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1741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3-10-9 03:03:27 | 查看: 487| 回复: 0
从馆藏文物看松阳唐风宋韵文化的魅力

松阳东汉建安四年(199)建制,为浙西南地区开发、建县最早的县份。至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唐武德四年(621)升松阳县为松州,辖松阳、遂昌两县;武德八年复为松阳县,撤遂昌县并入松阳县(唐景云二年即公元711年,遂昌分出)。1958年,松阳并入遂昌县,1982年复置松阳县。

松阳山川秀丽,人文荟萃,史迹丰富,文物众多。1982年恢复松阳县制以来,县文物管理部门通过社会调查征集、考古发掘、野外采集等途径,搜集到大量反映松阳悠久历史的见证物。松阳县博物馆创建于1986年,是集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收藏的各类文物有1700余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150余件,其中有不少是唐宋时期的珍贵历史文物,如南宋青瓷凤耳瓶为国宝级珍贵文物,1990年被选送到北京参加“全国文物精品展”,1998年被选入中国邮政部《中国陶瓷·龙泉窑瓷器》特种邮票发行,2005年被选送到韩国参加“世界青瓷展”。

博物馆的文物藏品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迄近现代,基本具备系统的藏品体系,较为完整地展现松阳从古到今的历史进程。藏品种类可分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民俗文物等。藏品质地有瓷器、陶器、石器、漆器、铜铁器、金银器、竹木器、棉布丝绸等,其中瓷器藏品1200余件。

松阳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20世纪70年代后期,古市阴岗山、新兴乡进贤、叶村占安山、水南营盘背等地出土大量穿孔石斧、石钺、石镞、石锥、石刀、石环等新石器时代文物,是研究松阳史前文明的实物资料。到了商周时期,松阳文明开始繁荣发展,出土文物主要有商代的印纹陶罐、印纹陶盉及印纹陶壶等,原始瓷器物有豆、罐、尊、钵等。如新兴镇大石村出土商代圜底印纹陶罐及印纹陶盉在省内十分少见,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商周时期S纹原始瓷罐器形大,釉色滋润,周身遍布S纹,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东汉末年,松阳县建制,随着政治地位的提升,文化也进入到一个加速发展的阶段,汉唐雄风进入到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唐武德四年(621)升松阳县为松州,贞元年间县治由古市迁至紫荆村(今西屏镇)。松阳境域的更迭和县治的变迁对社会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汉唐时期境内出土文物的种类较为丰富,陶瓷器种类多样,有汉代的翻唇印纹陶罐、陶灶(皿器)等,三国时期的青釉耳杯、印纹罍、堆塑五联罐(皿器)等,西晋时期的青釉虎子、盘口壶、碗、盏、盘、钵、罐,南朝时期的青釉碗、莲瓣纹钵、四复系罐、盘口壶、九足砚等,隋代的青釉弦纹深腹碗等,唐代的青釉双系盘口壶、玉璧式底碗、水盂、黑釉盘口壶等,还有五代时期的越窑青釉双系瓜棱执壶等多种日用器。

除了众多陶瓷器外,境内还出土汉唐时期的少量的青铜器,主要是铜镜、古钱币以及少量实用器。古钱币品种繁多,有东汉五铢钱、新莾货布、隋五铢、唐开元通宝、五代乾德元宝和南唐开国通宝等,有宋代各类钱币40多种。青铜实用器相对于北方来说,南方的工艺较为简洁素雅,如西屏镇周坌村出土的三国时期青铜鉴和铜焦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浙西南地区使用青铜器的状况。出土的青铜镜质地优良,如古市镇东角垄村出土的西晋重列式神兽镜,直径12.2厘米,镜背纹饰丰富,题材弥漫着浓郁的道教神仙色彩。镜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的位置,呈多层次分布并按一定方位布局,构图稳重,画面饱满,制作精工,线条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国家二级文物。筏铺村出土的唐代葡萄纹铜镜,直径10.1厘米,纹饰主题以花鸟为主,具有异域风情;铜镜的内区饰4只姿态各异、丰腴乔健的瑞兽,外区饰鹊鸟,间以葡萄枝蔓,纹饰清晰精美,雍容华贵,是唐代铜镜中最具特色的镜种,为国家三级文物。

