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像种子,
沿着城市的脉络生根发芽,
借天真与好奇,
向创意背后那些具体的人请教。
“
成都创造”,生猛剽悍且不断涌现,在全国蔓延开来,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些创造的背后,离不开人、方法、洞察以及城市生态,我们将之形而上为“灵感”。为追寻灵感之光,捕捉动人光年,YOU成都携手创意人冯伟、万物FM联合创制,打造全新「灵感成都」播客栏目,共计16期,从现代时尚、音乐艺术、传媒影视、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八大文化创意行业展开灵感的碰撞,打开一座城市缓缓流动的妙想生活。
「灵感成都」播客栏目
首发于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小宇宙等线上平台。
这是「灵感成都」的第3期
节目。
如果时间倒流,我们走在街上会不会再看见:
手持竹琴的艺人敲击着琴筒,同时,另一只手打着简板,用四川方言悠悠婉转地唱着。棕编匠人将熏蒸、漂白、晾晒好的棕丝捏于指尖,翻折等距排列交叉成菱形。转角处,熔化的糖稀被一支勺子舀了起来,师傅不张扬不吆喝双手舞动起来,蝴蝶、花篮、腾龙显于大大理石案板之上……还有川剧、蜀绣、蜀锦、成都银花丝等等,没能在这里一一道尽。
时代巨浪袭来,科技日新月异,这些传统文化与
手艺无不曾面临衰退,甚至灭失的境况,
漆器也不例外。
·「2021成都生活美学大赏」曾在成都漆器厂举办
在这里说到漆器,不能不提到成都漆器厂。1954年,成都漆器厂建厂;1975年,易址蜀华街;上世纪80年代,迎来发展的高峰期。1995年至2000年,遭遇停产,人去艺绝,几乎命悬一线。
2006年,成都漆器厂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经历了改制等几番周折,延续着商周开始的古蜀漆艺的“成都漆艺”四字得以传承。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推广,在经历了初期阶段的抢救和保护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在逐步兴起,这激发了大众前所未有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和发展。而成都漆器厂作为成都“非遗”的代表之一,是如何驱动这座60年的老厂不断变动创新的?
·TATA x 成都漆器厂跨界合作,图源/TATA他她品牌
我们请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尹利萍,以及成都漆器厂负责人王岳峰一起聊聊传承和创新。
本期灵感嘉宾
尹利萍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王岳峰
成都漆器厂负责人
冯伟
创意人,平演品牌创始人。冯伟将作为「灵感成都」播客第一季的嘉宾主持人陪伴大家。
本期节目,你会听到
02:16
非遗的前一个阶段是抢救和保护,第二个阶段是传承和创新
·成都漆器厂,摄影/李果
05:38
既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又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09:07
影响漆器市场发展的阻力是什么?
10:44
日本的漆器普及有什么启示?
13:40
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空前喜欢,成都漆器厂2/3员工都是“80后”“90后”
16:26
国大师的手艺传承之路
27:14
漆可以跟各种材料组合的包容性,决定了想象空间
29:14
手工最迷人的地方是赋予它新的生命
32:52
漆器和各大品牌的跨界思考
36:34
创新有多酷就有多难
38:33
一环内,一座60年老厂即将原址再造一座新的活态工厂
灵感精选
Q1:
虽然我们谈论“非遗”已经很多年了,对大众来讲还是不够了解,因为这个概念囊括范围广泛,包括传统手艺、表演、小吃等。那么,“非遗”到底是什么?
王岳峰:说到“非遗”,要从8年前再往前追8年。我在2014年接手成都漆器厂,而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06年公布,成都漆器厂在尹利萍老师他们这一代人手上有幸入选第一批名录。
在整个过程中,从“非遗”自己的工作角度来讲,有抢救保护和创新传承的两个阶段。前面一个阶段都是抢救和保护,后面是传承创新。
·成都漆器厂与明月远家合作的《
髹漆与共》成都漆艺展
“非遗”,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里边最核心的三个东西:首先它是文化的,有人参与进去的,不是纯自然的。跟人、历史和社会、社区和群体有关,才叫文化。
第二个,它是遗产,它不是当下的,它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就是谁的老祖宗留,谁负责守,这是遗产的一个根本。
第三个,就是刚才提到的“世界文化遗产”不一样。虽然“世界文化遗产”概念先出来,其实说的是传统概念里面的文物、文献、遗址,这是有物质载体的、有空间的、有实物的,但是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东西是跟着人走的,在传统音乐和传统戏剧里面,包括提到的川剧、京剧,这些都是跟着人走的,却又属于文化和遗产概念的范围内,所以,就叫做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Q2:
影响漆器的普及,阻力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的近邻日本在漆器的发展相对更好?
