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2406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3-10-15 14:05:13 | 查看: 685| 回复: 0
关于干漆夹苎技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干漆夹苎技艺起源于东晋时期的天台山,据史料记载,东晋时期,戴逵父子在天台山一带将民间流传的“干漆夹苎法”工艺用于寺院的佛像制作,制成木雕“干漆夹苎”佛像。这种技艺世代相传,在唐宋时期形成独特手工技法,自立一派,被冠之为“百工之范”,誉为“唐招提派之冠”。

这种独特的装饰技艺,经久不蛀、光泽润亮、不开裂亦不变形。它应用于民间的寿棺制作、祠堂柱梁等外表装饰、寺院的佛像制作,也可用于宫殿、宗教殿堂以及楼阁、匾额等建筑装饰和保护。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和合二仙(贴金)

由于干漆夹苎技艺一直只限于民间工匠的师承相传,口传身教,因此历史上未能形成较大的制作规模。解放以前,由于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民间的干漆夹苎工匠纷纷改行,使得这门工艺处于几乎失传的状况。解放初,只有极少的民间工匠还熟谙此法。

关于技艺传承人汤春甫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52年,汤春甫出生于佛宗道源天台山,十多岁时随华顶寺老艺僧释广弘学习泥心、木心干漆夹苎及金漆造像等技艺后,一直从艺至今。现如今的他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唯一传承人、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漆造像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汤春甫大师

汤春甫跟着当年华顶寺的老艺僧释广弘学习时,每日3时起床,21时下课,他一边照顾师父的起居,一边谨遵师父的教诲学习技艺。这种对佛教而言意义重大的技艺,因为过于繁琐、辛劳,连当年的僧人都不愿意学。而幼年的汤春甫,却用自己的一双巧手、一颗恒心,让释广弘大师没有了遗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汤春甫在采集制作原料

几十年来,汤春甫一直专注于研究濒临失传的干漆夹苎技艺与天然材料的质性关系,对散落在民间的干漆夹苎工艺进行挖掘、整理,将传统的方法加以提炼、创新,终于让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他掌握了该技艺13种天然原材料的采集提炼及使用方法,经过几十年来319次反复试验,总结出该技艺168道工序、48道完整工艺流程。

制作干漆夹苎工艺

原料:中国大漆、桐油、野生麻、苎麻布、古瓦粉、铁灰粉、防火石粉、五彩石粉、火山灰、烟灰、朱砂、铁红、24K足金,共计13种。

工艺流程:雕塑、修造、夹苎、漆苎、披灰、上漆、灰漆、水磨、贴金、砑金、罩金、彩绘等48道工艺流程。技艺工序繁多,每道工艺流程均为手工制作,其中又包含若干道小工序,大小工序达168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今,汤春甫已经成功让这门古老的手艺走出了国门。他创作的50尊中国帝王像先后在新加坡、泰国、中国台湾巡展;219尊中国古代历代名人像,在新加坡展览后,被台湾地区佛教公园收藏;佛教历代祖师像1119尊、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共73尊,赴国外巡展;他还为瑞典诺贝尔博物馆塑造了诺贝尔塑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北京中南海藏的九龙大屏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日本比睿山延历寺收藏的千手观音像

许多惊艳的目光聚集在它们身上,那些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无不赞叹雕像的风姿神韵,更惊叹于匠人的精湛技艺,这项在风雨中飘摇了千年的古老技艺,终于让世人看见了它的独特风华。

匠心精制

艺韵长流

干漆夹苎这一古老的技艺

虽历经岁月的沧桑

但依然充满着无限的魅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11:02 , Processed in 0.05834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