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 壁画492窟中有一半是音乐题材的壁画,其中许多 乐器已失传。有一种形似 琵琶而非琵琶的乐器,存世仅此一件,那就是收藏在日本正仓院的“五弦”,是唐玄宗赠予日本圣武天皇的“国礼”。
正仓院位于日本奈良东大寺内,建于公元8世纪中期,是用来保管寺内财宝的仓库。圣武天皇死后,光明皇后将其生前所用乐器、玩具和其它珍宝藏于此处。
这把五弦琴被人们称为“ 唐代紫檀嵌螺钿五弦琵琶”,其实,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琵琶不一样。现在所说的琵琶是四弦四柱曲项,而正仓院的这把是五弦五柱直项,弹奏方式也不一样:四弦琵琶是直抱指弹,而“五弦”从敦煌壁画和唐代陶俑可以看出,是横抱于胸前,用拨片拨弹的,明显不是同一种乐器。
“五弦”这种乐器据说是起源于印度,经由丝绸之路的天山北麓传入中国的。也有学者认为,“五弦”源于龟兹(qiū cí,今新疆库车),后传入印度,再由印度传入中国。
《乐府诗集》中对“五弦”曾有这样的描述:
“五弦未详所起,形如琵琶,五弦四隔,孤柱一。合散声五,隔声二十,柱声一,总二十六声,随调应律。”也就是说,“五弦”形如琵琶,可奏26种声音。
“唐代紫檀嵌螺钿五弦琵琶”用料上乘,工艺精湛,是大唐盛世气象和“精工制作”的一个缩影。
除了面板,“唐代紫檀嵌螺钿五弦琵琶”的整个主体都由紫檀木制成。紫檀生长极为缓慢,“非百年不能成材”,木色紫红,沉稳大气,纹理纤细,木质细腻抚之如婴儿肌肤,向来被人们视为木中极品,有“一寸紫檀一寸金”的说法。
中国古代用紫檀制物作器始于唐朝。据说武则天曾经养了一只白鹦鹉叫“雪衣”,十分聪慧,能背下整卷心经,武则天非常喜欢它给造了座“金丝小别墅”(鸟笼)给它住,死后还给它用紫檀造了个小棺材安葬。
“唐代紫檀嵌螺钿五弦琵琶”最令人炫目的是它周身饰满螺钿、玳瑁,这种工艺叫螺钿嵌。
螺钿嵌最早在周代的墓葬中有发现,是以木质或以编织物为胎,外表涂上漆液,再镶上蚌泡。濬县辛村西周暮中曾出土一个漆制圆盒,其边缘镶有数枚蚌泡,这就是螺钿嵌的前身。
螺钿工艺在唐代得了很大发展,在 漆器、木器和铜镜上广泛应用。将螺壳和海贝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者文字等薄片,镶嵌在器物的表面,为求精美,有的还加以浅刻以增加装饰效果。螺钿的"钿"字,即镶嵌装饰之意。
正仓院的这只“唐代紫檀嵌螺钿五弦琵琶”被日本奉为国宝,其珍贵之处不仅在于“世界”仅此一件,还因为它的精美独特,皇家工艺,更见证了一段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