王岳峰:第一个有点小贵。材料贵、工艺贵,生产规模导致它经济性不够好,成本费用结构刚性没有优势。
第二个不够好看,很多朋友会惊讶于漆器的精美,可是当我们带着日常生活的一些审美要求时,又会觉得它颜色偏沉,总是那么亮,好像跟当下的审美倾向没有那么搭。我们允许、接受在博物馆和美术馆里看见漆器,回到日常又会想把它搁家里的哪个地方。
第三个,不够好用。作为消费者我们是希望漆器再好看再贵,平时能用得着,说得俗气点摊销一下它的使用成本,漆器是不够的。
这是我们听到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三个说法。但是,我个人认为它不是因为价格、审美、功能这几个因素导致发展受到阻碍。
尹利萍:我觉得,漆器作为民族的一种文化慢慢传承下来的。日本对漆器的使用更普及化,漆器不是只能在所谓“中高产阶级”使用,老百姓天然接受。
日本的每一个家庭几乎都有漆器。日本传统文化里,比如重要的节日,家里必须把漆器拿出来使用。这样大家不需要引导,就会在生活里自然地使用,这也是一个民族习惯。同时,每一年日本会举办日本传统工艺展、日展、日本生活美学展,这三大展览几乎没有断过。
我也认为王岳峰厂长说得非常有道理。想让漆器回归我们的生活,就要把价格贵、不好看、不够好用这几个问题解决了,漆器才能回到过去的辉煌。
Q3:
在国内做漆器工作的人员们普遍是什么样的年龄状态?他们的工作主要偏向哪方面?
尹利萍: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不多了。开始很多不知道漆器,一旦知道、了解了就没有不喜欢的,从事漆器行业的人也是同样。只要从事了几年行业工作会觉得舍不得,所以说,老一辈的内心肯定还是因为一种情怀在扛,随着时代发展,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少。
·创作中的尹利萍
在年轻人里,主要是一些年轻的艺术家们,他们想做一些尝试。比如原来学设计的,他们很想在漆器设计上开辟一条新路,他们的眼光、造型能力、对于时代潮流的把握,我都还是比较看好。
·TATA x 成都漆器厂跨界合作,图源/TATA他她品牌
只不过我希望这样的力量多一点,这样的人群多一点,它能够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就好了。
王岳峰:对,尹老师是“50后”,我是“70后”,我们属于厂里的少数派。“少数派”,就是可能一只巴掌能把我们数完,剩下的同事里边三分之二是“80后”,三分之一是“90后”,我相信我们很快会有“00后”的同事加入。
·《髹漆与共》成都漆艺展上的王岳峰
核心团队有四个:第一个,前工序做漆工的团队;第二个,后工序做装饰的团队,一是打底,二是画画;第三个的话,以尹利萍老师为核心的创意设计团队,也就是我们的产品设计团队;第四个的话,你要会卖漆器,就是做市场营销推广的团队。这四个核心团队离我们的漆器主业最近。
·漆器厂老厂房里的部分员工们
Q4:
传统手艺讲究传承关系,尹老师您的手艺是如何从前辈手里传承来的?
尹利萍:那得回到四十八年前了。我进成都漆器厂(以下简称:漆器厂)之前不知道什么叫漆器,那时候消息比较闭塞,到了漆器厂后才开始从头认识它。我们进厂都是根据每个人的条件,经过了绘画考试。
·年轻时的尹利萍
我被分到了装饰车间,跟着一位老师傅。老师傅大概13、14岁的时候,就跟着他的师傅开始学手艺,老师傅就按照他的师傅教的那一套方法教我们。但是,我们那一批人都有绘画基础,设计部有七个老师,老师们经常带着我们出去写生画画。这样一方面学技术,一方面学艺术。
·尹利萍作品,左为《生命》漆塑,右为《春暖花开》花器
师傅管得特别严,也特别有办法。比如说我们有十个人,他先挑一两个手艺技术好的人上产品,其余的人眼巴巴看着,那种好奇心就被引发了,就这样形成了一种学习的氛围,大家争先恐后地学。那个时候,学徒工学三年,之后第四年才是一级工,第五年是二级工……共有八级,这样慢慢往上走。
Q5:
现在自己手把手带徒弟,尹老师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传授给徒弟们呢?
