主入藏为题材,创意设计的《神州韵史》大屏风以及彩绘宫廷柜,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此外,他的漆画作品《玉宇琼楼》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并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漆艺卷》;他设计的《神州韵史》屏风和蓝罩漆堆鼓贴金九龙屏风,参加了1994年全国名人名作展,现已被台湾一家大公司收藏。

1998年,他为在云南昆明举办的“99世界园艺博览会”制作的名为《山西风光》的大型漆器八页屏风礼品,以红色做底,金箔装饰,采用红罩漆堆鼓工艺制作,艺术地再现了山西“十佳旅游景点”绚丽多姿的风采。整个画面浑然一体,气势恢弘,充分展示了黄河儿女的聪明才智和三晋大自然的灵秀与魅力。整套屏风高2.4米,宽6米,厚0.2米,重达400公斤。屏风周边图案采用堆鼓翎毛花卉,背面为毛主席著名诗篇《沁园春·雪》的堆鼓贴金手迹,与屏风正面相互呼应,相得益彰。专家说,这套屏风为平遥推光漆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是“世博园里的山西风光”。

由于他对平遥推光漆器制作工艺的卓越贡献,他两次出席中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被评为优秀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才,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连续四次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省优秀科技人员、省拔尖人才等;1988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93年被中国轻工总会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6年,他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遥推光漆器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他成为山西省工艺美术行业唯一一位奥运火炬手;2010年,他亲赴上海参加了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赴北京参加了“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他还是中国漆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漆文化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山西漆器行业协会会长。



说起薛生金大师,就不能不说他的推光漆器作品。

他的作品价格很贵,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有人说,他画的猫形象逼真,神武备至,很受市场追捧,不管大小,一头猫8000元。有人说,他的漆器,小件作品,一平尺3000元,大件作品,没有价格,全是大企业定做。就是平遥古城每个商店都有的装饰小件、首饰盒,他的作品也比一般的要贵许多。薛大师说,他的作品之所以贵,首先是他的作品从

选材到用料,都比常人更加精心。他用的漆,主要是天然大漆,放在家中,只有天然大漆的香味,没有一点有害健康的污染。他说,只有这种没有化学漆的作品,才能像晋商大院里陈列的古董一样,历久而弥新。

记者采访他时,在他的作品陈列室里,看到一个巨大的黄河壶口瀑布的屏风,把一间大厅分成两半。因为他的作品大都古色古香,题材多为亭台楼阁、人物仕女、龙凤牡丹、松鹤芝兰,即使现代题材山水、动物,也有浓浓的工笔画意,没有想到这幅作品是如此的逼真,以至于我在很长时间里,竟把他当作了摄影作品。他说,他的陈列室较小,放不下太大的作品。在他的工作室里,也不做大尺幅作品。大的作品,都在现场制作。在他的作品画集中,有一幅800*900cm的堆鼓彩绘《太行风光》,悬挂于山西省的国宾馆——晋祠宾馆接待厅;另一幅600*220cm的堆鼓彩绘屏风《太行晨曦》,矗立于晋煤集团办公大楼;还有800*200cm的堆鼓彩绘《鹤祥锦绣》,悬挂于北京海军招待所;630*200cm的沥彩《九龙屏风》,矗立于汾西矿务局;600*200cm的堆鼓彩绘《黄河壶口瀑布》、《猫戏图》等收藏于中华名村——华西村……

他不仅是漆匠,而且是画师,是开一代画风的大师。他的古典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的山川景物,巍峨壮观,意境深远;他的花鸟鱼虫,色彩艳丽,活灵活现;特别是他的《玉宇琼楼》、《唐宫技乐》、《秦宫祝寿》、《艺苑雅集》和《猫蝶富贵》等作品,更是美不胜收,充分展示了其高逸的才能、艺术的魅力。