宋代铜镜形式多样,纹饰简洁,镜背多有铸造者姓名等招牌式镜铭,如“湖州石十五郎真炼铜照子”“湖州石十六郎真炼铜照子”等。

汉唐雄风在江南地区的发展进入到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有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而今,铜镜早已失去了“正衣冠”的实用价值,但是,铜镜见证着历史,我们仍然可以以铜镜为镜,通过神交万古,穷览千载,来“知兴替”;铜镜包含着人文,我们可以将身边的人作为一面镜子,把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与对方的优点,虚心向他们学习,取长补短,让自身得到提升,达到“明得失”。在科学技术日就月将、人类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继续弘扬铜镜文化,其意义还是十分重大的。

金属类文物有1990年县城南宋墓出土葫芦形头金簪、莲瓣形金簪头、竹节纹金耳环;1987年水南乡大竹溪村南宋墓出土的银质餐具有竹节纹银羹匙、竹节纹银筷子等。1979年4月,水南乡横山村乌龟山水库建设工地发现南宋古墓,出土龙泉窑青瓷弦纹梅瓶6件、百余斤松香和墓主程大雅的墓志铭1方,经鉴定松香色泽、纯度、折光率均佳,软化点79℃,与现代松香成色简直无异,证明早在南宋时期松阳的松香生产已具相当水准。

唐宋时期,南方青瓷走向成熟,从松阳出土文物中有越窑、龙泉窑、婺州窑、建窑的产品可证明,上述窑口瓷器能体现它们的基本特征。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陶瓷史上,龙泉窑青瓷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个名窑。根据浙江省文物普查资料显示,发现历代龙泉窑址有500多处,分布在浙江南部的龙泉、庆元、景宁、云和、丽水、松阳、遂昌、缙云、武义、青田、永嘉、文成、泰顺等县市,形成一个窑场分布很广的瓷窑体系,制瓷产量之大,工艺技术之高超,并具有它独特的风格。松阳是龙泉窑系之一,与龙泉毗邻,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境内陆续发现一批三国、晋代古墓内出土的青瓷印纹罍、堆塑五联罐、耳杯、碗、钵、水盂等文物,这些产品与越窑、建窑相比,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考古专家认定这是龙泉窑系中的当地产品。龙泉窑兴盛于北宋,衰落于清代中叶,制瓷历史长达1600余年,是中国制瓷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时期,宋代又是国家经济中心南移的最后阶段。松阳在地理位置上靠近闽、赣、皖三省,江西景德镇窑的青白瓷、婺州窑的褐釉瓷、福建建瓯窑的黑釉瓷产品纷纷流向松阳,体现唐风宋韵文化之类的器物很多。馆藏文物最具特色的是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窑青白瓷珍贵文物,其中北宋龙泉窑青釉刻花梅瓶、南宋粉青釉凤耳瓶和青釉弦纹带盖梅瓶等,器形大,造型规整典雅,釉色晶莹如玉,代表了宋代龙泉窑青瓷烧制技术的最高水平。反映松阳地域文化的出土文物还有龙泉窑精品青瓷菊花龟鹤纹粉盒、执壶、碗、熏炉,南宋龙泉窑青釉龙虎瓶、双鱼洗等。

景德镇窑的青白釉瓷器在两宋时期也大放异彩。境内出土不少青白釉瓷器,其中以老城区水牵面弄及城北云岩山脚工业园区出土的青白瓷最为精美,器形有执壶、粉盒、碟、罐、瓶等,胎薄,釉色洁白泛青。其中菊瓣瓷碟底部墨书“辛未叶宅”字样,对研究宋代青白釉瓷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代斗茶之风盛行,位于闽北与松阳相邻的建阳建窑,因产黑釉瓷称著。在器物口沿处留银的工艺在宋代十分流行。松阳出土的部分宋代建窑黑釉盏,器形规整,底足露胎处可见胎体含铁量较少,其中最精美的一件黑釉盏釉色乌亮,兔毫清晰,口沿留有一圈完整的扣银。

