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大肉庄」原创内容
夹纻脱胎是非常经典的
漆器工艺,当代依然有福州匠人继承了脱胎
技艺。在王世襄先生的《中国古代
漆器》中,他提到粘贴
编织物的做法导致了夹纻胎的出现,这种技艺就是现在统称的“脱胎漆器”。
然而,这个说法是确切的吗?如今无论是汉代的夹纻漆器、南北朝唐代的
佛像、明清的脱胎漆器,都被叫做“脱胎漆器”,他们之间真的有清晰流传的脉络吗?
唐 夹纻胎造像 |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清乾隆 脱胎朱漆菊瓣式盒 | 故宫博物院藏
这个问题其实在漆艺界争议纷纷,至今没有定论,所以今天我们就尝试整理一下思路,至少看看夹纻与脱胎的异同。
“夹纻”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夹纻脱胎”。目前漆器界,许多人会把夹纻工艺和脱胎工艺统称为“脱胎”,因为这两样技艺有相似之处。
大致可以说是一种外层
髹漆、内胎骨架为竹木麻布或空心的轻薄漆器。但夹纻与脱胎一直概念混淆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小编眼里问题就出在“内胎”上。
三国时期 童子对棍夹纻漆盘图
我们先来看“夹纻”:
王世襄认为,夹纻胎指的是“纯用漆与编织物构成的胎骨,比木胎体质更轻,造型更稳定。”
编织物为主体的胎骨,正是夹纻的特色。顾名思义,《说文解字》中说:“属,细者为絟,布白而细曰纻。”纻”就是植物苎麻或以苎麻制成的麻布。
夹纻胎的漆器内胎就是以麻布和漆层层堆叠而成,所以胎骨极轻。这种工艺在
战国中期墓出土的漆器中,较为常见。
夹纻胎骨分析图
《“脱胎”名实考辨》
比如1964年挖掘的长沙左家塘3号墓,出土了黑漆杯和彩绘羽觞,都是麻布夹纻胎。
左家塘3号墓 夹纻胎漆耳杯
《马王堆汉墓夹纻胎漆器考述》
夹纻工艺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不像木胎一般容易热胀冷缩,让漆面产生裂痕。麻布内胎的稳定性可以让造型更加持久。其次,也能制造更多造型复杂且不那么规则的器物,杯、盘、奁均可使用夹纻胎。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漆布小卮
江陵马山一号墓 夹纻胎漆盘
到此为止,夹纻的定义还较为明确,它需要符合两点:1. 内胎夹”纻“(麻布、编织物)2. 胎体髹漆。
汉末时期,夹纻胎还叫”纻胎“,《髹饰录》中叫”重布胎“,重点依然是”布“。两汉时期这种技艺被广泛使用,因此也叫”汉夹纻“。
那为何后期开始与“脱胎”混为一谈?“脱胎”究竟是什么?
佛像的脱胎
唐 干漆夹纻菩萨坐像 |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这要回溯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此阶段佛教非常兴盛,中原大地的寺庙内制造了大量佛像雕塑。此时,夹纻漆器轻薄的特点凸显出来,被运用在了佛像和行像上,这样就便于搬运和摆放、展示。
全美仅有的三座彩绘漆金夹纻脱胎佛像( 6-7世纪)
弗里尔美术馆、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制造佛像的”干漆夹苎工艺“就被后代人称为脱胎。因为夹纻像的制作方式来源于战国至两汉的夹纻漆器,却产生了一些变化。
简而言之就是:
粘土泥模芯,在芯上编织细笼,笼上裹缝纻布,麻布上层层髹漆。等漆层干了之后,再脱去泥模。这恰恰就是明清时期脱胎漆器的工艺流程。
以如今福州的脱胎漆器工艺演示,可以大致能还原佛像的制作流程。佛造像只多一个模芯上编织骨架的步骤。
魏晋隋唐之前的夹纻内胎是漆和麻布,佛像则开始以粘土、细笼为骨架,有的造型直接以木胎代替了粘土。
以木胎代替的是实心,所以不能称为“脱胎”。只有以粘土为芯、裹着纻麻、再抽出泥模的中空漆器才能叫“夹纻脱胎”。
“脱胎”之称从何而来
但魏晋时期,这种佛造像技艺依然叫“夹纻”或“夹紵”,传到日本后统称叫“干漆造”,而细分出来的脱胎造像叫“脱活干漆”。此时名称上才开始与“脱胎”二字挂钩。
唐武宗后,灭佛运动直接导致了夹纻造像的销声匿迹,此技艺被日本继承发扬,在国内却罕见且珍贵。
鉴真夹纻坐像 | 日本奈良东大寺戒坛院千手堂
“脱胎”这个称呼出现可能在清中晚期,以石膏、泥塑、木模等手法进行造型或翻模,如今的福州脱胎漆器大致就是这套流程。
所以我们能暂时得出这样的结论:“夹纻”是源头,在战国时期就开始频繁使用。但夹纻佛像如果中空,那就是“夹纻脱胎”。严格来说,夹纻脱胎漆器其实属于“夹纻”这一类的变体和继承。
明 夹纻金漆女官像 | 故宫博物院藏
但如今哪怕不是中空的,只要是麻布和漆做内芯的漆器就被称为“脱胎”,所以才产生混乱。漆器发展太早,夹纻技艺又因为灭佛打击险些失传,如今研究困难也是能理解的事情。
我们只要记住最为显著的特点即可——夹纻的重点在于“纻”,内芯是麻布或其他编织物;脱胎的重点在于“脱”,也就是内腔中空。
当然,这是小编自己的理解。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
— THE END —
参考资料:《“脱胎”名实考辩》《马王堆汉墓夹纻胎漆器考述》《从“夹纻”到“脱胎”_中国传统脱胎技艺的发展》《存世中国古代夹纻佛教造像研究》
大 肉 庄
8月28日 19:30
微拍堂【大肉庄文物商店】
准时开拍
视频号:竹林带你玩古董