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哥说:马上就到五一劳动节了,框哥在这个节日想到的除了放假,还有劳动的意义。一开始人类劳动只是为了果腹,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的劳动有了更多的审美价值,匠人精神也随之诞生了。匠人一生专注于一件事,因而把自己的作品打造得非常精美。匠人的生命虽然会逝去,但他们的痕迹会留存在作品上。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感受
漆器的制作过程吧。
撰文、摄影:徐剑锋(酣眠)
成都博物馆镇馆之宝,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经穴漆人”。
作为一个十岁孩子的父亲,我没有像大多数家长一样,给孩子报名上各类繁琐的补习班。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他在课业尚未真正繁重之前,多接触一下实践类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位母亲正陪自己的孩子参加
漆器制作体验课程。
不久前,给儿子报名参加了一个成都漆器体验课程,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漆器这门手艺,第一次近距离地观察漆器的制作过程。经过与成都漆器厂的王岳峰厂长的交流,我获准在他们工厂里进行拍摄和采访。于是我开始了新一期的手作拍摄。
闹市大隐一匠人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周克平,70后,扇形盘揩漆
工艺。
在成都市宽窄巷子对面,隐藏着一座爬满蔓藤、大隐于闹市的工厂——成都漆器工艺厂。从1954年建立,1974年改建新楼,90年代顶峰,08年地震,久经岁月,到现在,几十年如一日。漆器工艺厂像是在闹市中修行的匠人,传承着传统漆艺最精妙的技术,饱经风霜,返璞归真,已臻化境。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定制的漆艺熊猫“我想飞”和“蜀风汉韵”,正放置于烘房内荫干。
所谓漆器,是指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萧山跨湖桥文化就已出现了工艺完备的木胎漆弓。而漆器由于工艺复杂,耗时漫长,在古代成为王室贵族的珍宝。
百里千刀一斤漆
白赛雪、红如血、黑似铁
瓦灰加
大漆进行调漆。
漆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并非我们通常说的油漆,而是采割自漆树的天然液体。“白赛雪、红如血、黑似铁”就是形容天然漆从液体状态到氧化干固后色泽由浅到深,最后形成坚固的漆膜的过程。而采割漆,则需要10年以上的漆树才可以。一棵漆树整个生命周期只能割出10公斤的生漆,据说3000棵漆树才能采集一公斤生漆,被称为“百里千刀一斤漆”。
张小波,80后,手镯的
打磨工艺。
而对从事漆器的制作匠人来说,必须要克服一个考验——大漆过敏,也就是在医典《本草纲目》中记载的“漆疮”。一般来说,初次接触漆的人容易过敏,尤其是小孩和妇女,大多数人过敏两三次后,对漆的抵抗力会增加。我就在之后的五次拍摄过程中不小心触碰到了大漆,整整痒了我一周时间。
无物不髹乃大漆
一个好木胎,才能成就一个好漆器
银杏笔筒半
成品,等待上漆打磨。
生漆,有很好的附着性,可以在木胎、陶瓷、金属上进行刷漆工艺。而漆本身就具备粘合性和防腐性,可很长时间保持光亮色彩且不变色。成都漆器工艺厂大多采用木胎来进行刷漆工艺,而木胎的选材多为榉木。榉木木质坚硬而耐水,是做木胎最好的材料。一个好木胎,才能成就一个好漆器。
加固捉缝一裱布
裱布于木胎薄弱易裂之处,以此稳固成型
吃青,即将漆在木胎通体刷一遍,提高木胎稳定性,增强表面的硬度。吃青工艺之后,便是裱布工艺。
严超,90后,使用碗的裱布工艺。
从制胎到髹饰,其工艺复杂繁琐。裱布是传统漆工艺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工艺环节,是胎骨成型的核心所在,关系到作品的成型及稳定。裱布工艺与刮灰工艺相配合,直接影响到漆艺作品的质量,但这完全是漆艺成品表面所看不到的,不被人所注意的。通过裱布所产生的肌理和色彩,形成的形态和支撑,都值得深入探究和遵循。