尹利萍:1992年来了一批学生,也是按照先前的方式给他们办班先学画画,再挑选绘画功底好的学生学装饰,另外的学生分成做底胎、底灰、底漆的。
很可惜的是,他们刚刚来了没多久,也就是1995年漆器厂停产了,他们便不如我们学得系统。
后来,我们申遗成功后招了一批年轻人,最开始坚持每星期上一次课,进行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等王岳峰厂长来的时候只剩一两个了,待遇各方面不好,这是非常严峻的问题。因为那点工资连租房都租不起,所以很多人就走了。
是在王岳峰厂长来了改制以后,我们又招了一批设计、艺术、制造这一类的学生,我觉得他们还是比较喜欢漆器,没想到这群年轻人坚持长的已经10年了,短的也有5、6年。
王岳峰:你看同样规模甚至比我们规模要大的全国同行,最羡慕成都漆器厂有两点:我们有三分之二以上是“80后”“90后”。同行们有的青黄不接,我们算是比较欣欣向荣。这不是凡尔赛,这是客观事实。再就是,我们年轻团队的稳定性非常高,没有一两年就撤的。
尹利萍老师是旗帜,而我们是旗杆。我们要搭建好平台给孩子们做好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无论物质收益、精神收益都有长远的安排。当他们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需要更好的成长时,我们能够把这条路提早铺好,来帮助他们。
下期灵感嘉宾
Jony
时尚买手,CLAP合伙人,
INNERCO合伙人。
点击收听《灵感成都Vol.02 对话李红旗丨就把他乡当故乡》
点击收听《灵感成都Vol.01 对话小酒馆史雷丨玉林路的尽头有什么?》
主创团队
YOU成都
天府生活美学平台“YOU成都”是在成都市委宣传部指导下,由谈资创意传媒负责整体运营的一款互联网产品。以多维度、多渠道、全平台覆盖的新媒体产品为基础,提供原生图文内容、视频拍摄、创意策划、资源整合、营销推广、活动执行及文创制作等一站式服务。同时,YOU成都采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手段,以数字地图为基础,以成都生活美学为本底,发现、体验、消费成都,是传播天府文化、营销城市文化、促进文商体旅融合发展的数字平台。在文博、创意、旅行、设计、生活方式等领域聚合全球成都粉,全网用户突破1500万。
冯伟
创意人、平演品牌创始人、TEDx讲者。以文创行业观察者与实践者的身份从业十余年,洞察创意并衍生到众多生活方式行业;视音乐、艺术、设计、时尚等领域为生活策展之地;先后打造音乐IP《平凡人演唱会》,出品现代舞作品《城事》《我》,还出任多家公司创意顾问,是媒体眼中成都最活跃的跨界创意人之一。
万物声学
万物声学是一家专业、标准、快速的全链条数字内容IP孵化机构,专注于原创内容研发、版权运营、品牌内容策划,拥有PMP项目开发体系、产学研及就业实训基地、大项目开发经验。内容开发领域涉及有声产品、音乐制作、动漫及影视、游戏配音、游戏音效制作、原创内容研发、直播孵化、活动策划等。与多家文字版权方、漫画版权方、有声产品合作方、游戏制作方、MCN机构有深度合作,现已成为多家有声平台的优质供应商。代表作品有广播剧《西行纪》《天子传奇》《平原上的摩西》《岩边的禅院》《想见你》、有声剧《斗罗大陆》《科幻世界》《日本沉没》、播客节目《爱情罗生门》《好怪好喜欢》《奇怪的知识增加啦》《多云转晴Cloudy2Sunny》等。
丨指导单位丨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心
丨制作团队丨
本节目由YOU成都、创意人冯伟、万物FM联合创制
监制:潘媛 冯伟 王冠华
后期:枝桠
节目统筹:栗子
节目运营:吴霏
制作人:顺子 王佳玥 李怡为
视觉设计:罗圩
编辑丨小都
封面摄影丨李果
未标注图源丨成都漆器厂、尔冬、YOU成都编辑部
CONTACTS
找到小都
微信公众号丨YOU成都视频号丨新浪微博丨APP
YOU成都小程序丨YOU在场小程序丨YOU成都抖音
今日头条丨一直播
合作添加微信号
YOUCHENGDU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