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1837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3-10-16 22:02:20 | 查看: 513| 回复: 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原创 -

第2208篇

每日更新中

今日

漆知

问:“剔犀与镰仓雕,是同一种技法吗?”

答:“不一样。剔犀是先有一定厚度的漆层,然后在其上雕刻;镰仓雕是先在软木上雕刻,然后髹涂薄漆。”

剔犀/是什么?

剔犀,是漆器中一个特别的品种,属于雕漆的范围。始于晋,流行于宋元,至明盛行。

但它同我们常见的雕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的雕漆作品风格有着很大的差异。题材上相对雕漆其他品种来讲,以云雷文、如意云纹为主,风格简单。这种雕漆工艺在日本称为“屈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北宋 剔犀盆 |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明代黄成所著《髹饰录》中,记载了剔犀制作后呈现的效果:“藏锋清楚,运刀之通法;隐起圆滑,压花之刀法;纤细精致,锦纹之刻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1南宋 犀皮 堆黑屈轮文梅瓶

图2元代 “张成造”剔犀云纹盘 | 故宫博物院藏

图3元代 “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 | 安徽省博物院藏

图4南宋 剔犀三层漆盒 | 福州市博物馆藏

剔犀一般情况下都是两种色漆(多以红黑为主)。髹漆非常耗时,一件剔犀器的漆胎至少要5个红层和5个黑层,每个漆层至少要髹10遍以上,而每髹一遍漆后都需要在湿度、温度良好的无尘环境下自然阴干。因此,光是髹漆一道环节,可能就需要百余天时间。如此反复上漆多达几十次,待到合适的时机,再雕刻出纹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冷知识

据《髹饰录》记载,剔犀有朱面、黑面、紫面;漆层有乌间朱线、三色更叠;花纹有云钩;剔犀法有仰瓦和峻深等。

南宋时不仅上述类型已全具备, 并且一直影响到宋以降至今的剔犀工艺。

正是因为层层的堆积,和颜色的设计,所以会在剔刻的刀口断面处显露出红、黑、黄等有规律的漆层颜色,与犀牛角横断面层层环绕的肌理效果极其相似,故得名“剔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左:犀牛角断层面

右:剔犀器物

而剔犀出名的绝技之一,就是乌间朱线。据《髹饰录》记载,乌间朱线是指刀口断面显露出的四道黑红相间的条纹。仅仅8毫米厚度的漆层,须用“发刷”髹以200次漆,而且需要每40次黑漆和每10次朱漆相互间隔,才能髹出“四黑四红”的乌间朱线!其工序所耗时间之长,可见一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以上都是典型的“乌间朱线”剔犀器物

朱漆呈“线”状,被黑漆所包围

图1堆黑屈轮文大合子

图2 堆黑屈轮文杯

图3堆黑屈轮文合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以上是典型的“三色更叠”剔犀器物

黑漆、朱漆、金漆三色有序的交错

图1南宋堆黑屈轮文长方合子

图2堆黑屈轮文盘

图3细节图

山西大同金墓出土的长方形剔犀奁,木胎黑面,内用褐红色漆, 即《格古要论》所说的胶枣儿色。通身浅剔凸起香草纹,婉转缠绕,乌间朱线, 是迄今所见宋金时期最大的剔犀漆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因为剔犀制作周期长,且所需大漆数量巨大,造价高昂,所以宋时多为小器物为主

此件为山西大同金墓出土的长方形剔犀奁

为什么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剔犀少有翘皮、断纹,较之素髹漆器,大多保存的“相对完好”呢?

答案只有一个:厚!

我们都知道,剔犀的本质其实就是在器物上,层层髹漆,髹的越厚,雕出的纹饰立体感就越强,除此之外,漆层越厚,还会有什么“隐藏福利”呢?

首先,充分的厚度使它能承受时间的考验,变得耐磨耐腐、防水防潮;其次,漆膜所形成的“漆光”更为温润,且随着时间的沉淀,愈发厚重英朗、大气不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堆朱屈轮文天目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元堆朱屈轮文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南宋堆朱梅花文合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南宋堆黑屈轮文合子

剔犀的流行,还影响到了瓷器纹饰的发展。在玫茵堂的图录里,就收藏了4件仿漆器剔犀风格的陶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元 莆田窑 褐釉刻剔犀纹瓶|玫茵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左南宋-元 泉州窑 褐釉刻剔犀纹罐 |玫茵堂

中南宋-元 泉州窑 褐釉刻剔犀纹罐|玫茵堂

右南宋-元 莆田窑 褐釉刻剔犀纹罐|玫茵堂

在它们的身上,我们能够明确地找到这种通过剔刻来体现线条纹饰、颜色深浅对比的艺术效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宋代陶瓷和漆器质感对比

不仅如此,剔犀还影响到了吉州窑——吉州窑剔犀纹器物。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一下,吉州窑的剔犀纹瓷器,跟上述福建窑口的陶瓷不同,吉州窑只发现了在釉面绘画剔犀纹饰的器物(这在吉州窑中也属于名贵种类),其制作方法是在施好黑釉的釉面上,用笔绘上“剔犀”的纹路,入窑烧制而成;而福建窑口则是直接在胎体上刻出剔犀纹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南宋 吉州窑黑釉屈轮文瓶 东京国立博物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南宋 吉州窑 黑釉屈轮文天目碗 白鹤美术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肉庄 ROSE节展品 南宋 剔犀纹盏

那么,雕漆(剔犀)对日本漆器,有形成一定的影响吗?

答案是一定的。日本的镰仓雕、俱利雕,就是借鉴于我国的雕漆制作方式。宋末雕漆器已输入日本,镰仓雕就是在庆派佛师与宋风文化互相影响下产生的,算是雕漆的“简化版”,其直接在木材上雕刻,再髹涂薄漆,能达到与宋代雕漆真假难辨的程度。

写在最后

目前中国市场上以“朱涂”(木雕髹红漆)和“印锦”(模板压印) 技术仿制雕漆出售,而日本的“镰仓雕”被认定为国家重要文化无形财产加以保护,并一直以传统的方式和材料生产。不禁让人唏嘘!

参考文献:

《中国雕漆简史》

《中国古代漆器鉴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漆器知识 快速通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07:43 , Processed in 0.05104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