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2406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3-10-17 09:01:33 | 查看: 489| 回复: 0
在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史上,天然漆的利用,最初应是用于生产工具的粘连、加固,然后才发展到漆制的日用品和工艺品的制作。

1960年前后,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在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以棕红色为主的彩绘陶器,从上面可以观察到彩绘的原料十分像漆。经过研究比对后基本可确认早期的漆器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漆的国家。经过长期的实践,把漆器制造发展成为一种专门工艺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商周时期

1928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阳西北岗殷墟大墓中发现雕花木器印在土上的朱色花纹,称曰“花土”。木质已朽,花纹则清晰绚丽,其间还镶有蚌壳、蚌泡、磨琢过的玉石、松石等。花土究竟是由深色木器还是漆木器印成,当时尚无定论。1974年在湖北黄陂县发现早于殷墟的商代盘龙城遗址,出土雕花涂朱木椁板朽痕,与殷墟“花土”相似。1973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发现漆器残片,制作形态与“花土”更为相似,使人相信“花土”就是由漆木器印成的。

1973年河北台西村商代遗址发现漆器残片(网络图片)

台西村发现的漆器残片,原来是盘还是盒,尚能依稀辨认,朱地黑纹,绘有饕餮纹、夔纹、雷纹、蕉叶纹等。有的还镶嵌着不同形状的松石。这是一次重要的发现,使我们看到了技法复杂、有高度文饰的无可置疑的商代漆器。更使人惊异的是墓中还发现了一具圆盒的朽痕,其中有“半圆形的金饰片,厚约0.1厘米,正面阴刻云雷纹,显然是原来贴在漆器上的金箔片”。由此可见汉代流行的嵌贴金银箔花纹漆器,以及到唐代更成为重要品种的“金银平脱”,都可远溯到商代。

战国时期

战国在漆工史上是一个有重大发展和极为繁盛的时期,并一直延续到了西汉。这一时期漆类器物品种大增。生活各方面所需,无不用漆器,许多品种是前所未有的,比如饮食类的耳杯、豆、樽、盘、壶、勺等;日用器皿盒、匣、枕、床、几、案、箱等;乐器编钟架、鼓、琴、瑟、笙、笛等;兵器类的甲、弓、弩、箭、盾等;甚至交通工具以及丧葬用具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战国时期 圆漆盒-测绘图(网络图片)

随着品种的丰富,漆器的产量在战国时期也大量增加,同时漆器的胎骨制作发展也呈多样化。除木胎之外,还有夹纻胎、皮胎和竹胎。精美的高浮雕、透雕和圆雕也用来作漆器胎骨,这是雕刻艺术和漆工艺术的结合。战国时期漆器装饰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首先是用色比过去大为丰富,彩绘漆器如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小瑟,至少用了鲜红、暗红、浅黄、黄、褐、绿、蓝、白、金等九种颜色。花纹的精美生动也是战国漆器的又一个重大成就,它可分为图案与绘画两大类。前者以云、雷、龙、凤纹及其变体为主,飘逸轻盈,灵活多变;空间的处理,或全面铺陈,或边缘延续等等,皆可成章。

汉代

西汉漆器产量之多、规模之大、传播之广又远超过战国时期。西汉漆器上承战国,有些器物十分相似,有的形制、技法则为战国所未见,具有汉代的特色。就器形而言,这时期的漆器大小具备,新颖精巧。

髹饰技巧方面,战国时期已存在的针划花纹在汉代已十分流行,并发展到在针划纹中加朱漆或彩笔勾点等新颖的技法。湖北光化西汉墓出土的漆卮,在鸟兽云气的针划纹中更填进了金彩,使花纹更加灿烂生辉。可见流行于后世之宋、元两代的“戗金”漆器,在西汉时已出现了。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漆器之一(网络图片)

堆漆,是指用漆或油调灰堆出花纹。从马王堆墓中出土的数件漆器具中我们可知,堆漆是西汉漆工的一种新兴装饰技法。漆器上贴金箔花片,商代已有。不过镂刻精细,形象生动,与金、银扣、箍,彩绘描漆相结合,成为一种异常华丽的漆器,则要到西汉中期才开始流行。

西汉以后的漆器,只有扬州一带的东汉早期墓中出土的比较精美,此后出土漆器不仅数量大减,质量也有所下降,而陶器逐渐在殉葬物中占主要地位。

唐代

唐代文明高跻当时世界高峰。但目前我们所能见到产于唐代的漆器,无论从品种还是数量上,都并未如预期一般的丰富。

唐制七弦琴有一定数量的传世。标准的漆色为紫褐色,即所谓“栗壳色”。木胎上有较厚的漆灰,并调入鹿角沙屑,闪烁可见。由于胎骨及漆层不断涨缩,年久琴身出现裂痕,这就是所谓的“断纹”。有断纹的古琴,声音更加松透优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日本京都正仓院藏金银平脱琴(网络图片)