除了外来著名瓷窑的产品外,松阳当地也有瓷窑烧制各种日用瓷器。现存最大的窑址是赤寿乡界首村水井岭头,始于唐代,盛于宋代。窑址南北长约80米,东西长约300米,面积24000平方米,地表见有大量瓷片及垫具残片。在山坡断面上可见器物碎片堆积层约1.5米厚,产品主要有碗、瓶、罐、钵、壶等,风格与同时期的婺州窑产品的实用器有些类似。赤寿乡择子山土名瓦窑窟的南朝至宋代窑址,山坡平缓,窑址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约50余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在山脚村道东侧的断面上可见器物碎片堆积层约1米左右厚,该窑址生产的主要产品有瓶、碗、盏、壶、钵、罐等,胎灰灰褐色,釉色青灰,均为素面,窑具为束腰长筒形垫柱。

两宋时期,商品贸易达到巅峰,国家富庶,百业兴盛,除了陶瓷器、青铜器文物外,还有精美的金银器、漆器等。南宋墓出土的金银器有葫芦形金簪、莲瓣形金簪头、竹节纹金耳环等,漆器有素面扣银的漆碗、漆盒、盏托等,造型规整,素净典雅,也有剔犀如意纹漆奁、漆盒,工艺繁复,雍容高贵,代表了宋代漆器多种不同的制作风格。以下例举部分代表性藏品,看松阳的唐风宋韵文化之辉煌。

青釉堆塑五联罐 三国,1994年赤寿乡择子山出土。口径12.7厘米,底径17厘米,通高28.5厘米。中罐为盂口筒腹,周围四个小罐下的条形底粘贴在罐的肩部,把颈和肩分隔成四面,小罐高于盂口,每面堆塑祭奠和奏哀乐的人俑以及祭案等送葬情景,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厚葬习俗。胎灰,施青黄色釉。

青釉印纹罍 三国,1994年赤寿乡择子山出土。口径22.5厘米,底径17厘米,通高34.5厘米。唇口,束颈,上腹鼓,下腹弧收,平底。罍用泥条盘筑法做成,上腹拍印重圈太阳纹,下腹拍印网纹。胎灰,施青黄色釉。

青釉耳杯 三国,1994年西屏镇周坌村出土。口径6~9厘米,底径4.5~5.5厘米,通高2.5厘米。器呈椭圆形,平唇,口沿两侧装一对平耳,弧腹,平底。胎灰黄粗糙,施青褐色釉。

青釉缽 西晋,1984年古市镇东角垄村出土。口径l5.8厘米,底径8.7厘米,通高5.7厘米。敞口,上腹直,下腹敛收,平底内凹。口沿外有一道弦纹,上腹饰网纹,内底微凸周饰双线弦纹。胎质浅灰细腻,施青釉,内底留有泥点痕,说明是叠烧的小件器物。

青釉水盂 西晋,1988年古市镇出土。口径5.3厘米,底径4厘米,通高3.7厘米。敛口,扁圆腹,小平底内凹,口沿外饰双线网纹,上腹饰小方格纹,上下腹间有一圈凹弦纹。胎淡灰色,施青黄釉不透明,胎釉结合不紧密处呈奶白色。

青釉点彩鸡首壶 东晋,1996年松阳县城出土。口径10.6厘米,底径12.0厘米,通高23.5厘米。盘口,直颈,鼓腹,肩部一侧装鸡首流,另一侧装曲形把手(残),暗圈足,造型优美。胎灰白坚硬,施青黄釉。

青釉深腹碗,南朝,1985年古市镇山下阳村出土。口径19厘米,底径8.8厘米,高11厘米。直口,深腹,下腹弧收,饼形底,口沿外刻二道凹弦纹,外底留有泥点痕。胎灰白,施青黄色釉。

