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 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 由于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红"、 "剔黑"、 "剔彩"及"剔犀"等不同的名目。 北京雕漆造型古朴庄重, 纹饰精美考究, 色泽光润, 形态典雅, 并有防潮、抗热、 耐酸碱、 不变形、 不变质的特点。 雕漆工艺是中国漆工艺的一个重要门类, 也是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之一。 它 体现了 我国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 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宝。 -- 据明代黄成的《髹饰录》 记载, 这种古老的工艺发源于唐代的四川、云南一带, 但是我们今天还没有见到过唐代的雕漆作品。 宋代是雕漆工艺的发展时期。 "剔红"和"剔犀"都已经出现。 北京故宫 博物院藏有一件精致的剔红传世品《桂花纹剔红盒》 , 日 本圆觉寺也藏有东渡日 本的宋代遗民许子元携去的《醉翁亭图朱锦地剔黑盘》 。 剔犀工艺在宋代已经十分成熟,在江苏武进和山西大同等地的南宋、 金代墓葬中都出土了 为数不少的剔犀器具。 比如, 出土于江苏金坛南宋周墓的《剔犀执镜盒》 便是一件技艺纯熟的作品, 镜盒直径 15. 4 厘米, 长 27 厘米, 木胎, 漆层肥厚, 刀口 圆熟,现藏于常州市博物馆。 出土时, 盒子内 部还有一把执镜, 可见当时, 富 有的人家在日 常生活中已经十分钟情于雕漆制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