最令人叫绝的是,他在1995年领衔制作的关公大帝漆画巨型屏风,由148页组成,每页间以特制铜饰件连接,总长120.032米,高2.46米,重4550公斤,获山西省1号版权证书和“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为天下第一长屏。他历时三载创作的640*150cm彩绘《百猫戏春图》,画猫101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情趣盎然,是目前山西乃至全国用漆画的精湛手法表现“百猫”的规模宏大、工艺精美的艺术珍品,为他博得了“猫王”的美誉。他的大型描金彩绘《百美图》,长640cm,高160cm,画了101位仕女形象。101位美女个个风采飘逸,圆润细腻,人物与背景动静交融、相映成趣,体现了中国仕女漆画形象的最高水准。



薛生金大师为人宽厚,乐于传艺。他一改过去艺人传子不传女,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保守观念,手把手传教,培养各类漆画人才100多名。其中,高级工艺美术师梁中秀已成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贾兴林、耿保国、薛晓东、郝大中等也成为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他有两子两女,两个儿子都传承了他的推光漆器事业。长子薛晓东,从小随父学艺,毕业于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1994年又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薛晓东的推光漆器作品,与其父风格迥异。他善于使用磨漆工艺,善于表现现代人物的神韵。1999年,他的作品《故土》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02年,他的漆画《喜悦》入选首届中国漆画展,获优秀奖,2003年又入选首届中国国际双年展序列展——中国漆画展;2005年,他的漆画《惊蛰》入选中国中青年艺术家精品展,《矿工》入选厦门中国漆画展,《平安愿》入选“从河姆渡走来——2005中国现代漆艺展”;2008年,他的漆画《闹春图》获扬州“漆画杯”漆艺展金杯奖。薛晓东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山西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传统工艺保护与发展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漆器行业协会秘书长。

他的次子薛晓钢,毕业于太原工业大学工艺美术系。在父亲的熏陶下长期从事漆艺工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开拓了平遥推光漆艺创作的表现领域,其作品多次在省内外的工艺美术展中获奖。2005年,他的作品《金漆彩绘首饰盒》获山西省首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铜奖;2007年,作品《根》获中国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标志性旅游纪念品设计制作大赛铜奖;2008年,漆画《汉宫春晓》获“漆画杯”中国漆器艺术精品展铜奖,漆器台屏《太原胜景》获三晋民间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展示评选活动金奖,《菊花漆盒》获铜奖;2010年,漆画《马蹄莲》入选“从河姆渡走来——2010第三届国际漆艺展”,漆画《湖庄春晓》获首届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工艺美术大赛作品展银奖,2011年获“百花漆花杯”中国漆器艺术精品奖银奖。薛晓钢现在是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山西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工艺美术师。

薛生金大师说,搞艺术的第一要素是喜爱。他的两个女儿,都没有从事推光漆器事业,不是他不传给她们,是她们从心底里就不喜欢,所以不愿意学。谈到平遥推光漆器的前景,薛生金大师表现出了自己的忧虑。他说,现在平遥已经没有漆树,陕西有一些漆树也已逐年减少,导致天然大漆的价格、推光漆器的成本越来越高。同样一个首饰盒,用化学漆成本很低,用天然大漆成本很高,价格上难以竞争,而一般游客又根本无法辨别。虽然如此,他还是郑重保证:薛生金工作室的推光漆器只用天然大漆。

现在,年逾古稀的薛大师工作很忙,一些大客户订制的作品必须完成。此外,他还要在有生之年,收集整理平遥推光漆器制作技艺资料,建立平遥推光漆器档案,成立中国漆器艺术馆,举办推光漆艺培训班,以确保这一珍贵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写于2011年,发表于《祖国》、《天下山西名人》杂志和李磊明新浪博客,作者李磊明,1965年生,山西省方山县人,主任编辑,文学硕士。1985年参加工作,现任中国黄河电视台编委,黄河电视孔子学院副院长,中国黄河电视台理事会秘书处主任,山西广播电视台外宣中心副主任,《五洲彩桥》执行主编,《中国人物传记》、《天下山西名人》、《祖国》、《神州》杂志特约记者,《中国影像志》山西总联络人、撰稿人。拍摄10余部电视纪录片、专题片,其中纪录片《沁源,905天》获山西广播电视奖一等奖,《朱鹮飞回来了》获“记录中国”优秀记录片三等奖,《明月照黄河,万里寄相思——2012向全球华人送祝福中秋晚会》获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13:24 , Processed in 0.07048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