青釉四双复系罐 南朝,1987年赤寿砖瓦厂出土。口径9.2,底径7.3,高9.4厘米。敛口,丰肩,扁圆腹,饼形底。肩部装四双复系高于口沿,口颈外周饰弦纹,肩部划有水波纹。胎灰白,施淡青釉,釉层透明,有浮光,开片细密。

青釉双系盘口壶 唐,1985年西屏镇出土。口径4.2厘米,底径4.5厘米,高9.6厘米。盘口,颈上大下小,肩装一对横耳系,深腹,平底。胎灰白,内口及外壁近底处施淡青黄色釉,釉层滋润有浮光,外底留有泥点痕。

青釉玉璧式底碗 唐,1987年水南乡瓦窑头出土,口径14.3厘米,底径5.4厘米,高4.7厘米。敞口,斜腹,玉璧形底矮足。胎灰壁薄,施青釉,釉色淡雅。

青釉刻花碗 北宋,1990年西屏镇出土。口径11.8厘米,底径4.3厘米,高6.8厘米。圆唇,口腹直,近底处往内聚收,圈足。内壁素面,外壁刻饰团花四朵,以水波纹连接,团花内外填蓖纹。胎灰,施深青灰釉。

青釉龟凤纹粉盒 北宋,l986年水南乡桥头村出土。口径12厘米,底径4.7厘米,通高4.4厘米。盖面平,中间微鼓,内刻缠枝菊花,蓖纹作地,盖缘下折成母口。盖内刻飞凤和龟各一,龟昂首翅尾,作爬行状。盒为子口,矮直腹,小平底。盒内有三个小碟,可置粉、黛、硃等化妆品。胎灰白,通体施青釉,子母口和外底无釉,呈淡朱色。

青釉刻花梅瓶 北宋,l977年古市镇出土。口径5.5厘米,底径9.4厘米,高35厘米。翻唇口,颈较高,肩和上腹较丰满,下腹内收成暗圈足。通体纹饰繁密,肩刻双重覆莲,腹部刻缠枝牡丹、蕉叶纹,下腹刻三重仰莲、花草和莲瓣,内填蓖纹。胎灰,施翠青釉,釉层晶莹光洁。造型如此之大的盛酒器,从拉坯成型到光泽透明的施釉,制作工序认真,同时又注重花纹装饰,能和谐地配合器形布局严谨,高雅富贵。

青釉弦纹盖梅瓶 南宋,1979年水南乡横山村南宋庆元元年(1195)墓出土。口径6.5厘米,底径7.1厘米,通高28厘米。直口平唇,肩上部平,腹部瘦长,通体饰凸弦纹,内圈足。盖作覆杯形,又可作酒杯,外壁饰七道凸弦纹。胎灰较厚,外施梅子青厚釉,外底无釉,呈米色,并留有垫饼痕。该纪年墓同时出土6件同类梅瓶(其中4件带盖)和百余斤松香。盖内口缘留有二次施釉的痕迹,它是龙泉窑青瓷由薄釉发展成多次上釉的实物例证,为研究始用厚釉工艺的年代提供了重要资料。

粉青釉凤耳瓶 南宋,1983年县城金山脚出土凤耳、鱼耳2对同类器物。凤耳瓶口径10.3厘米,底径10厘米,高26.7厘米。浅盘口,简形长颈,斜肩,筒腹,暗圈足。颈两侧装凤耳,胎白细腻,内外通体施粉青釉,釉层丰厚如玉,足底无釉,呈朱色。在所见的同类瓶中,如此优美的造型,精良的胎质和厚厚如玉般的粉青釉实属少见,它是龙泉窑青瓷中的稀有珍品,无愧是件国宝。说明当时生产这样的产品,在瓷土开挖、粉碎、淘洗、陈腐、造型设计、成型、配釉、上釉、装窑和烧成等各道工序时都具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充分反映了南宋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

