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粉青釉凸花 葫芦瓶,高26.9厘米、口径4.7厘米、足径9.2厘米为 南宋时期的生活用品,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此件凸花葫芦瓶通体施粉青釉,瓶身上下部位都堆贴缠枝花卉,纹路凸起处因流釉而显出胎质的白痕,俗称“出筋”。瓶身由两截粘合成上小下大的束腰式葫芦,造型新颖。
龙泉窑粉青釉凸花葫芦瓶
葫芦瓶是南宋后期龙泉窑创新品种之一。这种瓶传世较少,同类器在考古中也有所发现。1972年四川什邡窖藏出土了一件龙泉窑带盖葫芦瓶。此外,1991年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 宋代窖藏中出土有龙泉窑青釉葫芦式注子。这种器型由于葫芦形体与青釉恰当的结合,线条流畅,形象逼真,给人一种清新活泼之感。
龙泉窑因中心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而得名。它是在越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吸取了瓯窑(窑址在今浙江温州)、婺窑(窑址在今浙江金华)的传统风格,经过1200多年时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窑系,统称“龙泉窑”。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宋代六大窑系。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 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龙泉窑釉色苍翠,宋代龙泉窑胎骨白色,釉汁透明,釉色以粉青和梅子青最为著名。 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此时盛行单面刻划花,以刻为主。纹饰多样,有莲花、莲瓣、荷叶、蕉叶、如意等;动物有凤凰、飞雁、游鱼等。
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时期。这时,曾在唐和五代盛极一时的越窑青瓷业已凋零,唯有龙泉青瓷质量显著提高,驰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色就是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并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在我国瓷器史上谱写下光辉的篇章。装饰以刻划花为主,线条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凸起五条直线,碗内刻云纹的较多,也有内划“S”形纹饰的,碗心印阴文“金玉满堂”或“河滨遗范”四字的也较多见。北宋末期浮雕莲瓣纹开始流行,在盘、碗的外壁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莲瓣纹变得短而宽,互相紧靠,瓣中脉线突起。
纵观南宋龙泉窑瓷器,每一件器物都设计精妙,匠心独运,造型端庄秀丽,釉色温润如玉。即使露胎,出筋,也刻意为之,做到一丝不苟,从不经意中见深意。造型与装饰,露胎与釉色,互为关联,自然流畅,妙然天成,表现了一代匠师高超的艺术造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