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快速发展的
阳江漆器业
在
海上丝绸之路中,阳江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阳江漆器业所用的安南天然
大漆原料可以通过海运获得,跟陆路靠人力千里搬运比较,原料获取的难度以及成本都大大下降;同时销售市场得到扩展。这都使得阳江漆器业可以降低成本,扩张产能,大大刺激了漆器业的发展。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带动了阳江
造船业的兴旺,由于船需
髹漆才能防腐防潮,造船业的兴旺也大大促进了漆业的发展。
广东阳江乃至全华南地区,属亚热带湿热的海洋气候,阳江地区尤为高温多雨,易潮易霉易虫蛀,《隋书》记载,隋朝皇帝曾“赐夫人物五千段……皇后以首饰及宴服一袭赐之”。冼夫人感念皇恩,为了保护御赐之物,以为后世千秋垂范,冼夫人“并盛于金箧”,“每岁时会,皆陈于庭,以示子孙”。这里提到的金箧,就是阳江早期的描金漆皮箱。使用描金漆皮箱盛入皇上御赐之物品,历经梁、陈、隋三代,经年不坏,常年如新。由于阳江漆皮箱色泽光滑可爱,防潮防霉防虫蛀,功效卓越,保存衣物完好无损,数百年如新,作为一种高档的奢侈品很受人们欢迎【图3】。
故宫古漆器研究专家王世襄先生在他的名著《髹饰录解说》中引述阳江县志称“所制漆皮箱、漆皮枕、漆皮盒、漆皮椅俱极精良,驰名京省远及外洋”。传说清道光年间,有一个外国商人购得一批阳江漆皮箱,内装贵重物品,乘船回国,不料船在海上沉没。几年后,这个商人偶然在海边拾获自己的一只皮箱。抹干后,外表光滑如故。揭开一看,不由得惊诧不已:箱里一点水渍也没有!这个商人不但逢人便夸,还写文章在报上发表。于是阳江漆器驰名中外。
【建材网】阳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中转站,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促进了阳江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在使得造船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的同时,大大带动了阳江漆器业的发展,使得阳江漆器行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与繁荣。
一、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阳江
海上丝绸之路指的是连结东西方的海上通道,是沟通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通道。是为区别以骆驼、马匹、车辆为主要运输工具的陆路丝绸之路的专有名词。从航线方向划分,有通过朝鲜半岛和日本国的“东海上丝绸之路”,又有通过南海、印度洋沿岸诸国和地区的“南海上丝绸之路”。一般情况指的都是南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较早产生于汉代,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指出:"……从中国乘船到缅甸的海路交通早在西汉已开辟.……那时海上交通的重要都会是番禺(今广州),船舶的出发点则是合浦郡的徐闻县."。
《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唐《元和郡县图志》:"汉置左右侯官在徐闻县南七里,积货物于此,备其所求以交易有利,故谚曰:欲拔贫,诣徐闻"。都提到徐闻是当时海上贸易的出口港.
阳江,古称高凉,属南海郡。按当时的航海技术,从徐闻到"己程不"国(今斯里兰卡)大约要一年多,那么,从"交通的重要都会番禺(今广州)"到"船舶的出发点"徐闻呢,至少也要10天到半个月,广州至徐闻海上航线,不管怎样走,位于广州与徐闻中间的阳江都是船只的必经之路,是补充给养的补给港和货物中转的中转港。
据《梁书·王僧儒传》载:“……,天监初,……为南海太守,郡常有高凉生口,及海舶每岁数至,外国贾人以通货易”。可以说自公元前111年,阳江港就是海上交通要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中转港【1】。
到了唐,宋以后中国造船技术高度发展。船大可经风浪,加之有罗盘针,中国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商船便经常往来于南洋和印度洋之间,频繁地进行航海贸易,中国的丝帛,瓷器,陶器,铜器,铁器,漆器,铜钱,茶叶,药品及棉布等输出到欧亚非,换回珠宝和香料等奢侈品。近年在阳江海域“南海1号”古沉船的考古发掘更证明了唐宋时期阳江海上贸易之盛。元朝时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是由"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又由"海上丝绸之路"返回本国的,他的游记里记载了沿途南洋和印度洋海上的许多"香料之岛"。
阳江是中国古代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必经的重要港口。1979年,在阳江江城镇附近钓月村发现汉代古钱10000余枚【2】。在一个地方同时发现这么多古钱币,这也是全国少见的,这证明早在汉代江城镇已经是南粤的经济中心了。历朝都把阳江列为海上重镇。《旧唐书》记载:唐玄宗21年置岭南王府经略练,(治在南海郡)管兵15400,统经略军(驻南海郡内)管兵54000人,清海军(驻恩城内)管兵3000人。康熙24年(1685)在石觉头设税关。明代大航海家、三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曾经在阳江大澳设补给站。阳江大澳与广州“十三行”相列,民间称“十三行尾”。宋古代沉船“南海一号”就发现于阳江大澳港海域。南海一号在阳江发现,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在阳江等等诸多事实也足见阳江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1/4 记录数:4 1 2 3 4 下一页 末页
二、繁华的古阳江港
由于阳江是海上丝绸之路船只的必经之路,因此阳江古代的造船业十分发达。现在阳江许多地方还有船坞的遗迹,而它的工艺和在广州原市文化局地下挖掘出的船坞是一样的。尽管后来因为地理和历史的关系,造船工业已北移到了上海、广州等沿海大城市,但直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阳江县还有造船厂40多家【3】。
船常年累月泡在水里,风风雨雨的,很容易腐烂,因此需要涂上一层防腐油料,较早的防腐层是涂上桐油。随着对防腐涂料的精益求精,造船业的发达促进了漆器业的发展。
阳江海岸绵长曲折,港湾甚多,清中期东平大澳已成为中国南方较大的渔场,渔货交易十分分活跃,商贾云集阳江,是当时富甲一方的商贸之地,至今阳江大澳刚还保留着昔日的广州会馆,那时阳江四大渔港已是繁华花柳地,风流富贵乡,阳江民谣唱曰“大澳赚钱大澳花,到了东平无归家,去到闸坡犹是好,千其无好去沙扒”。繁荣的阳江商贸促进了阳江漆器工艺的发展,以金花漆盒较负盛名。
到了清中期广州成为中国较大的对外经商口岸,广东阳江滨临南海,海运十分发达,从阳江傍晚装船,次日早晨便可以抵达广州,便捷的海运交通使得阳江的货运发达,市场空前活跃【图1】,在清末的阳江,洋行林立【图2】,更是阳江漆器的销售渠道畅通,使得阳江漆器行业有了扩充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