青釉龙虎瓶 南宋,1998年枫坪乡高亭村出土一对青釉龙虎瓶。龙瓶口径6.6厘米,底径6.8厘米,通高23.3厘米。虎瓶口径8.8厘米,底径8.2厘米,通高23厘米。龙虎瓶的盖钮分别是鸡、狗,盖缘展开。龙瓶为直口平唇,肩分上中下三层;虎瓶为小盘口,溜肩,二个瓶的颈与肩部分别堆塑龙和虎,鼓腹,圈足。胎灰白细腻,通体施粉青厚釉。口沿与圈足底部无釉,呈朱色。

婺州窑褐釉福寿龙瓶 南宋,1982年西屏镇七村黄犬山出土2对同类器物。口径3.0厘米,底径7.3厘米,高25.2厘米;盖径7.0厘米,盖高7.5厘米。小瓶口,腹部修长,盖顶塑佛像,肩腹部堆塑舞龙,头尾交接处堆塑“福”“寿”。胎壁粗糙,施酱褐色釉。

建窑黑釉盏 南宋,1985年县城水牵面弄出土2件同类器物。其中扣银兔毫盏口径12.5厘米,底径3.7厘米,高5.0厘米。尖唇,侈口,斜弧腹,圈足。唇口裹银。黑灰色胎。黑釉中局部有兔毫纹,口沿釉薄呈酱褐色,腹下部有凝釉现象。另一兔毫盏口径12.2厘米,底径4.0厘米,高5.8厘米。

景德镇窑青白釉碟 南宋,2003年县城云岩山脚出土6件同类器物。口径10.2厘米,底径4.4厘米,高2.3厘米。圆唇,葵花口外敞,浅腹,平底内凹。胎白细腻,胎体薄如蛋壳。施青白釉,釉色滋润。底部墨书“辛末叶宅”四字。

景德镇窑青白釉粉盒 南宋,2003年县城云岩山脚出土。母口径8.0厘米,子口径6.9厘米,底径5.6厘米,通高5.5厘米。粉盒呈多棱菊瓣形,由盖和盒组成,小巧玲珑,形体饱满。

景德镇窑青白釉瓜棱执壶 南宋,1985年县城水牵面弄出土。口径6.8厘米,底径9.4厘米,通高16.0厘米,盖径7.2厘米。翻唇口,短颈,瓜棱状圆腹,直流微曲,肩部一侧装扁条式曲形把手的顶部有一绳钮与盖缘的绳钮相应,暗圈足,执壶造型优美。胎白坚硬,施青白釉。

漆碗 南宋,2003年县城云岩山脚出土。口径13.2厘米,底径6.6厘米,高7.1厘米。木胎,尖唇,花口,莲瓣状深腹,平底。外口沿扣银宽2厘米,内口沿扣银宽0.4厘米,内壁莲瓣纹呈棱状凸起,外壁棱纹内凹,内髹棕红漆,外髹暗绿漆,釉色光亮。

漆粉盒 南宋,2003年县城云岩山脚出土。通高12.5厘米,木胎,圆形子母口,平底。外壁髹黑漆裹银,内髹棕红漆。

漆奁 南宋,2003年县城云岩山脚出土。通高18.0厘米,直径17.5厘米。木胎,圆形子母口三层,壁呈瓜棱式,平底。通体髹朱漆剔犀如意云纹,高雅富贵。

结语

以史引物,融史于物,人们在感知文物的同时,又能了解文物背后蕴藏的历史,从中受到教育。松阳县博物馆的馆藏文物门类齐全,考据翔实,生动展现了松阳悠久历史和灿烂的唐风宋韵文化。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它充分体现了松阳各时期在政治、经济、商贸、文化及民风习俗等方面的社会发展状况,且每次大的变革都与地域上的迁徙分不开,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出土文物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实物证据,它复原了松阳这幅绵延1800余年的历史画卷,这就是文物的魅力所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09:01 , Processed in 0.05879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