三涂三刮一上灰
粗中细灰打底,漆器魅力之笔
刮灰
裱布之后进行刮灰工艺,灰分为粗灰,中灰,细灰三种,同生漆调和用于木胎打底。粗灰第一遍,中灰第二遍,细灰第三遍,粗灰和中灰用砂纸,细灰用水砂纸湿磨,打底的优劣决定漆器质量。
“三”不是一个绝对数,刮灰次数,需要看具体的器皿而定,通常器皿越大,稳定性要求越高,刮灰次数要求越高。刮灰之神秘在于成品之后看不见,但又不得偷懒图简便,这也是漆器隐藏的魅力。
一天一夜一道漆
一件漆器,打磨时间的厚度
虞美人花瓶上漆工序
上漆的过程,最是需要耐心。上漆分为底漆,底漆水磨,中漆,中漆水磨;上一道漆,从开始到荫干,最后到干燥,因地方气候的不同,平均约需要一天的时间。而后进行打磨,磨去不平整之处,将高处磨平,磨去棱角和小颗粒,表面光滑之后,进行第二道漆,如此反复。
中漆水磨
底漆水磨
荫干
三漆三磨,看上去枯燥乏味的工序,却是凝结了绝对的专注和细致的手法,打磨的是漆器,也是时间。等待干燥之后,进行下一道工序。
三雕一刻一绝技
成都漆艺特色装饰手法
雕银
成都漆器当代四大装饰手法:“三雕一刻”为雕银丝光、雕花填彩、雕漆隐花、拉刀针刻。而雕银丝光
技艺的施展是在三灰三漆的半成品上,用大漆做粘合剂便于贴上银片雕刻出纹样,再上漆打磨,重新把纹样显露出来。
其中,“雕银丝光”,是成都漆器“三雕一刻”绝技之首。丝光细腻,银光闪烁,栩栩如生,动人心魄。而磨显、丝光、晕彩为“雕银丝光”几十道工艺中的三个步骤。
杨云淇,80后,龙凤首饰盒的晕彩工艺。
磨,是磨漆,磨出漆面下雕刻的纹;丝,是丝光,丝出银箔上想要的图案;晕,是晕彩,用大漆与矿物颜料调和而成,以求晕染出彩漆浓淡不一的韵味。成都漆艺的娴熟运用,让一件普通的漆器便有了非常丰富的装饰手法和富丽典雅的工艺特色。
私人定制的龙凤首饰盒在雕银丝光晕彩之后,再经历双喜扫金粉之后,大约再等待半个月时间将焕然一新在婚礼上使用。
在拍摄过程中,我有幸亲眼目睹了一个使用“雕银丝光”的龙凤首饰盒的诞生。在成都漆器厂匠人们的精心打造下,经过约四个月的时间,并在运用晕彩的技艺之后,原本一个普通漆器龙凤首饰盒因为“雕银丝光”技艺更显灵气飞扬。
轻推慢擦一推光
漆器完成,点睛之笔
荷叶印泥盒半成品,等待上漆打磨。
推光,是以油和面粉在漆器上反复摩擦,让漆面分子重新排列,均匀结膜,使漆器表面光亮如镜,温润如玉。要闪耀又不得刺眼夺目,欲低调却又触手升温,使得漆器光彩照人。
漆艺的传承与创新
赫连伟,90后,虞美人花瓶上漆的工序。
目前在成都漆器厂里的三十多名匠人里,八零后、甚至是九零后已经挑起了漆器技艺传承的大梁,也顺利接过了成都漆艺技艺的接力棒。而正是这些年轻的匠人们,既有着对传统文化工艺的热爱和关注,又有更多的创新想法,让漆器工艺的未来充满希望。
李博,80后,芙蓉书签雕银丝光中的雕银工序。
在与王厂长的交流中得知,早年刚接手漆器厂的时候,原本属于中国漆器的那份的荣誉感尽失。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高峰过后,进展缓慢,在制作技艺和世界影响力的层面上落后他人,已被邻国取而代之。当面对日本的漆器文化,会让人很无奈,但说实话确是技不如人。
周健,70后,虞美人花瓶的揉漆工艺。
我们作为漆器文化的传承人唯一的办法就是静下心来,排除干扰,潜心创作,踏踏实实地从头做起。近些年,随着“工匠精神”被人民尊重认可,手艺人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自然收入也比之前有所提高,大家的从业自信心也就更强了。
王岳峰厂长和漆器厂里的三十多名匠人们,
就是这样的人——成都漆艺的“守艺人”,
坚守着对传统工艺的传承,
坚守这份对漆器的执着和热爱。
凤碗半成品。制作一只凤碗需要三个月的时间。
我惊叹这漆器上面一雕一刻画出来的纹路,一刀刀,一款款,最终形成精致细腻的图案,一层漆接一层漆的覆盖,成年累月地磨下来。他们一生做着同一件事情,即使生命逝去了,留下的痕迹还在。
等待上漆打磨
一个“匠人”用一生的时间,将生命专注在一件事情上,不管是什么,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
漆器厂大隐于闹市里,
等待它的辉煌再度出现,
等待它的热闹在街中传响,
等待它的高贵来到我们身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