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髹饰录》中说到
“犀皮谓之西皮,世人误以为犀角之犀,非也。
乃西方马鞍,自黑而丹,自丹而黄,时复改易,五色相叠,
马镫摩擦有凹处,粲成文也,遂以 髹漆仿为之。”
备注:
《髹饰录》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部古代漆艺专著, 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安徽新安平沙黄大成所著。全书分乾、坤两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
中国古代 漆器中的“犀皮”,特指 漆器制作中的一种髹饰工艺。犀皮漆,是当下流行的称谓。北方称之虎皮漆,黄山地区称之为菠萝漆,中日之间一般又严谨的称之为变涂工艺。但格物漆社认同的一种说法是‘心有灵犀’。古人认为犀牛是灵性至极的动物,心有灵犀,就是一种心灵感应。犀皮,就是用色彩去表达和自然之间的心灵感应。
所谓三分在人七分在天,是指除了技艺,空气的温度、湿度都可能对犀皮漆器的纹理产生影响。
因此,每一件犀皮漆器都是全天下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
犀皮 技法的历史
文献中有关“犀皮”漆器的记载,多出现于 唐代晚期,因此很多人认为这种漆工艺的出现不会早于唐代。
但随着安徽省马鞍山市三国时期犀皮鎏金铜扣皮胎漆耳杯的发现,将犀皮漆器出现的时间提早了近600年。
宋元时期,“犀皮”漆器制作技术日臻成熟。
明清时期,“犀皮”工艺发展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清代时利用这种工艺制作的漆器,小至匣盒、大到家具,种类繁多,并被作为贡品进献到皇宫。
在中国众多的漆器品类当中,犀皮漆器是存世量最少的一种漆器,它曾被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赞为漆器之首。
犀皮技法的制作
先用石黄入生漆调成稠漆,涂于器物上,趁漆未干时,用手轻轻的推起以个个小尖,入阴干透后,用红漆,黑漆相间的涂于每个突起的尖顶上,每涂一次阴干,共涂5-6次,然后通体用红黑相髹,少则4-5层多至20-30多层,其后磨平。其效果是围绕一圈圈的漆层,呈向松鳞的花纹。漆调到什么程度最适合打埝,如何打出不同形状的埝,全凭手艺人多年积累的经验。
犀皮漆艺鉴赏
本篇配图均为格物漆社作品
纯天然 大漆(树漆)质地坚硬,但是韧性不足应避免划痕。远离盐、碱等对漆器工艺品有一定损害的东西。避免长时间太阳的暴晒,应放置在阴凉,有一定水分的地方,高档漆器的存放处可常备一碗水,水能养漆。
漆器温润如玉,色彩鲜艳却内敛。与玉性质相似,越把玩质地越温润,可以时不时拿出把玩佩戴,漆器越来越亮,时间长久可以达到铜镜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