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半个月时间,漆画领域两大翘楚相继仙逝,令人痛惜。5月30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漆器髹饰
技艺(
阳江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其积在阳江
逝世,享年84岁。相隔十天,6月9日,清华大学
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教育家乔十光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85岁。
明确“漆画”概念,奠定了现代漆画教育的理论基础
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讣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教育家、漆画艺术家乔十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6月9日15时30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85岁。乔十光一直致力于漆材料在艺术
创作中的运用,拓宽了漆画创作的可能性。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曾撰文评价道:他首创性地用漆画的手法来表现一些重要的主题,从而使漆画成为整个时代美术的新的种类和有机部分。
多年前,收藏周刊记者采访乔十光先生时,他刚把工作室从北京迁至广州,到了新的地方,他坦言要开始新的探索,表示要学会自由,不再受漆的约束。他说:“曾经是‘漆领着我’,现在‘我领着漆’。”他表示,早些年开发了漆的很多表现技法。一直受限于某些规则,但是现在,需要重回到原点再认识漆,发现并享受漆自身的美感与自由。他当时就告诉记者,下一步创作将往抽象、自由的方向探讨。这一点,后来范迪安也表示有同感,他认为,“乔十光晚年的作品更多地注重中国文化的抽象性与艺术表达之间的融合,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1961年,乔十光先生随导师庞薰琹先生攻读研究生,并立志研究漆画。1962年,随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时任副院长、漆艺家雷圭元先生赴福州学习漆艺髹饰技法。漆画作品《鱼米乡》《福建线面》《苏州风景》等相继问世,开始形成了“乔式水乡模式”:黑漆屋顶、蛋壳粉墙、银天银水。
那次接受采访期间,他回忆起与著名画家吴冠中合作的点滴。原来,1983年开始,吴冠中也喜欢漆画,他希望乔十光先生能够把他的一些作品创作成漆画。“我觉得这样是个不错的想法,后来创作出来之后,吴冠中大为震惊。他非常喜欢,所以我们都会经常互相探讨,这样一来,便创作了四五十幅。”乔十光说。
在现代漆画的探索上,乔十光在不断试验漆艺技法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在铝箔粉上罩漆再进行研磨的新技法,这极大地丰富了漆画的表现力和绘画性。范迪安认为,表现亚非拉人民追求民族解放和独立的作品《独立》便使用了这一新技法,为漆画表达思想性主题提供了崭新的范例。他主编高等教育“九五”部级教材的《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漆艺》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本艺术院校的漆艺专业教材,在书中他总结经验,修正了传统漆艺文献中一些不合理的漆艺技法分类,从工艺方法角度进行重新分类,并且明确和丰富了“漆画”概念,奠定了现代漆画教育的理论基础。
陈其积曾参与创作人民大会堂巨幅漆画《葵乡》
在乔十光仙逝的十天前,著名漆画家,当代漆艺创新传承人物之一,第三届广东省民间文化技艺大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漆器髹饰技艺(阳江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阳江市第一、二届政协委员陈其积(陈奇积)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时间2022年5月30日11时48分在阳江逝世,享年84岁。
著名漆画家蔡克振对其逝去表示悼念:“惊悉我亲密的老友陈其积先生逝世!不胜悲痛!陈先生与我相识60年,从合作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壁画《葵乡》开始,我们一直是知己好友!回忆往事,不胜悲痛,愿其积老弟一路走好!来世再与君相聚!”
1959年,陈其积考入湛江专区艺术学校学习美术专业,196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阳江国营漆品工艺厂工作,跟随老艺人学习阳江漆器髹饰技艺。凭借扎实的美术基础和勤奋好学的态度,他很快掌握了阳江漆器制作流程工序、漆皮箱的制作工艺、漆画的绘画工艺、漆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技巧等著名的阳江漆器传统技艺。1980年,蔡克振接到一项重要任务,为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创作巨幅漆画《葵乡》,作品由阳江漆器厂协助制作,陈其积参与了全过程。历时3个多月,《葵乡》完成,成为了当时广东漆画创作最高水准的代表性艺术精品。
2002年,陈其积漆画《银龙鱼》获首届全国漆画展优秀奖和广东省首届漆画展银奖。2003年,漆画《银龙鱼》入选首届北京国际双年展,并被选送赴德国展览。2005年,漆画《鹭声》获广东省第二届漆画展银奖(最高奖,金奖空缺),自此,漆画《银龙鱼》成为了陈其积的代表作。
记者手记
乔十光先生痴迷创作 对漆画充满激情
约十年前,乔十光先生把主要的创作工作室搬至广州,记者旋即与其相约到他新工作室采访。见到乔十光先生的时候,他坐在轮椅上,正给助手们指点着作品。助手们见我们的到来意欲将其扶起,但其双腿行动不便,我们连忙大步向前,好让老人不要挪动幅度太大。互相问候后发现,乔十光老师因哮喘等疾病的缠绕,口头语言表达早已有点模糊,甚至很多时候都需要助手“翻译”。
在现场,我们看到了协助乔十光制作漆画的有四五个小伙,他们都是长期跟随乔十光创作漆画的学徒或学生。他们说,乔十光先生一直很勤奋,除了吃饭和适当的睡眠之外,就是沉醉在漆画创作之中,而且经常还创作一些水墨画或者利用漆画的材料,创作水墨画形式的作品。印象深刻的是,那时候虽然乔十光先生的身体状态欠佳,但他的工作状态依然充满激情,不断示意助手协助其向记者介绍自己的作品,十分乐意分享与交流。
陈其积先生对我关怀备至
担心我饿肚子工作
两年前,我到阳江调研漆艺,与陈其积老先生畅谈了两小时,谈了很多当代漆艺传承的话题,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陈其积认为,皮胎、纸胎这些一定要传承,因为这才是阳江漆艺的本土特色,是一个阳江品牌,在岭南一枝独秀。“我不想让这一门技艺失传。”可惜,一是再也找不到当时的工具,二是能找到愿意勤勤恳恳学这一门技艺的人少之又少。坐在阳江万福路临街商铺的工作室,陈其积聊天过程中习惯看着外面马路,若有思索,他言语中透露着无奈。“年轻人认识不到能够掌握一门技术是比较好的。”而让他更苦恼是,作为省级传承人,却难以申请非遗研发基金,原因是“没有制作漆皮箱过程的详细完整记录”。
那天上午聊完,我便到其他地方调研去了。临近傍晚,他突然来电,说希望我能到他学生的工作室看看。我忙完径直往那边赶,与他学生接上后,他又突然来电,问我是否已经吃饭,怕我饿着。突然感觉,老先生关心之处,无微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