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匠心
每一位匠人,有怎样一段故事?
中医学院团委橘井·Young声栏目
带你走进
别样的他们
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今日匠心
甘而可
甘而可喜欢将他的人生哲学放到制作
漆器的过程中,相互印证,这让他每日的手工劳作仿佛多了一一份自我禅修的味道。
他看中做事做人的“度”,也看中“温润如王”的信条。
在身边人看来,对待工己的要求极为严苛的甘而可在生活中却举止温和,言行有度,不向人发火也很少着急,
颇有君子之风一正 如他自已标榜的,
打磨自己的性情,也正像打磨一件心爱的漆器一样。
漆器制作的最后步骤,是要在漆面进行
抛光或退光的处理。
抛光又称推光,是通过摩擦让漆面分子在特定温度下重新排列、均匀结膜,反复多遍,直至漆面达到晶莹光润的
效果,然而光芒要温润,触手生温,不能过于刺眼夺目,也并非仅仅罩上一层清漆般的油亮。
“你见过那种用了几十年的木椅扶手处形成厚厚的透明
质感的东西吗?还有从前大户人家门前石狮子的头,被日复一日推过后也会形成那种东西,我们管它叫 ‘包浆’。任何材质经过一定年头的反复使用, 都会形成这样一层厚厚的包浆。我们在抛光时追求的,就是在短时间内,让它以密集,洁净的方式实现类似于包浆效果的晶莹的醇化。”
黄成在《髹饰录》中形容推光要如“玄玉”,退光则要如“乌木”。
最初推光时,甘而可会用棉花蘸取少量的油和抛光粉,代替手指来轻柔地摩擦漆面,因为如果从头到尾直接用手,皮肤恐怕早已不能承受。但是最后的抛光,一定要直接用手。
“唯有手掌的肌肤与经验才能感应漆面推光的温度与频率,进而才能形成细腻、晶莹的表面质感。”
“退光”则是另一些髹饰工艺制作的漆器所需要的,在甘而可看来,要根据制作器物的气质来判断,它到底是要光洁照人,还是要古朴含蓄。
他尝试制作的鹿角砂八棱净瓶,就需要退光的工艺。
他的鹿角砂工艺灵感来自古代做琴,人们在漆灰中加人胞角霜,这是种鹿角热制之后的细颗粒,加入漆中可以使其变得较为松软,适合琴身的发声共鸣,而它呈现在表面的深浅不的褐色颗粒,又显得古朴美观。
甘而可想要达到这样的髹饰效果,又想同时保持漆器的硬度不受损害,多次钻研,最后想出了通过特殊的制作手法来营造鹿角霜感觉的方法。
在鹿角灰中加入辅助颜色的矿物质粉未和极细的金砂,最终达到鹿角霜呈现在漆面的效果,而通过“退光”使得光亮向内收敛,净瓶的色泽就变得更为含蓄沉着。
这是甘而可在制作最拿手的犀皮漆外喜欢进行的尝试之一。
在他看来,一名好的漆器工艺师,必须不拘一格,要对漆的性能了如指掌,对它的各种变化及可能性不断探索。
他尝试用漆的表现力,做出木,瓷、石等材质的感觉,一眼看去可以以假乱真,然而拿到手中,人们就要感叹它,这么这么轻巧,原来是漆器!
每当这时,甘而可就会非常兴奋,在他看来,对别的材质的成功模仿,是对漆器表现力的探索,这出自他对漆器的追求。
“在别人眼中,漆器只是很固定的模式, 但是漆器可以表现的范围应该是更加宽广,更有深度和高度的,这就要靠漆艺家不断探索、尝试、发现,来丰富漆器创造的途径。”
甘而可和他的漆器探索,有时候看起来颇有点冒读器的做法变化多端,全无定论,于是他去尝试各种各样的工艺: 螺钿镶嵌、金银平脱、剔红、剔彩、戗金……并且试图在原有的工艺上改进,创制出凹凸推光、流彩漆等
髹漆工艺。
但是精品漆器的制作,全凭手工,失败率高,产量极低,这种家庭式的手工作坊,产量也就更低。
2009年,甘而可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是对他所选择的路子的肯定。
这种不断的尝试和追求,在甘而可看来,驱动力在于“美”,在于对漆器之“器”的认同,在于它随物赋形、变化万千的魅力,以及自身价值在其中的呈现。
“其实从漆器实用器皿的功能性而言,早在汉代就已被淘汰掉了。它之所以历千余年流传至今,是已经抛除、剥离了功能性,仅仅将价值求诸审美性和艺术性的制造动机。它卖的是‘工’和‘艺’,很可能后者更受重视。”甘菲说。
因为学习考古文博专业,她在收集古典文献资料和艺术设计上参与了不少工作,也让她对父亲从事的这项创作有了更多的认可。
“就是这种脱离了实用性、功能性、必需性的人工制品,才能在时代反反复复的潮流更迭里,不受革新的影响。它只从工艺内部生发和演进,从‘美’的目的出发,不需要追逐社会而保持它自己的节奏。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漆器2000年来承载着中华文明中-部分最雍容华丽的‘无用’。”
读书随想
任何一项技艺,都和人生的道理息息相关。对于甘而可来说是这样,对于我们来说亦是这样。这种如漆器温润光泽般的做人态度和如打磨漆器细致做工般的做事原则是我从漆器制作和甘而可先生那里学到的最有价值的宝物。
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