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王沪宁会见中国侨商联合会
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代表》
在这些接受会见的代表中
有一位是我们 天台人
他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
副会长汤春甫
传承工艺
“天台山干漆夹苎 技艺,是你读一遍可能就会忘记并且有些拗口的词语,但是用这个技艺镌刻出来的 雕像,却可以留存上千余年。”汤春甫跟记者介绍说,“比较著名的是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鉴真大师坐像,至今已有1340多年历史。”至今仍炉火纯青,成为日本最珍贵的国宝。塑像由跟随鉴真东渡的天台山开元寺艺僧思托所创作,是他将干漆夹苎技艺带到日本。
1999年,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北京举办了一次规模大,场面宏伟的全国工艺美术“世纪杯”大展,汤春甫采用“干漆夹苎技艺”所做的“千手观音雕像”荣获了九块金奖之首的最高荣誉。 故宫博物院专家组反复论证研讨,最终将这一雕像破格收录,这也是故宫博物院100多年来首次收藏现代制作的雕像。“当时有人出360万元买这尊雕像,我本来已经许诺卖出去了,但没想到故宫博物院要收藏,我十分激动,觉得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整个天台山的父老乡亲都为之骄傲,于是我付了3.6万元的违约费给对方。”说到这,汤春甫充满了自豪感。“虽然我们的作品是当代的,是新的,但这门手工技艺有1600年的悠久历史,是值得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的。”
走向世界
1976年,汤春甫得到机会赴南洋工作。在异国他乡,他每天坚持工作16个小时以上,有很多次累得躺下去就起不来。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拼命工作?他说:“我的祖国我的家乡都还很贫穷,我现在年轻应该多挣点钱,可以回祖国家乡为建设添砖加瓦。”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打工期间,汤春甫接触到很多华人、特别是华侨的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的祖国历史与文化。汤春甫认为,炎黄子孙后代不管身在何处,哪怕是天涯海角,都要凝聚力量,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故乡,更不能忘掉自己的根。爱国就是“天道”。从那时开始,汤春甫决定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发挥自身技艺,展示5000年中华文化,创作能够代表中华历代文明史,有凝聚民族精神灵魂的作品。为此,他决定创作有代表性的历代杰出人物塑像。他多次 回国,聘请中国浙江古籍专家余子安先生、国画大师郭春田、王德惠教授,以历史资料为依据,将人物素描画出来,再反复论证修改。经过八年的准备,于1985年春天正式开工制作比真人大20%的肖像大型雕塑。
早在东晋年间,“干漆夹苎技艺”就在天台山民间得到应用,经历代工匠不断努力,技艺逐渐成熟。干漆夹苎技艺也用于宫殿、庙宇建筑物的装饰、保护以及民间器具制作等,具有经久不蛀、光泽润亮,不开裂、不变形、防酸、防碱、防风化等特点,作品能保存千年以上仍炉火纯青。其用于两种造像为主,以木心干漆夹苎、泥心干漆夹苎为例,一尊真人大小的塑像须一年时间完工。后一种去其泥而空心,这种干漆夹苎技艺制作的造像历史以来属珍品,近代称为“国之瑰宝”。
海外创业回国,育人传承创新
1993年,汤春甫回国创业,一切从零开始。在他的家乡天台山建设60余亩的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陈列我国重要人物雕像,建设大大小小的文化纪念馆,培养“干漆夹苎”手工技艺传承人,五批共36人都成为工艺美术师,其中一名省级大师,五名市级大师。师父和弟子们一起修复破坏的建筑,出口塑像,开发旅游业,举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等等。
“
“要学艺,先做人,没有爱国主义情怀,就不是艺术大家,而仅仅是个手艺匠人。大家要德艺双馨,德为先,所以,要先学会做人,再去做事。”
”
汤春甫用自身的经历诠释着他作为一位艺术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回国创业,不为个人财富,而是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