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位于繁华街市的西街门铺“连发锡铺”历史可以追溯至1853年,既是有据可查的
泉州最为古老的一家锡铺,也是目前泉州打锡街锡铺仅存的一家。
■本期执行 赖小玲 庄玮瑜
“锡”是排列在铂金、黄金及银之后的第四种稀有金属,质地温润,熔点低,延长性强,且无味无毒,易于加工并反复利用。锡雕在北方以素为雅,称为素雕;在南方以精雕细琢为美,称为花雕。
现位于繁华街市的西街门铺“连发锡铺”历史可以追溯至1853年,既是有据可查的泉州最为古老的一家锡铺,也是目前泉州打锡街锡铺仅存的一家。
作品《马上封侯》
创作中的杨峰峪
千锤百炼 严师磨
技艺
“以锡造物,一生择一事”的坚持,杨氏锡雕第五代
传承人杨峰峪从10岁起,开始做锡雕手工艺,至今已经55年。据他介绍,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3年),在祖辈杨秀球的张罗下,乘着民间的打锡产业热潮,“连发祖铺”迁址落户于打锡巷(如今的打锡街),并于1895年由其子杨连发主理,更名为“连发锡铺”;历经第三代传人杨条固、第四代传人杨炳坤之手,“连发锡铺”稳步发展,成就锡雕经典;第五代传承人杨峰岩(已故)、杨峰峪兄弟推陈出新,设计出大量创新的锡雕工艺品,备受海内外赞叹。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海丝文化”的兴起,杨氏锡雕技艺传承至今已是第六代(杨曙宏、杨婉红)了。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锡雕技艺是泉州特有的手工艺名片!”南派花雕相比北派素雕,有着更加精巧的工艺美学,风格华丽,突显金银秀色,作品极为富丽堂皇。锡雕技艺的每一道
工序都需要匠人的千锤百炼方可熟练掌握。
杨峰岩(已故)回忆说,父亲杨炳坤对其两个儿子峰岩(已故)、峰峪的要求一直苛刻严格——“刚从事锡雕这门
手艺时,我自己做了个东西塔,父亲看到后觉得我做得不好,还开‘小差’,便用脚踩坏了我的锡铸件,教训我说:‘玉不琢不成器,你不踩不精神’。”在以前,匠人手艺不精是难以生存下去的,杨炳坤用严厉的方式监督孩子磨炼技艺,也教会孩子们生存之道——匠人就是要靠技艺吃饭。
“以前老一辈教孩子都是简单粗暴,‘打锡’那会儿,父亲就拿着小竹子在后面盯着,一偷懒或者做的让他不满意,就是一棍子。”今年65岁的杨峰峪对于父亲在手艺制作上的严厉要求记忆犹新,“都说棍棒出孝子,我们杨家则是棍棒出匠人啊!”得益于父亲的严厉,两兄弟的心性被磨得极好,“没有任何捷径,敲打或雕刻时,要硬功夫,要一圈圈、一点点地锻打,雕刻时用力均匀、密集、紧凑,以形成美丽的云纹。”哪怕面对再烦琐的工序时,他们仍然能不急不躁,一步一个脚印地创作着他们的作品。后来,杨峰岩(已故)和杨峰峪兄弟二人都被评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作品《东西塔》
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杨婉红在传授锡艺
作品《微缩锡雕四大天王》
作品《2020好事发生:属你最有钱》
坚守初心 不忘传承
如今,传统手工业受大环境的影响,整体发展不容乐观。在这样的背景下,杨家匠们经过了两三年的摸索努力与研究开发,找到了全新的方法让非遗锡雕作品更贴近普通大众的“抱团取暖”。所谓的“抱团取暖”,便是将作品与南派各项非遗技艺相融合,在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将小件锡雕作品与“木雕、陶艺、花灯、漆线雕、彩扎及局部的数字化3D打印相结合,制作出创新型仪式感的锡雕作品;这样的尝试性做法已然经受住市场的考验。不仅保留了手工艺人的手工非遗技艺,能大大降低各项材质的消耗成本,还能做到规模式的量化生产,最大的优势还是消费者收到的是一份包含着各项非遗精湛技艺匠人的留世作品。