唐代最华丽而又最盛行的一种漆器叫“平脱”,它上承汉代嵌金银箔花纹漆器而镂刻堑造得更加精美。当时平脱发展到如此高超水平,与金银器工艺的发展有关。有一种说法,当时在漆器制作时或已存在两种工艺的的分工:平脱花片由金工镂刻;然后再由漆工往漆器上嵌贴。现藏于日本京都正仓院的金银平脱琴,正是这种精美漆器的代表作之一。

不同于往往分一次或少数几次使用一色稠漆或漆灰制成的堆漆,雕漆则需要经过多层一色或不同色漆的积累,少则几十层,多则逾百层,待达到需要的厚度再进行雕刻制作。雕漆要比堆漆用料多,且技法复杂,对工匠的技术要求也颇高。明代名漆工黄成、杨明在《髹饰录》中都讲到唐代的剔红(雕漆的一种),推崇其“古拙可赏”和“刀法快利,非后人所能及……与宋元以来之剔法大异”。

唐时已有的另一种漆器称作“犀皮”,又或“西皮”、“犀毗”。晚唐时期赵璘《因话录》中说:“西方马鞯,自黑而丹,自丹而黄,时复改易,五色相叠,马蹬摩擦有凹处粲然成文,遂以髹器仿之”(马鞯的粲然成文,是由于长期的摩擦而露出多层色漆的断面,处于无心,不是故意做出来的。而犀皮花纹则是有心去效仿那种无心形成的花纹。在平面上效仿的方法就是先在漆面上作出高低不平的地子,上各种色漆多层,左后磨平,于是就出现了类似马鞯那样的花纹。)

宋代

到了宋代,河北的定州,湖北的襄阳,江苏的江宁,浙江的杭州、温州都是生产漆器的中心。南渡偏安后,更促进了杭州、温州手工业的发展。

宋代最流行的是一色漆器。两宋一色漆器差别不大,器物有碗、盘、碟、钵、盒等五种形制,色以纯黑最多,紫色、朱红次之,间有表里异色的,但都无文饰。除了上承唐代的堆漆外,宋代漆器另一重要的品种就是嵌螺钿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66年苏州瑞光寺塔发现黑漆经函外函(网络图片)

苏州瑞光寺塔发现的黑漆经函,花鸟纹用贝片嵌成,使我们看到五代、宋初时期的厚螺钿做法。“螺钿古者厚而今者薄”,早期的薄螺钿发现于元朝的考古发现。不过从有关文献记载来看,南宋时便已有了薄螺钿而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据周密《癸辛杂识·钿屏十事》记载:“王橚,字茂悦,号会溪。初知郴州,就除福建市舶。其归也,为螺钿桌面屏风十副,图贾相盛事十项,各系之以赞以献之,贾大喜,每燕客必设于堂焉”。桌面屏风是陈置在桌案上的小型屏风。从贾似道事迹图标题来看,可知有许多人物行列,宫殿楼阁,山水风景,乃至战争场面,而且还有赞颂文字,这是厚螺钿无法嵌出来的,只有精细如图画的薄螺钿才行。

元代

在元代统治中国的八九十年中,江南一带破坏最轻,工、农业发展始终未停顿,是全国最繁荣富庶的地区。嘉兴成为生产漆器的重要中心,名匠辈出。元代漆器品种丰富,传世实物数量相当且水平颇高的是螺钿、戗金和雕漆。

传世的元代螺钿及戗金漆器现存于日本藏家处,且有证可考的约数十件,其中1977年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东洋的漆工艺”展出的就有十数件戗金漆器。在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的当属雕漆。

雕漆依据其所雕漆色的不同,分为剔红、剔黑、剔黄、剔绿、剔犀等若干品种,而元代雕漆中只有剔红、剔黑、剔犀三个品种,其中又以剔红最多,下幅拍品元代黑漆剔犀盏托工艺复杂,文饰精美,实属传世的极罕精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北京诚轩2007年春季拍卖会第168号拍品

元 剔犀黑漆云纹大盏托

20.7cm. Diam.

《诚轩拍卖十周年精品图录》,2015年11月,第248页

成交价(人民币):990,000

伴随着元代的结束,漆工艺史迎来了一个意义重大的时代——明清两代。

参阅《中国古代漆器》 王世襄编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6 10:59 , Processed in 0.06994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