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福州漆器工艺的出现可上溯至北宋,至明代,福州 漆器大为盛行,及至清乾隆年间,福州已成为全国漆器重镇之一。福州三坊七巷的文人阶层群落的形成、台江码头商业文化的繁荣和仓山外国领事馆的聚集,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促进了福州脱胎漆器的工艺技巧开拓与产业发展。从工艺沿革来看,清 中期起,福州脱胎漆器吸收了传统漆器工艺的特色,并与日本漆器工艺有交互影响,这是对传统漆器工艺技法的传承和发展。清末 民国时期,福州涌现出众多具有开拓精神的脱胎漆器工艺名匠,革新了近百种工艺技法,形成材精工巧的艺术风格,使福州脱胎漆器散发出无穷的魅力。福州脱胎漆器的变化受时代历史等文化成因的影响,也受区域文化的熏陶。在商品经济萌芽与文化因素、时代变迁等多种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福州脱胎漆器艺术呈现出千文万华的精彩。本文把清中期、晚清、民国三个时期的福州脱胎漆器置入文化场域中进行阐释,对传承体系和手工业教育的转变进行研究,解析政府政策的支持在漆艺工艺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并以沈绍安家族为例,深入研究晚清至民国时期福州脱胎漆器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存在的结构性隐忧,为当代漆器工艺的教育、传承、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翔实的文献资料和宝贵的经验。福州脱胎漆器艺术作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之一,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一种东方精神的表达。研究福州脱胎漆器的文化成因与工艺特色的变化,将有助于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并能促进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论文一方面研究清中期至民国时期福州脱胎漆器文化成因与工艺及产业的发展脉络,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来探寻它的工艺变革与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试图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梳理,运用艺术文化学、图像分析等方法深入阐释福州脱胎漆器的艺术魅力,由此总结其艺术特色及产业变迁,为推动当代漆器工艺特色及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这些经验与历史,有助于我们思考当下漆器产业如何面对时代变化和机械复制带来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