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2131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3-10-16 05:03:20 | 查看: 661| 回复: 0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漆的国家,漆与丝一样,是中国人的独特创造。漆这种传递着中国历史文化质感和温度的良美材质,深刻影响了人类日常生活,也是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与北京的景泰蓝、景德镇的瓷器同列“中国工艺三宝”的福州脱胎漆器,相比前两者要受到更少的关注。就算在它的原生地福州,也有许多人并不了解它。它是失传的夹纻技艺的重生,采自天然生漆,加以髹饰技法,集轻盈与瑰丽于一身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脱胎换骨始出来

相传清朝年间,福建漆匠在帮人修补庙里的破旧牌匾时,发现木头虽已腐朽,但是用漆灰麻布做的底坯却完好无损,且很轻。想起这是一门几近失传的技艺,叫“夹纻”,即泥塑成胎,再用漆糊上麻布,经过多次涂漆和阴干后,再取空胎座。于是这门技艺经过改造、创新到了自己做的漆器上,是为脱胎漆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福州脱胎漆器的特点是轻巧、耐用和色彩瑰丽。当年福州沈氏进贡的脱胎菊瓣形朱漆盖碗,就被乾隆皇亲笔题词说“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轻”,说捧这个碗比捧朵菊花还要轻。

因为福州脱胎漆器的原胎多是先用泥土、石膏做成,再贴上夏布。在经过反复的刷漆和阴干后,夏布会变硬变轻。这时工匠再用硬物敲打外壳,里层的胎体会被震落,只剩下轻盈坚固的麻布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漆是一种具有粘性的物质,能防腐耐热,但它容易色变。做脱胎漆器要用产自云贵等地的天然生漆。这些从漆树上刮下来的乳白色液体,接触空气氧化后很容易变干涸,取之不易。大漆不仅具备实用主义特性,还能营造出多姿各异的艺术美感,且因为流动性及可塑性很强,当添入其他一些元素或者转变技艺方式,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惊艳效果。腕表作为可供观时、可增风采、可养品位、可作佳礼的多元文化艺术臻品。

刷漆时每次都要阴干,干透后要填补出现的洞孔,才可以刷下一层漆。空气越湿热,漆干得越快,过了头就会起皱。因此,师傅们说这是看漆的“脸色”干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塑胎到脱胎这个过程,一个半人高的花瓶可能就要花费一个月时间。不仅因为工序复杂,多达几十道至上百道,而且反复阴干刷漆的过程也耗费许多时间与精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最后的髹饰工序是对脱胎漆器的点晴之笔。髹是“以漆漆物”,饰是“以纹装饰”。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法多样,有彩漆晕金、朱漆描金、嵌银上彩、嵌螺甸等多种技法。漆器大多呈棕、黑、红等底色,但福州脱胎漆器却有褐、黄、绿、蓝等丰富色彩,并且会“真金碾泥为色”。黑漆的底色,更能衬出金的富丽,银的晶莹,而且防腐防蚀的漆器能保证颜色经久不变。

瑰宝难寻知心人

脱胎漆器从柔韧的夏布变成坚硬的漆器,是脱胎换骨的蜕变。色彩的瑰丽与材质的坚固,铸就它庄重的气质,而脱胎的工艺让它轻巧,易于携带搬动,可谓是“身轻如燕”。从原料的难取,对漆的把控难度,髹饰技艺的繁复,再到其长时间不变的特性,注定了它一开始就不是普通人能用的器物。以前多是贵族和制佛像使用,也因此不被大众所了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今天人们提起漆器多是复古华丽的器皿,却不知道它曾是喝茶的盖碗、盛果品的盘子这种平常用具。漆器,是因为它耐摔耐磨抗腐的特性才走进生活,装饰作用是后期才出现的。也许是这种误解,让那些用钢模粗制滥造的仿制品大行其道,真正的脱胎漆器反而只能成为博物馆的陈列。

福建漆艺大师录

高秀泉(1889-1962年),福州人,出生于一个普通的手工艺匠人家庭,13岁师从福州市著名的书画艺人陈琴甫、林振桐学习丹青水墨,尤擅工笔山水、花卉及古装人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高秀泉是福州脱胎漆器山水绘画的创始人,也擅长漆器设计创新,对福州脱胎漆器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当代中国漆器名家,其存世作品不多。弟子有黄时中、吴守端等。1962年高秀泉因病逝世,著名画家陈子奋为他写了一幅挽联:“精巧深沉,无愧巨匠;发扬光大,有赖后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沈幼兰(1890-1964年),沈绍安第五代孙,精通脱胎漆器的上色薄料工艺擅长企业经营管理。他1915年开设的兰记漆器店,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公私合营福州脱胎漆器公司(即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的前身),1956年被评为上色艺人,是福州市人大代表、市工商联委员、省政协委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沈忠英(1906-1985年),沈绍安第五代玄孙沈正镐之女,专攻薄料上色,1956年评为上色艺人。先后在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工届人大代表,省妇联第作,省第二届常务执行委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陈端钿(1914-1997)美术大师。早年入福建惠儿院漆工科,师从李芝卿,后在福州美中奇漆器店任漆工,新中国成立后在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工作,擅台花。1956年被评为台花艺人,系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林廷群(1919-1980年),闽侯人。14岁人沈绍安兰记学艺,擅长以夹纻脱胎法制造漆器坯胎及地底工艺。1956年被评为地底艺人,在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工作,1979年轻工部授予工艺美术家称号。

王维韫(1921-2005年)福州人。12岁入沈绍安镐记漆器店学艺,擅泥塑、地底、薄料上色与漆线技艺,新中国成立后在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工作,1956年被评为漆器艺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省第六届人大列席代表、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陈桂官(1936年-),福州人,毕业于福州工艺美术学校。20世纪60年代进修中央工艺王维蕴脱胎荷花瓶美术学院。1983年进入西北大学汉唐工艺研修班深造。福州市级著名艺人、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州市第二脱胎漆器设计室主任。福建省政协委员、中国漆画研究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吴守端(1937年-),女,福州人。1956年福州工艺美术学校第一批学员。1958年调入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跟随高秀泉学习漆艺。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其主要获奖经历有:

1982年,漆画《海案》获福建省第二届漆画优秀奖。

1987年,漆画《紫燕立盘》获福建省工艺美术创作设计展览会优秀奖。

1988年漆画《石斛兰》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孙世浩(1937年一),福州人,1962年毕业于福州工艺美术学校。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其主要获奖经历有:

1986年漆画《云图》、《波漆山水》(与乔十光合作)获全国漆画展二等奖。

1988年漆器《菊花盒》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设计二等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陈天灨,1978年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漆艺专业,1985年进修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漆艺专业委员会理事,福州脱胎漆器行业协会会长,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州脱胎漆器保护基地专业指导教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顾历史,放眼未来,福州脱胎漆器行业乘改革开放的春风,立足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创作和生产出更新、更美、更精的漆艺作品,吸引着越来越多海内外宾客的关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福州这个日新月异的历史文化名城中,福州脱胎漆器这朵艺术奇葩,将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

图文 | 网络

编辑 | 福建海峡传统文化研究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07:33 , Processed in 0.06639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