因为他们担忧这门手艺会失传,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用机器制作的产品过于冰冷,缺乏“人情味”,而纯手工制作出来的产品,注入的汗水和情感更能赋予艺术品温度和灵魂。
历经百年,六代传承,杨家匠人用心谱写了一段“锡源”传奇。诚如杨婉红之女邱靓昕以“锡源”为标题创作的一首诗所写:“刺桐花傍寺,西街留锡迎。烟雨避世间,独牵有缘人。六代淀浮尘,心如止水平。匠艺向古风,传承此中情。”
时代在变,他们的初心却始终如一。俚语里所说的锡匠之苦,在这个家族的荣耀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祖辈赋予他们吃苦的品质,更培育了他们敢于创新的执着追求精神。在漫长的寂寞坚守和一次次自我加压中,他们锻造出一批批精品。
当我们用自制的锡茶壶品味茶韵的芳香时,品味到的更是家的味道。
源于热爱 守护“老手艺”
做锡雕,既枯燥又艰苦,没有爱上这门手艺,想坚持下来是很难的。在闽南有这样一句谚语:“父母真失德,送子去打锡;寒天水中浸,夏天火中迫。”打锡行当的艰苦可见一斑。尽管如此,当儿子杨曙宏选择锡雕手艺时,父亲杨峰岩(已故)很支持。“刚学锡雕那会,父亲在做工时,我就在一旁看,不懂的就请教父亲。”正是父亲的手把手教学,扶持着杨曙宏走上了锡雕之路。
祖辈们对泉州锡雕技艺的那份坚守与热爱,同样在杨婉红的心中种下了艺术的种子,这也为她日后走上锡艺之路奠定了基础。1993年刚刚毕业后的杨婉红考入国企,工作之余,她不忘钻研杨氏家族传统的锡雕技艺。随着长辈们的年纪渐长,加之打锡业外贸市场的萎缩,为了让非遗锡雕技艺在新时代能保有一席之地,也为了更好地延续祖辈们的手艺,2007年杨婉红毅然辞去国企工作,师从六叔杨峰峪,专职学习锡雕技艺。如今,师傅杨峰峪仍坚守在锡雕制作的第一线,默默支持着杨婉红的艺术创作。
仅凭热爱不足以谈传承,在锡艺创作中,每一道工序不仅有严格的操作要求,而且每道工序都是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其中最难的一道工序就是焊接,一旦温度控制失准,容易造成工件塌焊。要想把温度掌控得恰如其分,创造者需要反反复复地锤炼。“我们都是反复地练习,只有这样,祖传的手艺到我这里才不会发生扭曲。”接过前辈们“衣钵”的杨婉红和杨曙宏,在传承的路上不断给自己加压,生怕丢掉了祖辈传下来的手艺。杨峰峪的女儿杨柳菁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进修金属艺术专业,年轻的她,2019年作品《进化》被大英博物馆和纽约的收藏机构收藏。她的志向是将家族的锡雕工艺传播到更多国家,和西方艺术碰撞,获得更多国际上的认可。
锡雕制作工艺步骤
▶▶制作模具
按器物造型要求,分部件逐一进行描绘,由专职模具师在寿山石上进行刻制。
▶▶铸造
先在模具上以松烟薰为分离剂,待锡金属溶解后,用宣纸贴在砖上,用铁勺盛出溶化的锡水,向模具烧铸口浇注,冷却后即成铸件。
▶▶修整
对于铸件的毛刺,要用剪刀、锉刀、刻刀进行修整,锉好角度并进行拉平。
▶▶焊接
焊接是锡雕中难度最大的硬工,尤其是对温度的控制十分重要,一旦温度控制失准,容易造成工件“塌焊”,致使整件作品报废,因此,没有多年经验的工匠不能操作焊工。
▶▶磨光
焊接后的焊痕需经锉刀刈刀,平整后用木贼草和金叶手工磨光,水洗清洁,使锡雕表面更富银亮光泽。
▶▶整形
经过磨光的工件还需进行整形,使上下部件契合紧密,最大工件有四五层,需做到上下垂直,左右对称。
▶▶贴金
整形后,对于工件上的花雕部分,需用银珠和正漆调和,待漆半干之际贴上金箔,使艺术品金银相映,更显典雅。
▶▶装配
以锡雕花灯为例,贴金后还要配上绘图玻璃、角灯、丝穗,这样不仅可让灯光更加柔和,同时也能进一步美化作品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