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雕漆 制品的色彩以绿色和红色为主。
扩展资料:
北京雕漆是一项古老的地方传统手工 技艺。始于 唐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和一般的 漆器不同。一般所说的漆器,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把漆涂在漆胎上或是在漆器上刻花之后再涂一层漆,也有的是镶上或用漆色画上图案、花纹等,产品的品种主要是室内家具。
北京雕漆则不然,它是以 雕刻见长。在漆胎上涂几十层到几百层漆,厚15~25毫米,再用刀进行雕刻,故称"雕漆"。在史书上雕漆又可称为"剔红",这是习惯性的称法,因为在古代的雕漆制品中,主要是以红、绿颜色为主。
雕漆 工艺,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由于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红"、"剔黑"、"剔彩"及"剔犀"等不同的名目。北京雕漆造型古朴庄重,纹饰精美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并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
雕漆工艺是中国漆工艺的一个重要门类,也是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之一。它体现了我国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
雕漆工艺和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和风格演变过程。史料记载,北京雕漆始于唐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据我国仅存的一部历史漆书,明代名漆工黄成著、杨明作注释的《髹饰录》记载:我国唐代已有"剔红"的制作,刀法快利,古朴可赏。
当时"剔红"是主要的品种。此外,还有剔黑、剔黄、剔绿等,均属于雕漆范畴,只是所涂颜色和表现方法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