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 马占顺
在幸福养老大课堂的《话说西单》中我在想, 胡同的魅力来自哪里呢?这肯定不会来自裸露在胡同里的土地上,也不会来自每一个晴朗或者阴暗的天空中。这任何一种 文化都是人们创造的。包括文字、语言、诗歌、圣经;包括钻木取火、冶炼、农耕播种等等,都是从人们的劳动开始的。当然胡同的魅力来自劳动。
一句话——是劳动创造了生活,毫无疑问是劳动创造了文化!那么北京 胡同文化肯定就是人们劳动创造的结晶。
这里我想接着西绒线胡同里的故事讲下去。
在西单这儿拆迁之前,西绒线胡同的中部往南、有一条油坊胡同(现在这油坊胡同地名还有,但不是以前的油坊胡同),不仅这油坊胡同里有故事,在这不太宽的胡同里深藏着老北京的瑰宝——雕漆 艺术。在这小小的胡同里竟然还隐藏着北京雕漆厂!
是啊,我查阅了有关资料才恍然大悟:雕漆这门艺术与牙雕、玉雕、景泰蓝同成为中国的“四大国宝”,也是京城的“四大名旦”之一啊!可见这雕漆艺术的价值了吧。
这种 漆器艺术在制作中需要上百道工序,几十人的合作才能完成。这就要把天然漆在胎体上涂抹几十层到几百层,一件作品需要经过制胎、作地、涂漆、画工、 雕刻、作里、磨光等多道工序。最后才是运刀如用笔,雕刻艺人在胎体件上雕刻出一幅精致典雅的艺术作品。
据说北京的雕漆艺术始于明朝永乐年间,到了清代的康熙年间已经很高的水平。当时北京的雕漆就在民间作坊中兴始,其中以“继古斋”最为有名。
记得上学的时候,学校还组织我们到这个雕漆厂参观过。真让我亲眼目睹了大师们在明亮的车间里,在雕漆制作上进行的一道道涂漆、画画、雕刻、磨光等各道工序的环节。我感到艺术大师们那非凡的想象力和惊人的创造力,还有那高超的雕刻手艺,都体现在每一件作品上。
你看那一个小小的雕刻刀,仿佛就是一个个生命的绽放;就如灵光闪现,将这灵气全都凝在矫健的刀影里。
雕刻中的人物那眉眼、鼻梁、微微欲动的嘴唇:作品中还有那富贵的牡丹、洁净的河莲、悦目的秋菊和傲雪的梅花全都被雕刻的栩栩如生。
那次参观看见一位大师戴着老花镜正在一个不大不小的胎瓶上,专心致志地雕刻着什么,我们的到来似乎打搅了他的思路。带队的老师一再提醒着大家不要大声喧哗,可走进这闪耀着艺术之光的神圣殿堂里,同学们激动地心情都难以掩饰,嗓门高大惯了的男生们,似乎被眼前的一件件的作品所惊呆,“请勿打搅”这白底红字对我们不起任何作用,只好略显苍白的静静地贴在白白的墙面上。
一会儿我们站在这位大师跟前,看着他手中不断变换的动作和他不断更换的小刀,一个嘴急的同学就问:“这是雕刻的什么图像?”大师说这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故事。只见那大盘的月亮静静地挂在夜空,透过淡淡的薄云,发出明亮的月光。秋日的大户人家中,贾宝玉在自己的书房里静静地读着书。这会引起人们的连想:在这静夜里,不知主人借着月光是在思念着林妹妹呢?还是......?反正月光早已洒满园中。不久那欲隐欲现,似乎还有半点羞涩的月光在夜懒人静时,显得更美丽了。
这是一棵有几片小叶的兰花草雕刻的图案。兰花的叶子真是又细又长,向四方伸展开来。雕刻大师把这几片叶子雕刻的极其生动,让人感到似乎一阵风儿吹来兰花草就会随风舞动起来。随时都会展现出那柔美的身材!在兰草叶上还有一只大蝈蝈正在鸣叫着,那睁得圆圆的眼睛,好似一位冲锋的勇士。不远处还雕刻着一座高低起伏的小山,小山的侧面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水。大师真是把这草、这虫、这山、这水在不大的花瓶上展现地栩栩如生。
那时虽然到生产的工作室里参观时,我还不懂得什么。但自己心里感到,能为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艺术而高兴,为在身边有这么多的能工巧匠大师们而自豪!
2920年6月2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