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古称番邑,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因鄱阳而为名,鄱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鄱阳更是闻名遐迩的全国“鱼米之乡”,同时拥有国家级非物质
遗产脱胎
漆器。
程丽江,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从部队退伍的军人,一个土生土长的鄱阳人,一个挚爱这片土地的年轻企业家,机缘巧合接识了丁国坤大师,慢慢了解到他们家五代人只做一件事——脱胎
漆器,但是由于市场行情,资金投入匮乏,制作周期长等客观因素,传统手艺脱胎漆器举步维艰,濒临灭绝,为此程丽江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深感责任重大。扶贫不仅仅是农业,文化同样要注入扶贫,让“东方三宝”之一的鄱阳脱胎漆器永葆光芒。军人的气质,说干就干,冒着资金投入的风险,在有限资金里拿出一部分,扶持脱胎漆器,安排专人对接丁国坤大师,让五代手艺人生活有保障,生活有尊严,未来有期许,给鄱阳脱胎漆器安个温暖的“家”,鄱阳脱胎漆器博物馆正在孕育之中。
习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作为青年企业家的程丽江充分践行这一深刻内涵,通过弘扬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脱胎漆器,坚持农林文旅一体化发展理念,举旗帜,带动文化脱贫攻坚的精神引领示范价值,森和农业将脱贫漆器融入“莲荷国”乐园,充分发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的教育意义,增强“文化扶智”及“文化扶志”的主动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文化扶贫成为新时代企业又一高地!
丁国坤,男,汉族,77岁,江西省鄱阳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髹饰
技艺(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丁老先生还首创了浇铸同成型脱模法,即,将原先需要两片模型合拢成型,改成一种原材料一次成型,如此节约了制作成本,又缩短了工艺流程。
脱胎漆器具有光亮美观、不怕水浸、不变形、不褪色、坚固、耐温、耐酸碱腐蚀强,最重要的是它特别轻。这些特点由其特殊的制作工艺、
髹漆技艺所决定的。作为脱胎技艺同髹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脱胎漆器的制作颇为不易,从选料、塑胎、髹饰至成品,每件成品都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
工序。工艺非常复杂,制作和阴干等费时,故一器之成往往需要数月,成品还需密闭在阴室里很久。其传统髹饰技法有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嵌银上彩,新中国成立后,又有沉花、堆漆浮雕、雕漆、仿彩窑变、变涂等技法,并且把髹漆技艺同玉雕、石雕、牙雕、木雕、角雕艺术结合起来,使漆器的表面装饰琳琅满目。
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是什么?
脱胎,就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
大漆为粘剂,然后用夏布(苎麻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上灰底、
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成品了。
茶盏:经过反复沟通、打样后,推出了未闲的第一款茶托,布胎上黑底漆,以大漆彰髹中的“虫咬金”为装饰,前后经历了上漆、推光,上起纹物,断,贴金,罩明,磨显,揩清,退清等13道工序和2个月的制作周期,直到年尾,总算是满心欢喜地收到了成果。茶托造型经过反复调整后,既秀雅,又适用于所有杯型,虫咬金纹饰古典、内敛,又透着一丝优雅和神秘,搭配于茶席之上可呈现出不同的风情和韵味。
手镯:打磨胎体,制模、裹布、上灰、上漆打磨、贴箔、推光、抛光等十几道工序,小小的镯子,一道道工序都要精雕细琢。呈现出的镯面纹样富于变化,肌理自然流动,色泽华美靓丽。如女子纤纤玉手,通体透着一种民族古典之美,婉约动人。
笔筒:以生漆(不含化学成份的原生漆)为原料。经制模、裹布、上灰、上漆、打磨、贴箔、推光、抛光等50多道工序制成。此件为木胎,胎体成型后在以其独特的髹漆技艺雕刻描绘形成不一样的个体。
国泰民安犀皮瓶:用传统的朱、黑等漆色基础上以“真金碾泥为色”,即以真金、真银碾成金粉、银粉作调和料,解决了一般漆色干后变为黝黑、难与其他鲜艳颜料调和的困难,增加了蓝、绿、褐等多种鲜艳的漆色,且漆色经久不变;有的装饰还用上了刻银丝、刻金丝、螺钿、镶嵌等,使脱胎漆器更加精美。
平时闲暇时,时常用手轻抚漆器表面,会起到揩清推光的效果,漆面会更加明亮,整体效果更好看。
脱胎漆器始于汉朝,与景德镇瓷器、北京景泰蓝并列为“中华三宝”之一鄱阳脱胎漆器致命冲击。看见脱胎漆器的传承人,一家五代都在为脱胎漆器努力,咬紧牙关坚守,所以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拯救”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守也呼吁大家一起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脱胎漆器以往都是小作坊作业,随着时代的改变想要让更多人去熟知这个手工艺术。筹建脱胎漆器博物馆一直都是我们的心愿。筹建地点也是为了能够去帮助当地的贫困农民,去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让洪曹这个拥有万年历史的红莲之乡让更多人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